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之死:曾经的五人石像,如今怎么变成了四人,谁逃过了跪罚?

雅轩看历史 2023-03-03 18:26:01

宋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京都临安大理寺昭狱内,一个三十九岁的中年人被狱卒残忍处决,几日之后,前三镇节度使韩世忠就此事致信当朝宰相秦桧,后者说出了那句遗臭万年的名句:

“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数日之后,一名忠肝义胆的狱卒冒着株连九族的危险把死者遗体偷偷背出了临安城,埋在郊外一座荒祠旁,二十一年后,朝廷为其平反,将尸骸移至西湖栖霞岭边厚葬,追赠谥号“武穆”,此墓留存至今,受万世敬奉。

而一直到了明代正德年间,时任江浙都指挥使的李隆前来参拜武穆公,他想到岳将军所受冤屈,心中久久不能释怀,不久后下令修铸铜像三尊跪于墓前,让几位奸臣时代为将军忏悔。

随着时间的推移,铜像的数量逐渐增加到了五尊,后来又减为四尊,直到今天,这四座铜像依旧跪在杭州西子湖畔,为无数游人唾骂。

这难免让人好奇,其中那个被撤走的铜像所代表的是何人?他的跪像为何消失?在当初群奸围攻岳飞之际,他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岳飞之死的背后究竟是如何扑朔迷离?

北宋崇宁二年二月十五日,岳飞出生于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他的家庭既非官家也非富户,但家境还不算太过贫穷,这让他在年幼时便能广阅群书,而同时他生的十分健硕,刀枪棍棒也样样精通。

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作为一个赤诚爱国的人,岳飞在二十岁时便毅然投入了军中,在仅是一个小队长的情况下,他也能带队奋勇杀敌,表现十分不俗。

直到金国灭掉辽国,铁蹄开始踏向南方之际,岳飞随着队伍飘摇,但这些一触即溃的军队实在毫无取胜的希望,于是他回到家乡,只愿保全一家老小的性命。

但岳飞的母亲姚氏却是一位大义的女子,她上演了流传千古的刺字激励,在儿子背上留下了“尽忠报国”的训言,由此岳飞便以身许国,再无犹豫。

恰逢此时康王赵构在全国募军,岳飞很快投入了河北兵马大元帅府,虽身为一名小将,却数次率队击破了金兵,很快升为修武郎,并加入了宗泽的部属。

但北宋朝廷已经走到了末路,在仅一年之后,金军直接攻破汴京城,掳走徽钦二帝及一众皇室官员,“靖康之变”令整个中华民族都蒙上了一层羞辱。

南宋建立以后,岳飞本以为自己终于迎来了机会,但高宗皇帝却仍然想着偏安一隅,他精诚上书直言,却竟丢掉了所有职务被削职为民。

但此时的岳飞在军中已经小有些名气,几年之后便被张九龄等人、张所等人重新推荐入伍,此时宗泽掌握了主要兵权,立主北伐,岳飞作为先锋军屡战屡胜,成就了赫赫威名,也被宗泽当成了接班人培养。

后来宗泽去世,虽然后方朝廷又开始搞起了小动作,但金军却是不留颜面地步步紧逼,所以皇上也不得不以岳飞为顶梁柱负责前线防御。

到了这个时候,南宋全国的抗金激情已经大涨,而除岳飞以外,也涌现出了韩世忠、刘光世等名将,最有意思的是,原本一直压在岳飞头顶上时常干涉他的奸相杜充直接叛国投靠了金军,这让他终于成为了实际上的诸军统帅。

于是此后,在和其他友军部队的全力协作之下,黄天荡之战、清水亭之战、牛首山之战陆续爆发,宋军在金人面前再也不是孱弱无力的样子,岳飞不仅顺利收复了建康城,而且将战线向前大大推进,阵斩金军无数。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宋河金逐渐转入了僵持局面,双方长期在长江前线展开拉锯战,一时间谁也奈何不了谁,朝廷便将岳家军调回来围剿境内的游寇和农民起义军。

到了绍兴四年开始,岳飞已经是镇南军承宣使、除江南西路舒、蕲州制置使,在上书领命后,终于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北伐,最终痛击金军,收复襄阳六郡,震动全国,在后来的很长时间中,他又进行了第二、第三、第四北伐,他陆续向北收复无数故地,将其连成一片完整的防线,一步步压缩金军的生存空间,岳家儿郎所到之处,未战先逃的已经变成了金人。

但实际上,早在岳飞战无不胜、加官进爵的过程中,他和宋高宗赵构的矛盾就已经变得愈发不可调和,尤其是当绍兴八年,在战局一片大好的形势下,秦桧竟然作为宰相,代表高宗皇帝向禁锢哦下跪求和,实在耻辱之极,岳飞上书要辞职,令赵构更加不满。

然而当时间来到了绍兴九年,在岳飞的统筹下,宋军大举进入河南,完颜兀术惨败连连,已经完全无法驻守开封,准备弃城渡河逃窜了,此时如果趁胜追击,宋朝甚至有希望能收回长期陷落的北方大片领土。

但在七月十日后,岳飞竟然连续收到了京城传来的十二道以金字牌递发的班师诏书,勒令他火速率军回朝,岳飞悲愤交加,只能仰天长叹:“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在大军离去后,北方起义军孤立无援,根本不能再向前一步,而原本的已经收复的河南地区亦被反攻沦陷敌手,整个十几年营造的大局崩毁,希望彻底破灭。

而岳飞在回朝后立刻便被解除了全部军职,不久后秦桧等人就四下买通小人诬告他谋反的罪名,在无凭无据之下竟然把岳飞父子全部下狱并加以严刑拷打。

如果说原本宋朝还要依仗岳飞对抗金国的威胁,那么在不久后的“绍兴议和”结束以后,他便彻底成为了一个不能留存的人,纵然李若朴、何彦猷、赵士㒟等忠义之士拼死争论,赵构最终依然下诏:岳飞、岳云、张宪一概处死。

谈起武穆之死,很多人都会下意识地想到秦桧的名字,但实际上个中原因要复杂太多,而秦桧起到了代言人和推手的作用,真正缘由大概有如下几点。

首先,宋朝的基本国策。要知道,宋是一个大一统王朝,但却“得国不正”,众所周知宋太祖陈桥兵变的故事,他的皇位是从后周那里窃来的,从传统上是不道德的,但正如他后来“杯酒释兵权”那样,赵匡胤是非常担心以后自己的皇位也被别人篡夺,因为他自己干的就是这样的事。

再加上赵匡胤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场面,必须要加强中央集权,所以重文抑武成了不可避免的国策,经过之后几位皇帝的推崇而越发严重。

第二,岳飞的错误口号。“直捣黄龙迎回二圣”是他说的话,听起来十分霸气正义,但这对于宋高宗赵构来说无疑是打脸的行为——如果真迎回来了,自己这个皇帝要往哪里放啊,且不说能不能做到,光是岳飞的这个想法,就似乎完全不在乎赵构的面子,涉及到皇位,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

第三,屡次威胁引发的猜忌。岳飞的能力和金国的巨大威胁,让皇帝不得不把越来越多的军队都交给他掌管,一般来说,权力越高,为人就必须越低调,但岳飞并不是如此。

当然,他不是恃才傲物、目中无人,而是在北伐、议和这些问题上实在气不过,于是先后好几次和赵构明面上对着干,比如绍兴七年怒而辞官跑到山中守孝,而外面正打得一团糟,赵构不得不低头答应他的请求,但要知道,这几乎就是对皇帝赤裸裸的威胁,没有任何上位者可以容忍这样的事情。

包括后来岳飞身为手握重兵武将,竟然敢上书干涉立储的事宜,犯了封建王朝历来的大忌,从这些方面来说,他的确对政治是不敏感的。

第四,岳飞的高尚。在宋高宗对岳飞这个人抓耳挠腮的时候,他更是惊奇地发现,此人竟然对名利、钱财、美色一概毫不动容,这是非常可怕的,因为宋朝一直以来都有个潜规则——皇帝对大将搞些贪腐是不追究反而鼓励的,因为他们贪婪就有把柄,而且百姓也不会崇拜他们,对自己的威胁就会降低很多。

但岳飞不是,赵构在他身上几乎找不到破绽,从百姓、将领到大臣,甚至金国人都对他十分倾佩,可以想象,如果他带着全部的军队,在民间、军中振臂一挥,恐怕天下瞬间就归了岳姓。

还有一点极为隐秘也极为关键——金国的威胁。当然,这种威胁并不是武力上的,为什么赵构从头到尾都拼了命想要议和,他可能是个孱弱的皇帝,但绝不可能是个傻子,相反,他其实还很聪明。

但金国手上握着一个人,是他的死穴,那便是宋钦宗。

彼时徽宗已经死了,而钦宗仍然活着,金国人几乎什么也不用干,只要好端端地把他送回来,赵构就会面临一场超级威胁,他登上这个皇位本来就受到了不少非议,如果贵为正统的哥哥回来了,能不能保得住还两说。

可以说赵构原本是真的不想杀岳飞的,但当金人在议和中提出了要求以后,他就必须这么做了,因为对一个皇帝而言,只有权力是绝不能放弃的。

那么说回到武穆庙前长跪的那五人,他们分别是秦桧以及妻子王氏、万俟卨、张俊和罗汝楫。

前两个自不必多说,而万俟卨是监察御史,张俊是枢密行府,对岳飞从头到尾的诬陷、审案、拷打基本上都经过了这二人之手。

而如今消失的那尊铜像,正是最后一人罗汝楫的,他当时就任殿中侍御史,也是秦桧的党羽之一,先是上奏弹劾岳飞,后来又将为他说情的许多人全部论处,努力搜集,或者说编造岳飞的罪证,但在后半生竟然官运亨通,一路做到了刑部尚书、龙图阁学士。

此人的跪像是如何消失的呢?那是已经到了清朝雍正年间,时任浙江总督的李卫前来拜祭岳飞墓,他看到一排铜像后,忽然觉得罗汝楫不过是个走狗帮凶的小人,让他也在这里长跪几百年实在是抬举他了,于是当即下令将他的像直接抛入西湖沉底,于是直到今天,武穆庙前便只有四尊铜像了。

但纵然罗汝楫铜像不在,纵然他在生前加官进爵、富贵荣华,也依旧逃脱不了千古的唾弃,万古的骂名。

0 阅读:14

雅轩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