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时期,一个英国人眼中的辽宁营口辽河老街,喧嚣而热闹

老照片聊历史 2024-03-26 08:31:58

营口地处沈阳和大连之间的渤海湾东北岸,大辽河入海口处,是东北第二大港口城市。

1858年中英签订《天津条约》,增设牛庄、登州等地为通商口岸,后来英国人发现牛庄海口水浅,大船难以出入,便将目光投向了水深河阔,距海口更近没沟营,提出了易地开埠的建议,得到清政府的同意。在清政府官文中,习惯将“没沟营口岸”简称为“营口”, 营口自此得名。

码头

清末时期的某一天,一名英国人乘坐厢式马车来到营口的码头参观。辽河岸边停泊着传统的木船,桅杆高高矗立在半空中,远处可以看到两条洋人的蒸汽船。

炮舰

营口港口的航行船,船夫正奋力撑着竹篙,不远处的水面上停泊着一艘铁甲船,那是俄国炮舰波尔号 。

货场

码头旁边的一座堆栈,地上摆放着成麻包的货物,一些码头工人正在旁边活动。阳光很强烈,穿着长袍马褂的货主用扇子遮在前额看着拍照的洋人。

百姓

码头上的另一处货栈,地上堆放着各种竹编和草编制品,行路的中年男子一边走,一边看着镜头。一位妇人揪着光着身子的孩子从旁边匆匆走过,大概是刚从江边揪回来的淘气娃。

摆造型

洋人男子站在码头附近的街边,双手抄着裤子口袋,摆出一副悠闲姿态留影。一群码头苦力正从旁边经过。画面右侧是一家酒店,左侧可以看见河边泊船的桅杆。

背影

营口街头一名男子的背影,穿着肥大臃肿的衣服,路边竖着的电线非常引人注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营口牛家屯储煤场附近建起一座发电所,拥有一台三百千瓦的交流发电机, 营口用电的历史就此开启。

挑夫

码头附近街边的一间商铺,很寒酸,门前的走廊下挂着两只竹篮。一名挑着担子的挑夫从商铺门前经过,头上裹着头巾,很显然他已经注意到路边拿着相机的洋人。

人力车

洋人再次出镜,这次地点是在紧靠辽河老街(西大街)的一座房屋前。衣冠楚楚的英国人站在街边,和来往的行人和人力车夫相比,好像一个穿越者。

独轮车

英国人站在街边的两层楼下,一名推着独轮车的男子从他面前经过。为了遮阳,车夫额头夹着一块硬纸板。英国人显然是有选择性拍摄了这些照片:码头上的苦力、河面上的老帆船、街头上的各种交通运输工具,无一不显现出当时的落后。

街道

从高处看营口的港口街市,街道不宽却非常热闹,有穿梭来往的行人,有和小贩讨价还价的顾客,还有坐在房屋前面晒着太阳昏昏欲睡的闲汉。

辽河老街

几名码头工人抬着从船上卸下来的板条箱运往仓库。前面的一只箱子很大,需要四名工人才能抬得动。看样子,这种体积的箱子已经无法使用马车搬运了,只能依靠人力。

俄国兵

街道的路面很烂,但道路两旁的各种招牌却非常抢眼:永丰盛记茶庄、钰顺厚记、永丰恒记等商铺一家挨着一家。一个背着步枪的俄国士兵骑着匹小马,没精打采地从街头经过。

火车站

停靠在牛家屯火车站的客运列车,牛家屯站是营口的第一个火车站,位置在今天的营口站东两公里处的牛家屯。站在火车上的洋人和站台上的中国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喧嚣

营口是清末东北第一个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有“东方贸易总汇”和“关外上海”之称。辽河之上有跨海而来的巨舰,也有桅杆如林的木船,码头上马车成群,一派喧嚣热闹的景象。

0 阅读:2

老照片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