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玫版红楼梦上映,趁现在可劲骂吧!再过二十年你就不敢骂了

卓言卓语讲红楼 2024-08-20 18:22:38

胡玫版红楼梦上映了,全网骂声一片。

这事再正常、再正常不过了,完全在意料之中。

我对这剧毫无期待,毫无兴趣。既不想评论它也不想骂它,实在没必要。

可是好多粉丝想知道我的看法。昨天一个好友打电话说:你好歹也是写红楼的up主嘛,这时候不写点啥,对不起热点啊。

想想也是。

好,那我就奉劝大家:想骂就可劲骂吧,只有趁现在骂才好使。再过若干年,你不一定敢骂了。

为啥?

因为它有可能被奉为经典,你再骂,全网都骂你!

你不相信吗?其实87版就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啊。

当初87版上映时,真正获得一致盛赞的是配乐。主题思想、选角、大结局等诸多方面,也曾受到过强烈批评。

尤其是陈晓旭,她是被骂得最惨的一个!

我还清晰的记得,某红学家面对参访时,比较委婉的表达:“演员选择上,对贾宝玉、王熙凤满意度很高 ,对林黛玉演员的选择,就觉得逊色遗憾些。”

某报刊甚至这样报道:批评信件像雪花一样纷纷飞向中央电视台,其中大部分是不满意林黛玉的扮演者。

为什么?

因为当时观众印象里的林黛玉,是戏剧里的正旦,一举手一投足都很有范儿。正旦最突出的特色不就是娴静端庄,举止稳重吗?

可是陈晓旭的林黛玉,最爱翻白眼、撅嘴、扭头杀。处处透着一股子小家子气,表情尖刻,缺乏大家闺秀的气度和底蕴。

更多的人直接说她不好看,鹰钩鼻、四白眼,身形萎缩,配音难听.....批的一无是处。

后来还有人拿她跟陈佩斯比较,很多表情神相似。还做了系列对比图,简直是个专辑。不过如今网上已经找不到了,因为陈晓旭已封神,谁还敢贴这种图?找骂啊。

当年那波观众多,比现代的观众更了解原著(受毛主席的推动)。而且以他们的年龄,从祖父辈那里见识过不少传统文化。

陈晓旭演绎的林黛玉,实际上更像个新生代(指改革初期)的任性女孩,就是动不动“哼”一声拿鼻子打人的那种。离豪门千金相去甚远,与书卷气更不沾边。

但是,当古典的端庄感越来越难觅,古装片被街溜子霸占之后,人们再看这版林黛玉,那简直仙的不能再仙啊!

陈晓旭喜欢歪脖垂脑,这形象曾经被视为没气质,现在被视为风流袅娜。

她过于尖瘦的脸型、削薄的五官,曾经被视为小家子气,撑不起女主。但现在超级符合白幼瘦标准,这不就是第一美人吗?

古典这东西就是这样。时代越往后,越失去标准。只要比【当下】显得有规矩,那就是古典!

蒋梦婕就不古典吗?对80后而言,她的动作神态挺古典的啊。

张淼怡就不古典吗?人家照着仙侠剧学的,对00后而言,也挺古典的。

只不过如今评论的主力军,是看着87版长大的那批人。曾经沧海难为水,新版当然难入眼。

但是若干年后呢?87版迟早会被人遗忘在历史的灰尘里。李少红版、胡玫版怎么就不能成经典呢?

到那时候,如今的街溜子,也许都成“千古第一淑女”了。你们嘲笑的张淼怡,怎么不能成为“书里走出来的林妹妹”呢?

02 87版有礼貌吗?

我知道,这观点肯定遭到群嘲。没事,咱们来举个例子。

网上吐槽新版的,几乎都提到“送宫花”,都说张淼怡演的非常没礼貌。

可是87版有礼貌吗?就符合原著吗?

周瑞家的进来笑道:“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来与姑娘带。”宝玉听说,便先说:“什么花?拿来给我。”一面早伸手接过来了。开匣看时,原来是两枝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

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再看了一看,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替我道谢罢!”

看看原著,黛玉何曾拿着花端详,又何曾投掷回去?她根本不屑于碰那花啊,是宝玉拿着花,她只看一眼就拒绝了。

【只就】暗含的意思是,连看都不想看。

有什么差异吗?当然有。

仔细端详再扔回去,给人感觉是,她很在乎那支花,就是为花生气。隔空投掷回去是危险动作,是对对方的极度侮辱,相当于泼妇摔盆打碗。

古代多么注重社交礼仪啊,就算是薛蟠也不会当众做这动作。可是87版就让黛玉这么干,离谱不离谱?

这还不算完,87版黛玉把花投掷回去后,马上头一扭,朝天空翻了几个大白眼。一副【老娘岂是好得罪】的架势。

原著里不可能有动作,偏要加。原著里体现身份的台词【替我道谢罢】,偏偏删掉。

这么多表情,这么大架势,不就把黛玉衬托的很、很、很在乎这件事吗?

可事实上,作为世家大小姐、贾母的心头肉,她会在乎一枝花?搞笑!连排序问题,也不是她在乎的。

真正的症结,源于黛玉初入府那天。

贾母把黛玉奉为上宾,极尽爱护。而王夫人却多次故意羞辱黛玉。黛玉最后不得不【赔笑】与她对话。

所谓【赔笑】,就是对对方的低素质,表示很无语,无可奈何。

红楼梦是缩略描写法,一次就是一百次。王夫人对她的排斥动作,只会越来越多。

黛玉赔笑多了,终究有一天不想赔笑了,变成了【冷笑】。这便是送宫花。

也就是说,黛玉什么都不想争,她只是不想跟周瑞家的打交道,不稀罕王夫人的【施舍】。

士可杀不可辱,才是本章节的主题啊!

而87版拍摄黛玉进府时,把王夫人刻画得温情脉脉,把原著里无赖、粗鄙、冷慢的表现全部删除。那么,送宫花这节如何解释的通呢?

明明大面积背离原著,但偏偏封了神,87版刻画的每一幕都影响深远。

后来者当然高度重视这一节。每一版,都力争在这一场里把黛玉塑造的更加【个性】,越出格越好。

87版靠这让大众记住了,后来者会沿着这条路继续深挖,这就是传播效应。

结果,如今观众却骂人家不礼貌,反过来苛求礼数了。87版时你们怎么不苛求呢?

03 任人打扮的名著

我知道,大家对新版吐槽的点很多。比如黑化角色、魔改剧情、打乱时间线、无脑结局等等。

可你是否知道,这些问题的鼻祖,全是87版。

说清楚这些问题需要太多篇幅,本文不展开。卓语的粉丝自然明白,因为我写过很多专论。

只说一点。在87版上映前,宝钗在各种戏剧里都是反派,就连87版拍摄期间,某宣传片提到薛宝钗,竟然说:这是道貌岸然的薛宝钗,以虚伪著称。(我亲眼看过,记忆深刻,可惜这些历史资料找不到了)

如今还有哪个官方评论敢这么说?

这就是87版的功劳。

经过87版的魔改,薛宝钗成了国色天香,成了大家闺秀的标杆,成了宇宙第一淑女。

观众很喜欢,最好是全部女性都塑造成绝代佳人,多吸引人啊!

自此之后,红学解读从各种角度为她翻案,薛宝钗从清朝人痛骂的【心如蛇蝎、形同鬼域】,变成了【宝玉黛玉根本理解不了的高度,达不到的无为空灵】

影视是干嘛的?难道是来研究文学的?当然不是,它是抓人口味的。

87版迎合了改革初期重视商业、推崇杨贵妃的时代口味。它成功了。

后来者也想复制。胡玫魔改怎么了?当今不是宫斗剧时代吗?她不迎合这,还能迎合啥?

说来说去,只不过是87版生的逢时罢了!

那时候的优秀演员、运作机制、匠心精神,都可遇而不可求。影视新兴期,更是历史唯一的机会。

四大名著搬上荧幕都会成功。不成功也成功,时代注定的!

实话实说,四大名著最难拍的是红楼梦,它的故事感最差,全书都是暗示,都是隐语,你说怎么拍?

果然,拍得最差的也是红楼梦。靠着更差的同行衬托,才成了经典。

现在你们骂它烂剧,骂它如何背离原著,但这是影视发展的必然。从87版开了头,终究要走成这样子。

历史就是个小姑娘,任人打扮。

你从荧幕上熟知的历史角色,几乎都跟本尊相反,但人们不照样津津乐道?

历史如此,古典名著也是如此。

曾经的人们都知道,文学具有强烈的爱憎,角色是用来互相对比的。而现代人却说,红楼梦每个女孩都无比美好,没有绝对主角,更没有绝对的坏人。

人们在物质过剩时期,当然希望这些女孩无比美好,就像选美大赛一般令人赏心悦目。

但是,如果社会破败不堪(像清朝即将走向瓦解),文化腐朽压抑,阶级矛盾深刻,你还有心情欣赏选美吗?

那时候的人们,会发现书里处处都有刀光剑影,每个女孩都折射着社会,都有激烈的冲突。无好无坏?放pi!

所以,趁着这会儿你想骂就骂吧,将来能不能骂不好说。

骂的时候最好拿原著骂。看不懂原著就关注卓语,多看点卓语的文,比光吹87版有用多了。

【相关链接】

3 阅读:58
评论列表
  • 2024-09-11 21:47

    林黛玉书中是一个身体柔弱的女孩,戏剧里都是一些堂皇富贵的面容,圆润身材,根本对不上号。

卓言卓语讲红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