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画写活,屋漏痕行笔是关键!发力在一疾一涩中转换!缺一则力败

之瑶看过去 2023-09-02 11:23:07

书法是有生命的。

所以王羲之最忌讳用笔平拖线条。

平拖的线条是呆板无力的。

而生命是活跃的,如同我们的心电图。

谁也不想自己的心电图是平直的一根直线,那是生命结束的特征。

有生命特征,这是书法审美的基础。

有的同学问,我的笔法好,结构也好,为什么写出的书法还是呆板,无气韵?

问题出在他的线条上,全是平拖,毫无生命特征可言。

这样的书法,即使结构再好,其呈现的效果也是呆滞的。

气韵是生命的特征,点画活,气韵出!

书法线条一呆滞,气韵是肯定没有的。

与平拖线条对应的是屋漏痕。

屋漏痕线条是有动感的,是有生命的。

屋漏痕用的是什么笔法?

屋漏痕这个词确实是很准确,又形象又准确。

很多人用不好屋漏痕的笔法,原因是只注意样子像,不注意屋漏痕的形成过程。

只是外形写得弯弯曲曲,而没有屋漏痕的笔法实质。

屋漏痕的笔法实质是力与力斗争的结果,它是一种力的结果,而不是美术描画的结果。

具体看看屋漏痕的形成。

雨滴顺着粗糙的墙壁往下淌。有时快,流下的距离大,遇阻力后,马上慢下来,稍微偏离原来的轨道。

阻力过后,又开始快。

一快一慢,一快一慢……一疾一涩……一疾一涩中转换……

这个过程不是做作出来的,而是遇阻力发生弯曲,阻力小就畅快起来。

这是个力学过程,而不是美术描画过程。

知道了这个过程,写出屋漏痕笔法就不难了。

注意发力点在一疾一涩的转换中。

墙上的屋漏痕,阻力是现成的。而纸上的屋漏痕,阻力要自己去制造。

要拧着来,边行笔边制造阻力,以达到自然的屋漏痕效果。

具体操作过程,就是用手腕动荡地写下去。

如上图大字的“横”,看似很直。其实手腕动荡了3次。

行笔过程要培养自己的手感,遇阻力不能硬顶,而应该动一下手腕像墙上的屋漏痕稍微绕一下,再前行。

发力点在行笔过程中一疾一涩中会感觉到。

涩因为行笔一疾才感觉到,疾是因为涩感消失,才知道自己行笔快了。

涩和疾是共生的一对,缺一则力败!

抛开疾谈涩,或者抛开涩谈疾,都是在做作书法,而不是自然的。

屋漏痕就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好比你走泥泞的路,深一脚浅一脚,遇阻力大的地方,你肯定绕一下,最后形成的路就是曲曲绕绕的线。

这是个遇力抗争的结果,不是画出来的。

结束语:

古人说,写完一篇书法,浑身大汗淋漓。

可见写书法也是需要力气的。

只是这个力气,是万毫齐发的力量,是锥画沙之力,是屋漏痕之力。

其实看行笔速度,就可以看出笔下到底用没用力。

书法高手用笔一疾一涩,行笔如屋漏痕。这是墨入纸的力道。

有的人行笔很快,没有一疾一涩的转换节奏,多是平拖线条,毫无力道可言,线条是死的。

学书法,力永远是研究的主题。因为力是书法美的源泉。力消失了,美也就不存在了。

本文原创节选自公众号:毛笔书法

原创作者:墨虫

1 阅读:220

之瑶看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