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子墓葬如何从“亚”字型变为了“甲”字型?

炖个考古 2024-09-10 20:07:31

提到周天子墓葬,很多人第一个想法是“四条墓道、黄肠题凑、五棺两椁、九鼎七簋”,其实这并不完全准确,尤其是进入到春秋战国时代,周天子身后之事操办地越来越寒酸。

《国语•襄王拒晋文公请隧》一文有提到:公元前636年,周王室发生“王子带之乱”,周襄王被迫出逃并向各诸侯国求救,晋文公重耳打着勤王旗号,生擒王子带,帮助周襄王复位。晋文公仗着立有大功,于是向周襄王“请隧”,要求享受天子葬制,却被周襄王以“不敢荒废先王制度”为由婉言拒绝,最后赐给晋文公阳樊、温、原、攒茅四邑作为报答。晋文公于是不再敢请求隧葬,接受赏赐的土地回国了。

那么,晋国国君的丧葬制度又是什么样的?位于今山西曲沃(翼城)的西周晋侯墓地已经考古发掘,确定是晋国第二代国君晋侯燮父、第三代晋武侯宁族、第四代晋成侯服人、第五代晋厉侯福、第六代晋靖侯宜臼、第七代晋釐侯司徒、第八代晋献侯苏、第九代晋穆侯费王、第十一代晋文侯仇9位晋侯及夫人的墓葬,9座大墓结构清晰,证据充足,既有“甲”字型,亦有“中”字型,唯独没有“亚”字型。

不难想象,在等级制度森严的西周,“亚”字型是周天子所独享的葬制,诸侯难以僭越!晋文公“请隧”,一定是希望周天子同意其使用“亚”字型葬制,最后被周襄王拒绝了,周襄王宁可赏赐为数不多的土地,也要维护最后的尊严,这从侧面说明,至少在周襄王之前,周天子死后使用的都是“亚”字型葬制。2001年,在洛阳第二十七中学校内发现一座“亚”字型春秋早期墓葬,带有四条墓道,主墓道(南墓道)残长37.2米,应属于周平王到周襄王中的某一位,极有可能是周平王姬宜臼之墓(旁边的一座中字型墓是周平王早亡的太子姬泄之墓)。

但随着平王东迁、周郑交质、射王中肩、王子颓之乱、问鼎中原等一些列大事件发生,周天子的直属地盘越来越小、影响力越来越弱,甚至发生了要向诸侯乞要助葬钱财的“闹剧”。等到第十二位周天子周景王在位时期,维持天子礼乐的礼器都不够用了,只得向晋国讨要,晋国却支支吾吾说没有,周景王讽刺其“数典而忘其祖”。可能在此之前,周天子的葬制就已经缩水,悄悄变成了“中”甚至“甲”字型,这便是王城陵区、周山陵区发现众多疑似周天子陵墓的“中”“甲”字型墓葬的历史根源。

公元前520年,在周景王葬礼上爆发了对周王室伤害极大的“王子朝之乱”,新即位的周悼王一日三惊,当年十月病死。之后的周敬王(周悼王之弟)为避锋芒,放弃王城,迁都成周城,最终是在晋国的支持下平定叛乱。周敬王之后的周天子(除周赧王)皆葬于成周陵区,即今洛阳金村一带,结合怀履光所著的《洛阳故城古墓考》以及近几十年的考古勘探,确定全部使用的是“甲”字型葬制,墓道长度60~70米、墓室面积约30平方米、深度10米以上,与普通诸侯墓葬已无差别甚至档次更低。

战国时期,各大诸侯相互兼并,自顾不暇,周天子彻底沦为“吉祥物”,加上自身几次内乱,完全要看诸侯的脸色行事,已经无法自主修建耗时耗力的“亚”字型、“中”字型墓葬,只好退而求其次,将最后的人力物力财力用来修建“甲”字型墓葬,通过延长墓道长度来满足作为“天下共主”的最后虚荣心!

0 阅读:296
评论列表

炖个考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