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船理论:“对事不对人”是理想,“对事也对人”才是现实!

如何跑赢职场 2024-10-06 04:00:36

文|跑赢

我们常说:真诚并不意味着要指责别人的缺点,但却意味着一定不恭维别人的缺点。

有人说,单位里最虚伪的一句话,就是“对事不对人”。

什么是“对事不对人”?

直观地理解,就是只针对事情的本身,不针对做这个事情的人。

还有一种做法,就是“对事也对人”,既看事情的本身,也看是谁做的这个事情。

在社会生活尤其是职场之中,“对事不对人”是理想,“对事也对人”才是现实。

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做,要看当时的情境,不能一概而论。

01

“对事不对人”与“对事也对人”

费斯汀格法则:生活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简言之,就是一分天注定,九分看心境。

可见,对于其它人与事的反应,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

理想状态是对事不对人,事情是事情,人是人,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

针对某件事情,我们都会有自己的判断。是好是坏、合不合适,我们心中都会有一个明确的认知。

他人做了一件事,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合适的,都应予以支持和鼓励;自己认为是错误的、不适的,都应予以批评和制止。

相同的一件事,不能因为做事的人的不同,而导致自己做出不同的反应。

这就是对事不对人。

然而,这不能绝对化,也很难做到。

比如,某位核心客户说你有些自以为是!你不会有过激反应,常常就是赔个笑脸。

而一旦你的下属说你自以为是,你就不可能赔着笑脸,往往会对他狠狠训斥一番。

这实际上就是对人不对事。

而更多的情况,则是既看事情的性质,又看是谁做出的。

事情性质是我们做出反应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之上,因为做这件事情的人的不同,自己的反应也会有所差异。

也就是对事也对人。

《庄子·山木》篇里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个人乘船渡河时,看到前面有一只船就要撞过来。

这个人急忙大喊大叫,并没有人回应,气得破口大骂,“哪个开船的不长眼!”

结果发现,撞上来的只是一只空船,船上并没有人在开船。

于是,刚才升腾上来的怒火,一下子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可见,这个人生不生气,不取决于撞船事件的本身,而是取决于撞来的船上有没有人!

这就是著名的“空船理论”。

02

面对下属和同事“对事不对人”,面对上级和客户“对事也对人”

任正非曾告诉员工:你们要尊重你们的主管领导,尽管你们的主管领导没有你有水平,如果你不尊重他,将来你也会做主管的,以后的员工也会不尊重你。

我们针对一件事情的反应,不可能不管不顾对象是谁。

当我们面对下属和同事时,就应当“对事不对人”。

职场之中,下属需要自己来领导,同事需要自己来配合,针对同一件事情做出的反应,自当一视同仁。

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正确就是正确,错误就是错误。

不管这个人是顶梁柱,还是老黄牛、螺丝钉,都是一样的。

对事不对人,一定要聚焦在事情上,引导他们认识错误,深入思考:为何会发生这种事,原因在哪里,有没有解决的办法。

而不能聚焦到这个人身上,一味求全责备、揭人老底,更不能上纲上线、人身攻击,动辄就说人格、人品、智商有问题。

这会让对方觉得,你是在否定他、污辱他,负面抵触情绪一下子就上来了。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名下属和同事,都有着自己的认知和性格,对事不对人,也要注意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更要注意场合和语气。

当我们面对自己的上级和客户时,那我们就要对事也对人了。

既要“对事”,看事情本身的性质,内心做出评判;也要“对人”,看清楚这是上级和客户,照顾他们的面子,注意自己的身份,适宜地去表达自己的反应。

不能以“对事不对人”为借口,随意表达自己的情绪,更不能让他们下不来台。否则,就很可能被穿小鞋、记小账。

管仲临死前,让齐桓公除掉竖貂、易牙、开方三人。

竖貂是齐桓公最亲信的宦官,他为了进入朝廷、掌控权势,选择了自宫。

易牙以烹饪技术一流博得了齐桓公欢心。听说齐桓公还没吃过人肉,回家就把自己三岁的儿子给炖了。

开方曾经侍奉齐桓公多年,从未回过家,对父母不闻不问。

管仲认为,人如果对自己的身体都残害,对别人岂不更加恶毒!连自己的儿女都下手,对别人又怎会不忍心呢!十五年都不见父母一面,自己父母都不闻不问,对其他人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然而,齐桓公不以为然,反而更加宠信这三位权臣。后来齐桓公被三人囚禁致死。

可见,对事也对人,还应当从他人典型的做派来分析其人品,再加以针对性反应。

03

原则性上对事不对人,灵活性上对事也对人

毛主席“松柳之喻”:松树有原则性,柳树有灵活性。共产党员要像柳树那样可亲,像松树那样可靠。

中国人讲求“内方外圆”。

“内方”就是原则性,指的是个人内心要秉持为人处世的原则;而“外圆”就是灵活性,指的是个人外在行事要灵活机变。

通俗来讲,“内方外圆”就是大事讲原则,小事讲灵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事原则,这些原则指导着人们在具体做事。

在处理原则性问题上,我们要对事不对人,只看事情的本身。不能因对象的不同而丧失了原则,不管对上级还是下属。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在处理灵活性问题上,我们要对事也对人。既看事情的本身,也看做事的人,以及当时所处的情境,依此做出灵活的反应。

这叫将心比心的共情力,换位思考的和谐力。

这不是圆滑,而是灵活;不是看人下菜碟,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应对。

《论语》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陈成子杀了齐简公。

孔子斋戒沐浴后去朝见鲁哀公,报告说:“陈恒杀了他的君主,我请求出兵讨伐他。”

哀公说:“你去向季孙、叔孙、孟孙三人报告吧!”

孔子退朝后跟身边人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这样的大事不敢不来报告君主。可君主却要我向那三个臣属报告啊!”

孔子到季孙、叔孙、孟孙三人那里去报告,他们认为不同意讨伐。

孔子感叹道:“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这是尽忠职守的责任,不敢不报告呀!”

在孔子看来,报告是自己尽忠职守的原则,而至于你们去不去讨伐,那就不是我能左右的了。

这个故事,对于我们如何把握原则性与灵活性,有着多么现实的教育意义!

(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大家关注、评论和点赞!《跑赢职场》,带你在职场上纵横驰骋!

0 阅读:11

如何跑赢职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