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嫂

长安文化交流 2023-01-03 10:35:26

作者/刘民安

桂嫂是我们村的老接生员,经她手接生的婴儿少说也有三五百个,不少家庭的两代人都是她接生的。因此,在乡亲们的眼里,她可是村里的"大功臣"呢!桂嫂是从几里外的邻村嫁到我们村的。她中等个儿,略显方形的脸白白净净,透着几分秀气,一双不大不小的眼睛含着聪慧,性格直爽泼辣,做事麻利干练。她没有多少文化,十几岁时赶上农村扫盲,略识些字。但是,她有一副火热的心肠。桂嫂二十七八岁时,县里要为农村培训接生员,村里一致推荐她去。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来就走马上阵了。我记得,农村接生员的时间差不多要比赤脚医生早一些年。过去,乡下人管接生婴儿的叫接生婆,华北和东北一带叫稳婆(含接生安稳之意)。这个称呼延续了几千年,直到桂嫂她们这一代才叫接生员这个新名词。六十年代及之前,农村生小孩都是在自家的炕上生,土炕就是产房。那时候还没有卫生纸,煤油灯、大剪刀、旧土布、旧衣服、冼脸盆之类,就是全套的接生工具,再烧一大锅热水备用。待婴儿一出生,产婆将大剪刀在油灯上燎一燎,咔嚓一声,剪断脐带,用旧土布或撕成小片的旧衣服擦干血迹,包好创口,用小褥子裹好婴儿,一切便告就绪。由于卫生条件差,难以做到严格消毒,所以,过去婴儿的死亡率比较高。五六十年代,农村人还比较封建。不像现在的年轻人一有身孕,就滿世界地嚷嚷,生怕别人不知道,挺着个大肚子到处转游。过去农村的小媳妇,怀上娃肚子都显形了,别人要是问,“你有啥咧?”(关中部分地区农村对怀孕的俗称)只见小媳妇害羞得满脸通红,连声说:“没有的,没有的,你胡说啥呢!”不仅年轻媳妇是这样,年纪稍大些的妈妈们也是如此。在我们年少的时候,都不知道小娃娃是从哪里来的,每当问起母亲的时候,她们都会给一个比较统一的回答:“是从涝池里捞上来的!”或者说:“妈要给你在涝池里捞个小弟妹了。”而桂嫂工作的对象正是这些女人们。桂嫂比以前接生婆的装备大有改进。一个接生专用小木箱子,里面装着医用剪刀、碘酒瓶、镊子、药棉、胶布、纱布等,还有几样备用药。虽然是在土炕上接生,但她严格按照产房规程操作,特别是先把手彻底洗干净,要冲洗好几遍。所以,她接生那么多的婴儿,从未发生过产后感染等事故。时间一长,她的名气也大了,时常有外村人前来约请。我的两个孩子都是请她平安接生的。

过去的老产婆来到产妇家,把门帘子往下一放,先喝一声:“男人都出去!”可桂嫂不这样,她的观念很前卫,允许丈夫陪着妻子生产。她说这样对平抚产妇的情绪有好处,紧要时刻还能帮上忙呢。当上接生员,桂嫂好像成了村里的大忙人。那时候也不限制生育,孕妇多,生多胎的更多,还有的家里竟然出现儿媳和婆婆相继怀孕一块坐月子的奇事。可见有的女人二三十年只顾忙着生娃了,生八九成十个都不嫌多。所以,桂嫂一年四季,从前街到后街,走东家出西家,忙得不可开交。有时刚端上碗还没吃上几口,来人一叫,便马上放下碗提着接生箱就走。而在半夜叫门,也是常有的事,最多时白天到深夜要连续接生两三个,常常累得满头大汗,腰都要断了。论报酬,也就是给记上工分。后来,老村长看她整天辛苦的那个样子,实在不忍心,便定下接生一次5毛钱,这个报酬坚持了多年,最后增加到一块钱,以后再没有变。可桂嫂从不计较这些,一如既往。她丈夫是个老实本顺的人,总是默默地支持着她,一句埋怨的话都没有。现在的年轻人怀孕就好像怀上了龙种,简直金贵得很,三天两头地做产检,生怕肚子里的宝宝有个三长两短。那个年代的女人可没有这个福气,她们从不感觉自己有多么娇贵,也根本没有产检这一说,好像都皮实得很,临产前一天还在上班上工呢。虽然是这样,桂嫂还是时常提醒产妇们在孕期应注意的事项,对有一般妊娠反应的,她用按摩等手法,能处理尽量处理好。对有不好感觉的,就让及时去县医院就诊。由于她的努力和用心,使得每个产妇都能平安生产。随着接生资历的延长,桂嫂练就了对付各种孕相的真本事。如胎位不正,她可以通过旋转按摩予以校正;遇上难产的不同状况,她能正确区分,准确应对,进行妥善处理。她经手的许多例难产孕妇,有的一两天都生不下来,疼得呼天叫地,撕心裂肺,惊悚四邻,有的甚至嘶叫到有气无力的地步,而桂嫂最终总能使产妇转危为安,母子平安。

听说西头有个媳妇难产,疼得直骂她丈夫:“哎吆一一哎吆!你个挨刀的把我害死了,哎吆,疼得很,活不了了……狗日的,不是个好东西!”嘴里不干不净地一直骂个不停。她男人也是个二愣子,被骂毛了,便回了一句:“疼一下就受不了了,你受活的那会儿咋不说呢!”(“受活”为方言,意为“行房事”)逗得桂嫂抿嘴直笑,旁边帮忙的几个女人都笑得直不起腰来。有一天,桂嫂给海娃媳妇接生,她用手摸摸肚子,又仔细观察胎位,突然伸出两个指头,高兴地对海娃和他妈说:“老妹子,给你道喜,你要抱上俩孙子了,赶紧再寻一套穿的来!”果然,等了好长的功夫,一对双胞胎先后从桂嫂的手中捧了出来,简直把海娃和老妈乐得合不上嘴。双胞胎一般要通过仪器或老中医把脉才能测出来,但桂嫂自有她的一套验证方式,这应该是她多少年的有心而为吧。农村人一般都看重男孩,媳妇头胎要是生个男孩,全家自然喜出望外,马上广而告之;要是第二胎仍是女孩,婆婆的脸色立马就阴沉下来,连月子饭都不好好给做。桂嫂很能体味做媳妇的难处,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她会习惯地拍一下产妇的大腿,说一声:“啷当着生吧!”(意思是生的女孩),媳妇一听明白了,便把头埋进被窝里,低声抽泣着。岁月如梭,桂嫂当初接生的娃娃们,以后都陆续长大并成婚了。而在他们之中,有一部分人的子女也是桂嫂接生的。于是,时常有人抱着他们的娃娃来到桂嫂家,千恩万谢地表达两代人对这位老接生员的感激之情。每当这时候,桂嫂总是接过娃娃,亲了又亲,就像疼自己的孙子一样。桂嫂的年纪渐渐大了,她先后带出了两个女青年接班。又过了一些年,农村人的日子开始好起来了,孕妇们也告别了土炕产房,都到医院里去生产了。好人赶上了好时代。桂嫂颐养天年,寿至耄耋,几年前,她安祥地离世了。桂嫂,安息吧!乡亲们永远怀念你。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