文/陈少铭
1950年6月26日《人民日报》第1版刊登的朝鲜战争爆发消息
《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的机关报,是党的喉舌。在抗美援朝决策中,《人民日报》贯彻中共中央决策意图,配合其决策部署,为出兵朝鲜作了充分的政治、思想和群众动员,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宣传报道的内容主要是“和平”“经济”“发展”。朝鲜内战爆发后,对美国侵略行径的抗议、声讨和朝鲜人民的反抗侵略给予了较多关注朝鲜战争爆发前,随着大规模军事斗争逐渐结束,中国领导人的注意力逐渐从战争转向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国家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指出,为恢复和发展经济,新中国需要三至五年的和平喘息时间,以恢复到战前的经济水平和稳定全国的局势。为贯彻执行中共中央的决策部署,新中国公布施行《婚姻法》、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有计划地进行部队整编和复员工作等。
《人民日报》在宣传报道上贯彻中共中央决策部署,直接传达着中共中央的声音和立场,把宣传报道的关注点集中在维护和平环境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上。据统计,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至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人民日报》共有15882条新闻报道,其中有“和平”两字的报道共2739条,有“经济”两字的共2652条,有“发展”两字的共3524条,有“军事”两字的共1237条,而有“朝鲜”两字的共486条,只约占3.1%。即使到了朝鲜内战爆发的当月,《人民日报》报道的1808条新闻中,有关朝鲜的内容只有66条,约占3.7%。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战争之初,朝鲜军队攻势迅猛。金日成认为两三个星期之内就可结束战斗,取得战争胜利。中国领导人也认为战争很快就会毫无悬念地分出胜负,因此,关注焦点并没有随着朝鲜内战的爆发而发生转移。但是,朝鲜战场毕竟在中国边境,中国领导人对朝鲜局势的关注度显著提升。这在《人民日报》的宣传报道中体现出来。朝鲜内战爆发的第二天,26日,《人民日报》第一版报道了朝鲜内战爆发的消息:“南朝鲜的伪国防军突于二十五日拂晓在三八线全线向北朝鲜发动了意外的进攻。”同时报道了朝鲜内务部发表的公报,“假若南朝鲜伪政府当局不立即停止对三八线以北地区的冒险进攻”,朝鲜“将采取决定性的对策,打击敌人”。这一报道因朝鲜南北方经常发生军事摩擦而没有引起中国国内普通群众的广泛关注。
27日,《人民日报》第一版以《朝鲜共和国军队转入反攻》为大字标题,以2/3左右的篇幅报道朝鲜内战消息,并配发一幅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形势图,同时在发表的《朝鲜人民为击退进犯者而奋斗》社论中明确指出:“朝鲜的全面内战爆发了。”从这天开始,朝鲜内战成为《人民日报》报道的主要国际新闻内容。据统计,至1950年8月,在《人民日报》1791条新闻报道中,涉及朝鲜的报道共461条,约占全部新闻报道量的26%。与前一时期相比,《人民日报》对朝鲜问题的报道比例大幅度增长,反映出新中国对朝鲜局势的关注程度。
由于朝鲜人民军进展顺利,中国领导人虽然未雨绸缪,在出兵朝鲜问题上做了必要准备,但并没有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人民日报》的宣传报道主要是对朝鲜政治上、道义上的支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报道朝鲜战争的性质和新中国的立场。朝鲜内战爆发后,中国政府的立场就通过《人民日报》鲜明地表达出来。6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朝鲜人民为击退进犯者而奋斗》,认为战争是李承晚集团和美帝国主义早已准备好了的。28日,《人民日报》以新华社名义发表《美紧急援助李承晚集团,华府连夜召开外交与军事首脑会议》,明确指出是美国指使南朝鲜李承晚政府发动了战争。报道在李承晚的军队前面加上“伪”字,表明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感情倾向。
29日,《人民日报》全文刊发周恩来27日的声明,认为:“美国政府指使朝鲜李承晚傀儡军队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进攻,乃是美国的一个预定步骤,其目的是为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越南和菲律宾制造借口,也正是美帝国主义干涉亚洲事务的进一步行动。”明确界定了战争性质和战争的发起者、战争责任问题,也更加明确地表达了中国政府的立场。7月26日,按照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对朝鲜战争进行旗帜鲜明宣传报道的指示,《人民日报》发表《关于朝鲜战争诸问题》,系统梳理和全面介绍朝鲜历史、地理和朝鲜战争情况,并对朝鲜战争的性质进行明确认定:“朝鲜人民所进行的正义的人民解放战争,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全民战争。”
二是报道对美国侵略行径的抗议、声讨。在国内新闻中,抗议美国侵略朝鲜的内容涉及了各界群众。比如7月23日,《人民日报》报道了北京、上海等地群众的抗议运动。24日,《人民日报》报道了北京市各界妇女、民主促进会、九三学社、民主建国会北京市分会、华东军政委员会、中国人民救济总会、新疆人民民主同盟、老苏区农民、北京工人等开展的多种形式的反对美国侵略的大会、通电、慰问信等。
31日,《人民日报》报道了上海群众开展多种多样的反侵略运动,华东人民海军决心给美军第七舰队以致命打击,各公营工厂发起运动向侵略者示威,石景山发电厂职工通电号召反对美国侵略,花纱布、粮食等公司职工准备参加“八一”大示威,北京六区摊贩2000余人集会拥护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私营工商业广大职工普遍参加反侵略活动等。在国际新闻中,《人民日报》报道人民民主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以及西方国家的工人群众和共产党组织对朝鲜的支持立场。比如6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纽约劳工和平分会发动百万人签名运动,并即将举行和平示威。
7月11日,《人民日报》报道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舆论痛斥美帝侵略朝鲜,美国芝加哥工会领袖要求立即撤退朝鲜美军,加拿大劳工进步党发表声明要求政府不要奉行美国命令等。18日,《人民日报》报道意大利和平签名逾1000万人,日本工人拒运军事物资并拒修美舰。26日,《人民日报》报道国际民主妇联致电联合国秘书长赖伊、美国总统杜鲁门要求他们尊重《联合国宪章》,巴西共产党发表声明斥责美国侵略朝鲜。8月8日,美国共产党、进步党、劳工党等进步组织抗议美政府蛮横镇压和平运动,呼吁在公正的基础上解决朝鲜问题。22日,全苏工会中央理事会致电安理会抗议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朝鲜,以色列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等等。从《人民日报》的报道中可知,在国际上,反对美国侵略朝鲜的呼声遍及世界各地。
三是报道朝鲜人民军的胜利、“联合国军”的失败。比如6月29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朝鲜人民军解放汉城的消息,认为这是“朝鲜人民的一个伟大胜利”。6月30日、7月15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朝鲜人民军胜利挺进、李承晚傀儡军队狼狈向南流窜和美侵略军因节节败退三易主帅的消息。7月27日、8月8日、8月15日、8月20日、9月4日,《人民日报》报道朝鲜人民军解放报恩荣州、突破美军洛东江防线、解放东海岸重要港口浦项、解放要地咸安并重创美军第25师主力等消息。9月9日、11日、14日,《人民日报》报道朝鲜人民军续歼4000余人、美国防部长约翰逊被撤换等内容。在美军仁川登陆前,《人民日报》对朝鲜人民军胜利、“联合国军”失败等内容的报道,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对朝鲜战争的关注度和增强了认为朝鲜必定取得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心。
“联合国军”仁川登陆后,朝鲜战局变得越来越严峻。中国领导人对局势变化的担忧迅速在《人民日报》报道中反映出来,但并没有引起美国情报部门和美国决策层的足够重视1950年9月15日,“联合国军”在朝鲜半岛中部的仁川登陆,将朝鲜战场截成两段,并对朝鲜人民军南进兵团实施合围。在大邱包围圈里的美军和南朝鲜联军立刻破围而出,南北夹击人民军南进兵团,朝鲜战局逆转。为应对严峻复杂态势,中国领导人一方面通过有关国家传递中国在朝鲜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另一方面不断通过《人民日报》表达立场,力图延缓“联合国军”的军事攻势。当然,中国领导人对朝鲜战局严峻形势的判断不是体现在《人民日报》有关朝鲜问题内容报道数量的增加上,而是体现在声明用词的严厉程度上。
在“联合国军”仁川登陆的当天及随后两天,即9月15日、16日、17日,《人民日报》虽然依旧报道了朝鲜人民军的战报,认为人民军在各战线上击溃敌军的抵抗,继续与顽抗的敌军进行激烈的战斗,但没有透露出“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的重大信息。这一方面是因为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仁川登陆的突然性,导致战局急剧逆转;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领导人需要时间来讨论、研判战局,不想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发布消息,以免引起民众的心理恐慌。
因此,9月17日的《人民日报》依然报道了金日成9月9日发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两周年的广播演说。金日成的演说充满了对朝鲜解放事业的乐观精神。可见,尽管战局发生重大变化,中共中央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与“联合国军”仁川登陆之前相比,《人民日报》对朝鲜内战报道的主基调没有根本变化。其间,谴责美国侵略和屠杀朝鲜人民依然是《人民日报》报道的重要内容。比如9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了国际记者协会闭幕会通过谴责美国侵略朝鲜的决议,并以大会名义致电联合国秘书长赖伊,抗议美国飞机野蛮轰炸朝鲜人民,敦促安理会以合法与和平的方式迅速解决朝鲜问题。10月3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新华社引自苏联塔斯社的消息,报道了美军与李承晚伪军使用卑鄙的手段,不分男女老少,殴打、屠杀大量和平居民的暴行。
作为决策者,中国领导人敏感地意识到“联合国军”仁川登陆对朝鲜战局的重大影响,并立即采取必要措施。《人民日报》在宣传报道中体现了这一重大策略转变,9月23日,《人民日报》报道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声明:“居留中国的朝鲜人民有权利回去保卫祖国。”这实际是对美国企图越过三八线提出警告,表达了新中国支持朝鲜的坚定立场。在朝鲜战局已十分严峻的形势下,为遏制“联合国军”的攻势,25日,解放军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对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说,“中国对美国突破三八线绝不会置之不理”,尽管战争会对中国造成严重破坏,但中国“必须不惜任何代价制止美国的侵略行径”。而“联合国军”并没有理会新中国的警告,更没有停止向前推进的步伐,美军于28日攻占汉城。30日,当“联合国军”抵达三八线一带时,朝鲜局势严峻程度已超出新中国领导人所能承受的限度。
10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周恩来9月30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为新中国成立一周年举行的庆祝大会上的讲话,表达中国政府的严正立场:“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这是中国政府公开发表的正式声明,也是强烈的警告。这一讲话向外界展示了中国政府对朝鲜战局的基本看法和应对朝鲜战局的基本方式。美国情报机构认为这则报道是中国向“联合国军”施压,防止其推进到三八线以北的外交辞令,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为讨论出兵问题,中央政治局多次召开会议。10月4日至5日,中共中央再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经过充分讨论,最终作出出兵朝鲜的决策。8日,毛泽东正式下达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同时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员,率军入朝作战。
中共中央的战略决策反映在《人民日报》宣传报道中,就是自9月下旬以后,对朝鲜战况的报道明显减少。据统计,从9月15日至10月8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1538条报道中,只有80条标题含有“朝鲜”二字,只占总报道数的5.2%。与8月关于朝鲜的报道约占全部新闻报道量的26%相比,比例大幅度降低。这明显反映出中共中央战略决策开始发生变化。到10月上旬,大致每天只有一条关于战况的消息,字数渐趋简短,内容也主要集中在发布朝鲜战况和谴责美国的侵略。
9月19日的《人民日报》第1版下方有关朝鲜战局的消息中,有1条转引塔斯社平壤17日的报道:“在浦项以南的战斗中因人民军部队有力打击而遭受重大损失并往南撤退的敌军,已获得人员的补充,现正在飞机的掩护下进行反攻。”透露出朝鲜战场局势发生重大转变。报道说到仁川登陆战时,引用朝鲜人民军总司令部消息,“美国事前集中了美英两国300艘军舰(其中包括战舰)和500余架轰炸机与战斗机,于9月15日和16日两日掩护4万余名配备有重炮和坦克的步兵在仁川登陆”。可惜这条消息当天没有作为重要消息来处理,湮没在诸多消息之中。对普通读者来说,这一消息只是作为朝鲜战场上一场普通的战役解读的,并没有读出“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对朝鲜战局的转折性影响。
在出兵朝鲜决策过程中重要的两天——10月8日和9日,《人民日报》的报道共112条,涉及朝鲜的只有8条,约占7.1%,比例明显降低。8日,《人民日报》发表3条有关朝鲜战场消息,分别是《朝鲜人民奋起卫国,各地爱国青年纷赴前线参战,后方工农保证加紧生产支前》《朝人民军进行防御战,击退企图渡过临津江之敌》《朝鲜人民化愤怒为力量,反对美侵略者的残酷轰炸》。其中《朝人民军进行防御战,击退企图渡过临津江之敌》的战况简讯为:“各线人民军部队与进犯的敌人进行激战,在议政府以北地区,敌人继续向人民军部队猛烈进扑。”
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4条消息,分别是《朝鲜人民军在各线奋战,击退长箭附近登陆敌军,企图强渡临津江敌军遭重大损失》《美军八个师已投入侵朝战争,国内后备部队只剩两师》《抗议美帝侵略朝鲜,伦敦举行群众大会,决议要求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美妇女拥护和平委员会主席,呼吁立即停止侵朝战争》。另外,当日《人民日报》还发表了一篇社论《坚决反对侵略集团对朝鲜问题的非法〈决议〉》以及相关消息。社论指出,英国等八国的提案否决了苏联等五国关于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公正提案,“表明美英侵略集团已经不顾苏联等五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和平努力和再三警告,把在远东的侵略战争的范围危险地扩大了,也就是说,把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侵略威胁进一步逼紧了。全国人民必须严重地注意这个形势”。社论强调了朝鲜战争进一步发展对新中国的威胁。事实上,中共中央在出兵朝鲜问题上已形成稳妥、谨慎、秘而不宣的决策思路,《人民日报》配合了中共中央的战略决策,并直接反映在有关朝鲜战场的报道内容上。
1950年9月30日,周恩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庆祝国庆节大会上严正警告美国:“中国人民绝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为配合中共中央秘而不宣、首战必胜的战略决策,《人民日报》在志愿军发动第一次战役前,未发布志愿军战报,也未刊登有关志愿军在朝鲜战场的任何情况。直至志愿军取得第一次战役胜利后,《人民日报》才开始大规模报道按照中共中央的决策部署,1950年10月19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从安东(今辽宁丹东)、长甸河口、辑安(今吉林集安)三个口岸跨过鸭绿江,秘密进入朝鲜战场,正式出兵朝鲜。
中国人民志愿军秘密出兵朝鲜,主要是因为中共中央对中美两国的实力差距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在战术选择上就体现出来了。为保证首战必胜,志愿军对出兵消息严格保密,坚持“秘而不宣”政策,一方面使志愿军能够进行充分的战前准备;另一方面为了让志愿军能够增强对“联合国军”打击的突然性,提高实现作战目标的可能性。
10月19日,志愿军入朝当天,毛泽东致电有关方面人员时指出,对志愿军入朝参战一事,“在目前几个月内,只做不说,不将此事在报纸上做任何公开宣传,仅使党内高级领导干部知道此事”。按照这一指示,在志愿军进行第一次战役期间,除例行公布朝鲜战况外,《人民日报》从未发布志愿军战报,也未刊登有关志愿军在朝鲜战场的任何情况。比如10月27日、30日,《人民日报》报道了各地英雄模范表达“对美帝侵朝战争不能置之不理,要保卫祖国安全”的决心;10月29日、1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朝鲜人民军战报:“人民军部队继续在各战线对进犯的美军和南朝鲜军进行防御战。”“在定州、泰川、云山、熙川一线上,朝鲜人民军的猛烈反攻,已使敌军遭到严重损失。”
据统计,从10月19日出兵朝鲜至11月4日第一次战役结束,共计17天的时间内,《人民日报》共有新闻报道914条,内容涉及呼吁和平、支持朝鲜人民的共258条,而直接涉及朝鲜战争的有40条,占总报道量的4.4%,与6月份报道有关朝鲜问题内容所占的比例大体一致。而11月5日至8日,第一次战役胜利结束后的短短四天内,《人民日报》共有184条新闻报道,而涉及朝鲜战争的有16条,占8.7%,有关朝鲜战争的报道内容比例几乎增加一倍。
第一次战役前后,为贯彻中共中央决心、表明志愿军已经入朝参战的决策部署,《人民日报》通过报道消息或播发社论等形式广泛发动群众,大规模宣传报道抗美援朝战争,目的是动员人民踊跃支援抗美援朝,争取世界舆论对中国出兵朝鲜的支持。“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全国80%以上的人民受到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
11月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开展抗美援朝运动的指示》,对于宣传的原则作出改变,决定在全国逐步开展抗美援朝宣传工作,并对宣传口径、方式作了原则规定,要求各地报纸及各人民团体、社会人士发表评论、宣言、谈话,广泛宣传和拥护抗美援朝运动。根据这一指示精神,当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不能坐视美帝扩大侵略!本报读者纷纷来信主张实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很多读者并表示志愿赴朝参加反侵略战争》。标题中第一次出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并将“保家”放在“卫国”之前。这个动员口号将这场发生在国门之外的朝鲜战争与中国的国家利益,尤其是普通民众切身利益联系在一起,客观上起到了动员国内青年踊跃参军参战的效果。
11月4日,按照毛泽东指示,《人民日报》在第一版左侧显著位置上转载了天津《进步日报》上刊登的北京大学教员曾昭抡等300多人的联名信,引题为《北京大学教员三百七十六人签名》,主标题为《上书毛主席决心反侵略》,副标题是《愿为保卫祖国献出最大力量》。此后,《人民日报》关于支持朝鲜抗击侵略、支持抗美援朝的报道篇幅明显增加。
11月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的位置上刊登出《各民主党派联合宣言》,指出:“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者侵略朝鲜的行动正在严重地威胁着中国的安全。”“中国各民主党派誓以全力拥护全国人民的正义要求,拥护全国人民在志愿基础上为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神圣任务而奋斗。”刊登《宣言》时,标题和文字的字号,都大过了平时这类报道惯用的字号规格。同日的《人民日报》还报道了华北、东北、中南地区及各大城市,展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还报道了东北人民纷纷表示志愿援朝,沈阳郊区已有千余人志愿赴朝参战的消息。
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为什么我们对美国侵略朝鲜不能置之不理?》,公开报道中国人民支援朝鲜。社论认为:“美国侵略者侵略朝鲜战争的火焰,在南面早已延伸到我国的台湾,在北面现在竟扩大到我国的鸭绿江边和图们江边了。”只有我们抗美援朝,“帝国主义侵略分子才能够得到教训,朝鲜和远东的和平才能够恢复,中国才能够免于被侵略,才能够在安全的条件下从事和平建设”。
8日,《人民日报》以《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参加下,朝鲜人民军获重大胜利》为标题,首次公开报道志愿军入朝作战的消息。10日,《人民日报》发表新华社通讯《保卫和平反对侵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首次集会,决定委员会当前任务是支持和领导全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指出:“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的当前任务,是支持和领导全国各地爱国人民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使反对美国侵略的思想教育继续深入和普及。”社论中确定了抗美援朝宣传的重点是以扩大宣传的方式将反对美国侵略的思想教育继续深入和普及。
据统计,从11月5日至12日,《人民日报》共有新闻报道350条,其中出现“朝鲜”或“抗美援朝”字样的新闻报道数量有184条,占到了全部新闻报道的52.6%。可见,《人民日报》对朝鲜战争的宣传报道已非常密集。随着宣传运动的深入,党和国家的意志迅速地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本文为《党史博览》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