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眼科医生陶勇被“骂”上热搜。
起因是他发了一段文字,简单叙述了女儿12岁生日当天发生的事情:说女儿不配合拍照,要求女儿给长辈盛饭夹菜,吃完饭后还要求女儿洗碗。
这条博文,引发了一众网友的“批判”。有说他“爹味”重,有说他封建迂腐,有说他控制欲强……总之就是,陶勇医生之前伟光正的滤镜“,碎了一地”。
作为一个围观者,也看了一些网友的评论。从孩子的角度来说,生日当天被要求干这干那,确实有些扫兴,但是,家长教孩子的方法各有不同,只要不触及底线,可以不认同,但也没必要上纲上线。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陶勇医生的做法之所以引起无数网友的不适,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代入了自己的童年,回忆起被父母支配、扫兴的经历。
1、中式家庭,爱与钝痛感并存
在中国式家庭里,爱里,往往掺杂着钝痛感。
很多父母可以为了孩子放弃自我价值的的实现,一辈子为孩子而活,但这份爱,有时候却让孩子隐隐作痛。
电视剧《小欢喜》中,宋倩为了陪女儿高考,不惜辞掉学校高考名师的工作,一心扑在女儿身上。
她禁止女儿吃麻辣烫,不让女儿喝豆浆吃油条,逼她空腹吃海参、喝各种养生的药膳,不让女儿接触喜欢的天文学,指定要考清华北大,尽管英子多次说过自己想考的是南京大学。
她对英子的想法和感受视而不见,却把自己的牺牲和付出挂在嘴边,并以此支配女儿的生活和人生,说不爱没良心;说爱,却令孩子窒息、奔溃、抑郁。
曾经看到一句话: “有多少孩子,在等父母的一个道歉。“
后来,陶医生发长文回应网友的评论,承认自己在教育孩子上的一些做法欠妥。
纵观此事件,与其说网友讨厌陶勇医生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如说是对童年时期,父母类似的行为难以释怀。
但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一生都意识不到对孩子的伤害。
2、扫兴的父母,无法给孩子带来喜悦
除了被父母支配,被父母扫兴,也是很多人成长过程中的家常便饭。
曾经某平台上一则短视频,引发网友“愤怒”。
视频里14岁的女儿中午做了四菜一汤,但妈妈的语气里没有丝毫的开心和欣慰,反而充满了责备和阴阳怪气:“我是要表扬你吗?你跟我整这么多菜中午,怎么吃啊我们俩?”
许多父母似乎永远无法给孩子带来喜悦。
你给他们送礼物,他们总板着脸说浪费钱;你分享好玩的事,他们会说不干正事;你告诉他们上班很累,他们会说,谁不累啊,就你累?
他们似乎永远不懂得照顾孩子的情感,不会把话说的柔软一些。
有人说,"扫兴的父母"有一种神奇的力量,那就是——
当你与他们分享快乐时,快乐就会消失;当你向他们倾诉烦恼时,烦恼会倍增。
相信,很多人都深有体会。
3、失望性隔离,亲子间难以靠近的“因果”
太多中式父母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感受,对孩子情绪的感知是麻木的,而这两方面,却是孩子成长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著名中医心理学家肖然老师说,孩子的尊严、价值、独一性需要被家长尊重。
无论是支配孩子,还是扫兴,在那一刻,孩子是没有自我的,无地自容的,没有价值感的。
对亲子关系也是一种伤害。
如果孩子的感受总是被忽视、否定、打压,久而久之,他们也不愿意再分享。
心理学中认为,如果一个人一看到父母,或跟父母交流就感到不愉快,很可能是因为小时候经常被父母挑剔、贬低、禁止。由此而产生的压抑、愤怒等负面情绪,并不会消失,而是一直积压在潜意识之中。
长大后,只要和父母在一起,就会唤起这些负面情绪,让我们莫名感到不舒服和烦躁,从而对父母态度不好,甚至想要远离他们。
表面上看起来,这种行为是“对父母不好,不孝顺”,而事实上,这是早年间,父母给我们带来的负面情绪在作祟。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失望性隔离”,它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当孩子一次又一次地感到失望,积累下来,就不愿意再和父母交流,以免心理受伤。
这也是无数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差、难以亲近的“因果关系”。
很多父母只希望孩子听话、不要生病、不要惹麻烦,却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是否快乐、富足、自由。
但身体健康只是健康的一部分,身心两方面健康,才与孩子一生的幸福息息相关。
文/然健康身心全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