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翁志军
岁末年初,京城雪花飞舞,在清华大学东南门附近的 FIT 大楼魏少军教授的办公室里,我静静地聆听魏教授讲述四次回莆探亲的经历,以及他对我国芯片事业现状的描述和展望。我在笔记本上快速地记录着,还要不时查看一下手机录视频的效果,生怕把这次难得与国内顶尖半导体行业带头人面对面对话的内容遗漏了,哪怕一句两句话都不想忽略。因为在我国半导体芯片领域,魏少军的声音具有“风向标”和“意见领袖”的影响力。
魏少军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教授。他长期致力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学研究和可重构计算芯片技术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超深亚微米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学研究、数字系统高层次综合技术研究、嵌入式系统设计技术研究和可重构计算技术研究等,先后发表论文近 300 篇,出版专著 10 多册,拥有上百项中国和美国发明专利。
2002 年,魏少军主持开发的 DTT4C01A 公用电话 IC卡专用芯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5 年,他主导的高能效动态可重构计算及其拼搏人生80系统芯片关键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奖项,以及多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在学术影响上,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系统学会认为,魏少军为当代计算机和通信系统智能芯片和电子身份证芯片的设计实现和批量生产做出了开拓性贡献;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称,魏少军是中国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领军人物,在学术界和工业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在荣誉上,魏少军曾经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9 年他因“在智能卡和可重构芯片工程领域的领导地位”,当选 IEEE Fellow,同年获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突出贡献奖、2020 年因“引领现代计算与通信系统中智能芯片和身份芯片的实现与量产”,获 IEEE 电路与系统协会产业先驱奖……
在社会职务上,他是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理事长、世界半导体理事会中国 JSTC 主席、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曾经担任八六三计划微电子与光电子主题召集人、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等。
魏少军教授在电子芯片领域成就卓著,有很高知名度和影响力。鲜为人知的是,他除了拥有一颗超人大脑,为“中国芯”殚精竭虑,还有一颗赤诚淳朴的“莆田心”。
1958 年 5 月,魏少军出生于北京,1977 年高中毕业的魏少军在邮电科学研究院(大唐电信集团前身)当学徒工。这一年,也是我国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已被北方交通大学运筹学专业录取的魏少军做了一个惊人决定:不去学校报到。从初中就开始在家折腾组装收音机、电视机的魏少军认为,运筹学不外就是铁路调度,要是火车出了事他还得受处分甚至坐牢。在中科院工作的父亲很开明,说:不去就不去吧!于是,魏少军继续留在邮电部邮电科学研究院做学徒工,继续做着他高中时的国营企业工人梦,继续每天骑着单车上下班。1978 年暑假,童年的伙伴们戴着大学校徽兴高采烈回来,魏少军突然间感到无地自容。“第一批大学生是何等荣耀啊,可我当时却还只是一个学徒工。”这让他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魏少军当即做了一个惊人决定:3 年不看电影、不看电视、不游玩,每天学习。要通过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劳动,实现自己的上学梦。别人上大学,自己在家学,到时候和他们一起考研究生。
魏少军后来回忆,自学时积攒的两麻袋演算纸,在家中放了十几年都舍不得扔。上面清楚地写满了做了好几遍的《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等课程的习题。
采访后与作者合影
1982 年,魏少军考上清华大学研究生,总分 416.5 分。他的恩师朱雪龙教授说:“我要定这个孩子了。”
1984 年,魏少军获得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工学硕士学位,重新迈进邮电科学研究院的大门。1985 年到 1987 年,魏少军任比利时西门子ATEA 公司研发部研究工程师。1989 年到 1992 年,任比利时 ARAMIS 公司研究员。期间,他获得了比利时蒙斯理工学院微电子学实验室应用科学博士学位。1992 年到 1995 年,魏少军任比利时蒙斯理工学院助理教授,之后从比利时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教。
1996 年初,邮电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熊秉群院长请回国不久的魏少军创办研究院的集成电路设计中心。魏少军一边担任清华大学微电子所教授,一边兼任邮电部半导体所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的主任。1998 年 10 月,邮科院集成电路设计中心转制成为大唐电信股份公司的微电子分公司,魏少军任总经理。魏少军带队的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成功设计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第一枚公用电话 IC 卡,引起了行业轰动。
2016 年 10 月 9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进行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任清华大学微电子与微纳电子学系主任、微电子学研究所所长的魏少军教授就全球网络信息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我国在网信领域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大数据发展策略、网络空间治理、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和网信人才培养等进行了讲解,提出意见和建议。
2018 年 10 月,76 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科研院所、产业化基地和投资机构共同发起的“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北京成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01 专项技术总师、清华大学微电子所魏少军所长出任理事长。
在魏少军的记忆中,莆田市城厢区山清水秀的泗华村,是父亲的家乡,也是他的根。他的父亲叫魏文瑞,祖父是从郑家入赘到魏家的。他的祖父是一位南少林寺的俗家弟子,武功好,还是一位种果树的好手,家里田地很少,生活清贫,因为目不识丁,还被人欺骗,所以他的祖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非常在意。得益于父辈的耳提面命,魏文瑞也没辜负父母望子成龙的期望,在校读书时,是个会读书的好孩子。
,生前供职于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笔者查阅莆田一中百年校庆时出版的校友录,在 1952 届秋季班(高中 18 届)中,找到魏文瑞先生的名字。他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闵桂荣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院研究员林宗楷、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玉清、海军高级学校高工陈文波、中国建材研究总院教授级高工张功睿、莆田师范校长(后莆田学院高级讲师)宋福耀等是出席 2020 世界半导体大会同届同学。恰好,我与在京城的张功睿先生和在莆田的宋福耀老师都有微信,通过魏文瑞的两位老同学,我了解了魏文瑞当学生时的一些信息。
曾担任莆田师范学校校长的宋福耀和魏文瑞是莆田一中五二届的同班同学。年近九旬的宋福耀在微信里这样回忆自己的同学:魏文瑞来自农村家庭,比较贫困,在学校生活也是节衣缩食。他在学习上勤奋好学,有钻研精神,学习成绩比较好。同学关系很融洽,魏文瑞很幽默,爱开玩笑,逗人喜欢。我们和闵桂荣等也是同班同学,我们都有热爱学习与研究的精神。由于勤学苦练,埋头读书,同学给闵桂荣一个绰号“孔子”,魏文瑞也是属于“孔子”这类型的同学,都属于品学兼优的同学。他积极参加校园活动。当时学校组织文艺宣传队,他表演的角色活灵活现,是很受大家欢迎的“演员”。
魏文瑞与闵桂荣等同学 1952 年同时考入厦门大学文理学院,院长是卢嘉锡。1953 年,全国院校大调整,魏文瑞和闵桂荣等莆田一中的同学被调整到东南学院,即后来的南京工学院。
出生于 1935 年的张功睿年近九旬,与笔者有微信联系,他现在北京一家养老院,他在微信里这样回忆魏文瑞:文瑞和我是高中甲乙不同班的同学,一起在南京工学院念大学四年,是比较熟识的。我还保存着当年的两张合影照片。一张是毕业时同乡同学集体合影,背景为南京工学院校址,就是以前的中央大学。大礼堂是当时很有名的地标性建筑。照片第三排左起第六人为魏文瑞。那时学习很紧张,我们的口号是学习好、工作好、身体好。思想政治工作也抓得紧,大家学习都很努力,一有时间就争着跑图书馆,发奋读书学习。张功睿前辈还饶有兴致地回忆:那时候有 8 个学生宿舍,不同系分散住。每间宿舍里住8 位同学,大家共用一张饭桌,谁先到谁就把大家的饭碗摆好,没有椅子,我们就站着吃。
张功睿还珍藏着一张大约七十年前莆田一中同班同学的合影,拍摄时间约在 1954 年或1955 年。毕竟岁月已经过去整整 70 年了,他至今还能说出前排从左到右是闵桂荣、某某某、吴文树、昊春扬、魏文瑞、张功睿。后排从左到右:黄景仪、柯庆平、某某某、某某某、林玉华、邱祖应、林锦藻。尽管能记得大部分同学的名字,但老人还是为想不起那 3 位同学的名字而懊恼不已。从这张老照片左下角写着“愿友谊与壶山争高,兰水竞长”,可见这群莆田少年多么珍视友谊,这张历经岁月沧桑的老照片,成为了他们美好友谊的历史见证。
四次踏上回乡路
据魏少军教授回忆,他的父亲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当时一家刚创办的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工作,所长是孟昭英。后来,父亲把母亲也接到北京一起生活。1963 年,他五岁时,祖母去世了,父亲第一次带着他千里迢迢回故乡,记忆中坐了很久的火车,这是魏少军第一次回家乡。1982 年,魏少军依靠自学,以高中学历直接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他的弟弟考入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他父亲说,人不能忘本,而且即将踏入社会,因此魏少军的母亲带着他和弟弟回家乡探亲。那时,因为父亲魏文瑞把老家一个守寡的祖婶带到北京,所以,家里大多用莆田话交流。那时,魏少军还能听懂、并能讲几句莆田话。其时,刚刚改革开放的家乡还处于落后阶段,与京城比,老百姓的精神面貌自然还比较闭塞和落后。但家乡大队里用莆田方言的广播新奇有趣,多少吸引了魏少军。
魏少军还到距离不远的东圳水库玩。他还回忆道,“文革”时,莆田有个李庆霖很有名。回到北京后,魏文瑞请儿子谈谈对家乡的印象,魏少军也直言不讳,表达了自己当时并不乐观的观感。于是,父亲语重心长地谈了他自己的看法,他说,家乡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并不明显,自古以来莆田八山一水一分田,农民田地不多,一些莆田人背井离乡,到南洋的不少。第二,莆田对面是台湾,是海防前线,无法建设,所以与内地比暂时处于落后。但子不嫌母丑,魏少军也听出父亲的弦外音,希望子女要热爱自己的家乡,无论她暂时是贫穷还是富裕。在家里,魏少军看到父亲很是关心家乡的发展和变化。父亲也经常与莆田籍的同学闵桂荣、林宗楷等同学聚会,谈论家乡的情况。
父亲还参加莆田在北京的同乡会,魏少军说,他自己也曾经被邀请去参加过一两次。记忆中,莆田市政协原主席林文豪来北京看望姐姐林兰英院士,还到他家吃过饭。潜移默化中,父亲还对家乡莆田的眷恋感情也润物无声地影响了他。
魏少军教授第三次回家乡莆田,是 2010 年。随着个人在业界的成功和影响,魏少军被福建省政府邀请回莆参加一个会议,受邀到莆田学院给师生们作了一场学术报告。他说:似曾相识燕归来,此时,莆田的面貌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变大变漂亮了,变得他几乎不认识了。在莆田学院(老校区)为师生们讲课后,莆田学院的老师询问魏少军教授:“您老家究竟在哪里?”魏教授说:“老家名叫泗华村。”于是,莆田学院的老师说:“这好办。”他打开窗户,指着窗外笑起来了:原来老家就近在咫尺啊。但因时间比较赶,这次魏教授没有和老家的亲戚联系上。
2019 年 3月,接受西电国微 EDA 研究院聘书第四次回家乡是新冠疫情后的 2020 年 5 月份,受莆田市委邀请为市委中心组学习会作报告。
这次在莆田先后待了三四天,魏教授才有机会长时间近距离观察父辈念兹在兹、熟悉又陌生的故乡。除了与家乡的一些亲人见面,还去看了看莆田的“后花园”东圳水库,到湄洲岛朝拜妈祖,参观大国工匠郑春辉的香樟木雕作品《清明上河图》,还深入江口镇石庭一家电子厂开展调研。
这次在莆田的几天参访,彻底改变了魏教授对家乡莆田的认识。他说:“莆田变美变高了,也变富裕了,老家人的精神面貌发生彻底的变化,变自信了。老家泗华村矗立着不少高楼大厦,不少人分到好几套房,有的住得比我还好。”魏教授为家乡的成长和变化感到高兴和欣慰。他也由衷感慨道,莆田一些市领导还是想干一番事业的。他说,作为莆田市政府的咨询专家,他每年都会收到家乡寄来的《政府工作报告》。
从“中国芯”到“莆田心”
在魏少军教授看来,他的家乡莆田有几个特点。一个是莆田的学子会读书,高考成绩在全国有名,尤其是他父亲那一代,莆田在福建省内乃至全国都是很有名的“高考红旗”,这是很令人自豪的。第二是莆田人勤劳,特别能吃苦,尤其是莆田的女性。他以自己的母亲和老家堂姐为例,说她们还进入山区砍伐木头,非常肯吃苦。第三,莆田人善经营会做生意,如红木家具全国有名;全国有许多莆田人经营黄金珠宝店;没有出产石油却开了很多加油站,等等。创造了“无医生医、无木生材、无金生金、无钢生钢”的商业奇迹,涌现了一批“医药大王”、“木材大王”、“珠宝大王”、“钢铁大王”。
曾经莆田鞋在外面留下不大好的名声,但经过政府引导,现在质量并不输给国外,甚至能量
身定做。魏教授还提到,莆田要发展,有很多在外的人才优势,这方面还没有充分挖掘和利用起来,这些人才资源不一定都要回莆田工作。在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上,不一定非要学省会福州或者泉州等发达的城市,不一定亦步亦趋跟在别人身后学,要有自己的绝活,要有自己的特色。
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出处和来路,无论身在何处,无论成就几何,故乡永远是心中浓得化不开的眷恋,血脉永远是最本真的生命传承。魏少军教授站在科学研究的高峰,依旧心系故乡,感恩父辈,堪为学界楷模、人生典范。
作者授权本号首发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