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觉醒》,千万不要做这三类父母

向说文化 2024-05-05 04:53:49

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子,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安东尼·德·圣艾修伯里

读完《家庭的觉醒》,很有感触,觉得一定要分享出来。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没有搞明白,我一直在以我自己的方式养孩子,希望孩子长成我认为的样子。

扪心自问,我们对孩子真的没有期许吗?

大多数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考上好大学,希望孩子考试考个好成绩,希望孩子长大找个好工作。

我们希望孩子一步步按照我们的期许成长,忘记了孩子自己的意愿。

父母这个职业,是门槛最低的职业,不需要学习,不需要考试,不需要拿执照,人人皆可做,却不是人人做得好。

想想我们在孩子心中是个怎样的父母,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父母?

扫兴的父母

之前在网上看过一个视频,父母平常上班辛苦,有一天孩子在家做了一桌子的菜,希望父母一回家就能吃上饭。

结果妈妈一进门看到一桌子的菜,一下就大发雷霆,把孩子批评了一顿。

试想一下,如果是你请朋友吃饭,做了一桌子好菜,大部分朋友都说你做的菜好吃,只有那么一两个朋友,欲言又止地说你做的菜不合胃口,以后不要再做菜了,还说你不是这块料。

你心里怎么想,下次你还会邀请这个朋友吗?

就像这个妈妈,认为孩子浪费粮食,没有一点认可孩子的付出,如此扫兴的妈妈,以后孩子还能再做饭吗?

不做扫兴的父母是我们做父母的基本原则。

扫兴的父母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双标的父母

我们对孩子期望往往要大于其他人,要比我们对自己、对亲人的要求高出很多。

孩子摔了一跤,我们有些人会马上责备他们,有时还会用最不礼貌的方式给他们贴上标签。 孩子没有听我们的话,我们就骂孩子。 孩子忘记写作业,忘记拿书,我们就会劈头盖脸的把孩子臭骂一顿。骂孩子不上心,骂孩子不负责任,给孩子胡乱贴标签。我们自己也经常忘记事情,出门时忘记带钥匙就把门锁了,只能叫开锁师傅来开门。 我们会给自己找各种理由开脱。出门去超市忘记带手机,坐高铁忘记带身份证。我们会以太忙导致忘记为由。

这不就是我们双标吗?

我们以双重标准来对待不同的人,这种双重标准对孩子有巨大的影响。

无论发生任何事,我们都把关注点放在孩子身上,而非我们自己身上。

如果把关注点放到自己身上,我们跟孩子的关系就会和谐很多。

书中这样说到:

当我们把关注点从孩子的外在表现转移到提升真正的自我表达时,责骂和告诫便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与孩子内心的意义非凡的联系。我们不再关注如何修正孩子的行为,而是能认识行为背后的感受,确信只要情感得到认识和表达,行为会自动改善。

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不要对孩子有双重标准的认定。

控制型父母

孩子有孩子的人生,我们不能控制孩子,我们只能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条件。

孩子不喜欢看书,我们为孩子创造看书的环境和条件,为孩子铺好路就够了。

强迫孩子看书只会适得其反。

控制孩子起不了任何作用,要认可孩子,欣赏孩子的优点。

假如我们自己在家总是捧着书看,而不是做做样子,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受影响,慢慢开始看书。

只要孩子开始看书,就是踏上了我们为他铺好的路,我们和孩子一起在这条路上同行。

大多数父母都是控制欲极强的父母,喜欢控制孩子的一切,包括吃穿住行,孩子交朋友,孩子玩的时间。

孩子没有一点自己的空间,每天生活在窒息的环境中。

控制只会让孩子越来越远离我们。

试着放手,让孩子自由成长,长成自己想成为的样子,父母要做的是引导而非控制。

我们需要对孩子负责,负责不是控制,我们很容易把这两者搞混。

作为父母,我们唯一能控制的事情,就是自己的情绪和反应,以及我们布置的家庭环境。我们的问题是,我们不知道如何管好自己或家里的环境,导致我们转而去控制孩子。

写在最后

孩子需要理解、包容、接纳他们的父母,家是孩子最坚实的港湾。

《给孩子的五项学习帽》中这样说到: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给予孩子的无条件接纳是孩子成长的“安全基地”,也是孩子面对任何困难时的底气。一个被父母无条件接纳的孩子,因为他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只有无条件地爱孩子,才会让孩子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父母需要引导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控制只会让孩子离理想状态越来越远。

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无法重逢。

你希望孩子变成什么样,你就怎么去对待他。

想看张张更多读书分享的点个关注吧!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学习。

0 阅读:0

向说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