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旅长翻身记:曾连坐七年冷板凳,上朝鲜靠一把狙击枪咸鱼翻身

有历史深度普及 2024-08-02 04:06:50

“皮有功,少晋中。”175位开国中将,皮定均靠毛主席这句批语火遍神州。

这个功,自然是指1946年中原突围时,皮定均率领一个旅安全突围,为中原军区保留了火种。

不过皮定均自中原突围后,并没有一直持续高光,否则1955年评定军衔时,军委给他能初评不会只是区区少将。

一、低谷七年

1946年8月,皮定均旅被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十纵十三旅。

起初,皮旅上下都以为在华中只是暂时的,早晚还要回归中原军区。

的确,中原军区机关突围后陆续在延安会齐,重新成立了指挥机关。

另外,皮旅的根子实际上是129师、晋冀鲁豫系统,是刘邓首长指挥过的。

李先念、王树声和刘邓首长都曾向中央发出过请求,想让这支全须全尾、实力强劲的皮旅回去。

不过中央另有考虑,华中正值大战(苏中战役),粟裕、张鼎丞等向中央反映请求留下皮旅,考虑到各方面实际,中央最后决定把皮旅留下了。

心是好的,现实却不是那么理想。

那时候不像现在全军整齐划一。革命战争年代,各大军区彼此互相隔绝,干部之间的关系不够熟悉,部队战斗风格特点不一致,风土人情不一样,很容易产生隔阂。

一句话,皮旅在华中野战军过的并不是很顺。华中方面一度想把皮旅和其他部队合并重组,中央没同意,照顾皮定均和皮旅官兵的感情。

1947年2月华野成军,皮旅因为种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没有编入主力纵队,定编为华东野战军独立师,暂归一纵(叶飞)指挥,但行政编制、后勤供应、人员管理都是自己一口锅,有事直接向华野总部报告。

有人可能会说,这不是好事吗,地位高,比纵队下面的师强多了。

我们在前面的文章里说过,消失的皮旅,不再详细解说了。大致意思大家要知道,独立师不是常规建制单位,一般留给刚刚从地方部队升级上来的准主力部队,或者性质比较特殊难以按正常作战部队安置的,等等。

总之就是另眼相看。当然,这个另眼,对皮旅来说不意味着褒义。

华野对皮定均做了补偿,任命他为六纵副司令员,给王必成做帮手。王必成和皮定均都有过红四方面军的经历,不过两人没有任何交集,皮定均资历逊于王必成。

皮定均在六纵也参与作战指挥,不过并不痛快。六纵长期在王必成手下,锻炼出来的特点是猛冲猛打,战术技术水平方面略欠火候。皮定均却不喜欢死打硬拼,遇到攻坚战不硬碰钉子,喜欢搞迂回、想邪招,和王老虎难免有一些理念上的分歧。

1947年2月莱芜战役,六纵猛攻莱芜口镇,9个团打国军1个团据守的工事,死活打不下来。六纵司令部作战科副科长季珏回忆说:“六纵队的作风是三斧头,猛打猛冲,善于野战,不会攻坚。”

口镇是粟裕布下的大口袋阵的底部,如果打不下来,李仙洲从莱芜撤出来的部队就有可能冲过去。

王必成给前沿部队下死命令,不管牺牲多少人也要拿下来,但只有决心不顾实际是不行的,六纵参谋长杜屏亲自到前线去看,给主攻营营长也下了死命令,必须拿下来。

主攻营长说,敌人据守城隍庙,最后一个十几米宽的街道被强大火力封锁,我们冲不过去,上去一波死一波,伤亡太大,请参谋长给拿个主意。

杜屏说我拿不了,你是营长你看着办。

说这个细节什么意思呢?在一贯的猛冲猛打作风主导下,六纵面对攻坚难题没有办法。后来皮定均出面,暂时缓攻,牵制城隍庙这个点,转以重兵打口镇南门,阻止莱芜城方向撤过来的国军,算是不彻底地解决了问题。

皮定均的打法与六纵不太对路,所以愈发显得不群不融,坐冷板凳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只是他根本没想到,这一冷,就冷了七年。

二、机会给有准备的人

皮定均在六纵还短暂担任过参谋长,但大多数时间都是副司令,以及后来24军副军长。

当参谋长是在1948年5月至10月,这个时间点比较有意思,是华野在淮海战前最有分量的两次大战持续期,豫东战役和济南战役。这段时间原参谋长杜屏离任,到四纵十师当师长去了。皮定均以副司令身份兼任参谋长,直到10月份由赵俊接替,才免兼此职。

杜屏去职,难说是好是坏。

解放战争越往后期,参谋长份量越重。皮定均兼任5个月参谋长,大概是指挥任务加重,没有可用之才。但这5个月皮定均也没有什么大作为,无论是官方正史《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还是解放军出版社的《皮定均中将》,这两本最权威的传记,都记录寥寥。

《皮定均中将》中记录了他参与了杨拐战斗的指挥,提出过一个“围三缺一”的围攻策略。

负责进攻杨拐的六纵16师似乎也没按皮定均的意见打,所以皮定均在其日记中颇有深意地记下了16师的伤亡高达1800人,而且记了三次,作为一次深刻的教训。

杨拐守敌是一个加强团附一个炮兵营,约3000多人,打掉这样一股敌人,而我军伤亡这么多,确实代价有点大。

自此之后,皮定均再没有指挥六纵作战的记录。

豫东战役结束时,各纵队匆匆撤围北上,皮定均无事可做,留在最后督导护送伤员。

这本是一个副参谋长就能做的事……

所以上述两本权威传记,对皮定均在淮海战役期间的行踪都是简单说一句,没有任何细节。潜台词是,皮定均在六纵并没有站上主要指挥员的角色。

倒不是说谁谁故意排挤皮司令,而是大家彼此套路不合。

一支部队的固有战斗作风很难在短时间改变,要改就必须进行整训,人员思想、干部队伍、技战术训练、战斗经验积累等等,进行系统性的改变,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

在战事频繁的年代,没有余力做。

里皮在意大利能教出世界杯冠军,在东方大国怎么样?不是里皮不行,而是东方大国的足球环境与他不匹配。

不过皮定均并没有放弃。

1949年9月王必成升任七兵团兼浙江军区副司令员,皮定均坐地升官,由副转正。

大陆战事基本结束,这时才当上军长,未免有些失落。是否就此沉沦呢?这不是皮定均的性格。

大约在1950年底到1951年6月,皮定均组织24军团以上干部到朝鲜前线进行战地实习。

这个细节值得注意。

各兵团、各军入朝之前,多多少少都组织过勘察、学习、参观和交流等活动,组织的好的比如杨得志十九兵团,还部分列席过志愿军的战后总结大会。组织的不好的,可能师以上干部都没有实地察看过情况,几乎是两眼一抹黑上的朝鲜。

24军组织的活动是实习。当然24军有这个便利条件,九兵团一直在朝鲜没有回去。实习意味着一部分干部进入一线战位,这对朝鲜情况的了解,比之于列席总结会、地形勘察等又深了一步。皮定均打仗会动脑子,并不止嘴上说说的。

1951年整整一年,皮定均都在做准备。九兵团3个军打的不好,付出重大伤亡,后方老家部队都切齿痛恨,欲上前线报仇。这年11月,皮定均兼任24军政委,军政一肩挑,华东军区对皮司令的任用透露了很多耐人寻味的细节。

从互相不匹配到深度融合,再到军政兼任,上级信任代表了24军实际情况,那支以猛打猛冲为特色的六纵,已经过渡进入皮式作风了。

1952年9月,皮定均终于接到命令,率部入朝。

三、一枝狙击枪打开的局面

入朝之前,皮定均到北京找到时任总参作战部长张震,请求他在全军范围内选调一批团长给他,不讲别的条件,唯一的条件是会指挥打仗。张震一度不太理解,后来到了朝鲜才明白皮定均的真正用意。

当时全军进行编制调整和一定规模的复员,裁掉一批部队番号,25军(老七纵)的74师划给24军,24军的71师调出。皮定均利用这个大交换的机会调整充实干部,不过不是扩充个人影响力,而是储备干部,以备到朝鲜打大仗用。

遍观入朝各兵团、各军,有这种远见的兵团级领导或许有二三人,但军级主官或许仅此一见。

皮定均在24军不显山不露水地储备了4000名干部。意味着什么呢?从军到师再到团、营、连,都有两套指挥班子,一主一备,主用指挥班子打残了,备用的立刻就接上。就连班长、副班长也都储备了一套。

朝鲜作战强度大,合成度高,攻防节奏转换快,高度依赖指挥员及时准确的指挥,皮定均这一手做的实在高明。

这时朝鲜战争已转入阵地防御阶段,交战双方不再进行大规模运动战。局面一度陷入僵持。

24军防线在上甘岭一线,共30公里的防区。

换作选毛躁一点的军长,到前线后肯定按捺不住和美军较量一下的心情,第五次战役有的兵团级指挥员就犯过这样的错误,不顾一切地按照国内打法来打美军,结果吃了大亏。

皮定均越到关键时刻越能沉得住气,之前他已经充分了解到对峙形势和15军上甘岭作战经验,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到构筑坚强工事上来。

防是防不死敌人的,也防不出地位。

在一位做好一切准备的军长面前,哪怕只有一点点转瞬即逝的机会,他就能抓住,制造出惊人的动静。

当时志司根据毛主席指示,打的是“零敲牛皮糖”式战斗,以打击美军连排级战斗单位为主。

也有一些部队开展了打冷枪行动,都不是太成气候。

皮定均有一天接到72师214团的报告,说一个叫张桃芳的战士,用274发子弹打掉71名敌军。

24军军部一下子轰动了。

志司正在号召冷枪冷炮,这时出这样一个战斗典型,24军扬名立万的时候到了,大家都非常高兴,期待着皮军长立即把情况上报兵团和志司。

皮定均并不着急,派了一名作战参谋到214团现场观战,亲眼看到张桃芳再打死三名敌军,再回来报告。

皮定均还把自己珍藏的一双翻毛牛皮暖靴拿出来,让作战参谋带去交给张桃芳。

张桃芳当着作战参谋的面连开两枪干掉两名敌军,每打倒一个,作战参谋就掐表,15分钟没动,就算击毙。

打第三个的时候出现险情,对面美军也有狙击手,向张桃芳打了过来。

张桃芳耐心观察敌狙击手的位置,等对面开枪,结果一直没动静。张桃芳就大胆地跳出阵地掩体,从一小块空地前跃过,跳往另一个掩体。作战参谋想拦已来不及,只听一阵急促、凄厉的枪响,敌人开枪了。

张桃芳双手一扬,身子一翻,倒在地上滚进了掩体,他故意做这样的动作,让敌狙击手以为他中枪了。

张桃芳悄悄进入狙击位置,经过仔细观察后找到敌狙击手的位置,向其开枪,一枪将其击毙。与此同时敌狙击手的子弹也打了过来,但并没有打中张桃芳。

再毙3个,现场验收。作战参谋高兴地在214团举行了一个小小的“授靴仪式”。

冷枪冷炮运动随即在24军大面积推开。

由于之前进行了针对性的射击技术训练,24军打的特别好,将近6个月的时间里,冷枪冷炮共毙伤联合国军1万之多,占志愿军各军总毙伤敌人数的五分之一。

24军声名大震,中原猛虎皮定均声威大震。

张桃芳后来向皮定均报捷,用了一种令皮定均印象非常深刻的方式。

那双翻毛牛皮靴子,张桃芳只穿了没几天,天气热,就不再穿了,前线没水洗脚,靴子捂出浓烈的脚臭味。

张桃芳后来把靴子当作弹壳靴,每打死一个美国鬼子就把弹壳放进去,一共积攒了211颗。

皮定均被这211颗带着臭味儿的子弹壳逗的哭笑不得。

皮定均一数,211,要求张桃芳回去再干掉3个敌军,凑上214团的番号。张桃芳听令返回阵地,又击毙三名敌军。

那个永垂志愿军战史的数据就此诞生:

志愿军24军72师战士张桃芳,用442发子弹歼敌214名!

两个月后,皮定均带着冷枪冷炮的辉煌战绩回国,升任福建军区副司令员。

留给继任军长张震的是一个家底丰厚、战斗经验丰富、尤其是技战术水平非常高超的强悍的24军。

金城以南反击战过后,张震这样评价24军:

1.各级指挥员配备得好,特别是连级干部。

2.战役组织严密,对战术抓得细,甚至战斗小组的进攻、防御、火力组织,都抓得很具体。

3.纪律严明。

4.作风顽强。

王必成王老虎的狠劲猛劲还在,但皮定均给24军注入了新的灵魂。

0 阅读:49

有历史深度普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