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请为孩子打造一个以他们为中心,让他们可以独自做自己的‘儿童世界’。”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
之前,网易有道词典拍过一支颇有深意的广告:《假如婴儿拥有选择出生的权力》。
产房里,准妈妈痛苦地喊叫着,医生和护士在准备给这位准妈妈接生。
但是,产房的设备上展示孩子的出生意愿值只有20,只有当孩子的出生意愿值达到100,才能顺利出生。
于是,爸爸开始讨好肚子里的孩子,他说他努力奋斗了一年,已经连升两级,争取下一个三年再升一级,成为公司的腰部力量,家庭经济一定有保障。
他还保证,以后不沾烟酒,不玩游戏,下班就回家,每天陪孩子玩,绝对不会缺席孩子的成长。
父母的诚意,让孩子的出生意愿值开始提升。
爸爸继续说,为了迎接孩子出生,他考了新手家长合格证书、新东方厨艺毕业证书、钢琴十级证书,一定能把孩子照顾好。
而且夫妻已经两年没吵过架,不用担心家庭不和睦。
孩子的出生意愿值快速上涨。
爸爸越说越兴奋,表示自己已经把孩子的未来安排妥当。
三岁加入国际知名幼教课程,四岁进入一对一专业母语启蒙课,五岁请私人外教给孩子上英语课,一周上五天,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本来接近100的意愿值,在爸爸说这些话的时候,急剧下降。
医生婉转提醒:可能学习负担有点大。
最后爸爸表示会用某产品,让孩子学习不会有负担,孩子的出生意愿值才涨到100,顺利出生。
虽然是一支广告,但是还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为人父母,在内心深处总免不了对子女的未来寄予厚望。
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结果往往是妄想多于理想。
孩子有压力,学不好,父母施加压力,孩子更学不好,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韩国一档综艺,教育专家问现场观众:“请问妈妈们的梦想是什么?”
妈妈们异口同声:“希望我的孩子能上名牌大学。”
专家回:“我建议有这样想法的妈妈们,自己亲自去考那些名牌大学。
与其等着上小学的孩子读十年八年去考大学,不如您自己去参加高考。
反正您都学过一次,基础已经有了,何必等孩子呢?
使劲复习两年,基本都能考上了。”
妈妈们又异口同声:“我这脑子,不是这块料啊!”
专家慢悠悠地怼了回去:“那您的孩子也好不到哪里去啊。”
身边太多的父母,因为自己没有考个名校,没有体面多金的工作,就希望孩子成功有所成就,看到孩子成绩平平,心里着急得火急火燎,恨孩子为什么这么不争气。
网上有这样一段话:除了极少数天才,对大多数人来说,教育都不是一件“快乐”的事。
所以不要埋怨孩子为什么不能按照你的意愿去努力了。
孩子不是你手中的棋子,更不是你未完成梦想的接力者,父母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利去设定他们的人生。
如果父母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自己也应该付出努力,先成为孩子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