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威网·邱德夫」专栏:烈酒竞赛的小小思考

威士忌资讯 2023-06-10 17:21:12

不知道有多少威友曾读过《葡萄酒教父罗伯派克》这本书?虽然已经是十几年前出版的书了,但回头翻阅仍然感触良多。

1970年代的美国正处于葡萄酒业的成长期,罗伯派克及其他葡萄酒撰述人躬逢其盛,他们依据个人感官为酒的好坏下定义,让面对层出不穷的酒款而无所适从的消费者有了依循,确实是功德无量,却也种下让消费者偏倚权威的恶果。

这种情况几乎在威士忌界复制,就在二十一世纪初,当威士忌的风潮刚刚开始吹起时,国外的Michael Jackson、Jim Murray等人,以及网路上的Malt Maniacs和“达人”们,同样肩负起为广大消费者指点迷津的重责大任。

我说几乎,是因为威士忌的酒款不若葡萄酒那般众多,没有所谓的年份问题,也无须去预测适饮期;更重要的是威士忌风潮与网路共同兴起,人人都有发声管道,因此很快的消费者都意识到感官是个人的,没有人能替自己决定什么。

虽说如此,行销威士忌时仍希望能有所本,知名撰述人的评分或国际得奖记录都是有力的背书,君不见只要在国际上获奖,或得到如Serge等人的高分,莫不将这些荣耀高挂在自家门口或网站做为宣传。

评分暂且不谈,国际著名的烈酒竞赛,包括如IWSC、ISC、SFWSC、MMA、WWA等等,各有其评审及奖项的不同,我的观察是:

1. 盲饮是最公平的评比方式,但仍然可能受到评审的资格、组成、进行方式而影响,尤其是酒款须由浅入深、由轻至重的妥善安排,才不会造成感官负担。

2. 如何区分评审项目至关紧要,无论以国家或区域(苏格兰、爱尔兰、美国……或是高地、低地、斯佩塞……)、酒种(麦芽、谷物、调和……雪莉桶、波本桶、过桶......)或酒龄(NAS、12年、21年......)来区分,都会影响评比结果。

3. 奖牌的评分级距是否确定?评审团是否了解级距标准?而级距标准的门槛是否定义清楚?如果不清楚,可能发生A评审的90分等同于B评审的80分,最终的平均分数失准。

4. 评审在进行品饮时应禁止讨论,并严禁打探分数,绝对要避免互相影响。所有的评分应交予工作人员做最后的平均,避免有任何调整的机会。

如果能依以上标准,每一种烈酒竞赛都足以让人信服,剩下的只是消费者是否能睁大眼睛看穿其中玄虚,譬如所谓的“金牌”是与哪些酒款做比较,将影响含金成份的多寡。

虽说如此,原本我心目中最具公信力的麦芽狂人竞赛(The Malt Maniacs Awards,简称MMA)却跌落神坛,尤其是2018年的结果公布后,立即在威友间引发轩然大波,因为当年除了8面金牌全由Kavalan包办之外,金银铜牌总共164款酒款中,Kavalan共计17款,加上9款的OMAR,中国台湾酒款的获奖率近16%,怪不得大家沸腾讨论,当然也免不了的流言酸语。

也因此MMA于2020年之后便不再举办,一方面是受疫情影响(老实说,MMA的竞赛方式无关乎疫情啦),另一方面是(我以为)已完成历史阶段任务,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今天,确实可功成身退了。

不论是MMA或是其它竞赛,评审的口味偏好是个大问题,如果是固定评审,那么更能预测。况且,我们必须了解,无论是哪一项烈酒竞赛,评审都必须在短时间内尝遍大量酒款,即使酒款安排妥当,但风味较重的酒款,如重雪莉或重泥煤,仍然很容易跳出,而需要花时间来专注体验的细致酒款,如波本桶或二次装填的雪莉桶,极可能淹没在重口味的酒款中。

除此之外,酒商既然缴钱出酒参加竞赛(仅有MMA无需付费),唯一的目的便是得奖,以便拿奖牌当成行销利器,所以当然会挑选对自己有利的竞赛项目来参加。这一点虽说取巧,却无可厚非,几届比赛下来,参赛酒的风格很可能趋于一致。

这种情况大概无解,只要是竞赛都无法做到100%的公平,至于消费者该如何判断、又该如何追随?老话一句,感官是很个人的,所谓“唯有饮者留其名”,作为一名够格的饮者,时时训练并确信自我的感官,才是在海量酒款中唯一救赎之道。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