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坟地产

江南雨福 2024-05-13 20:42:41

大概先得有了土地,才能在血缘网中生根……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费孝通《乡土中国》之《血缘和地缘》

1.坟地产贵过房地产

早起读了一篇描写中国墓地市场概况的文章,激起了我的好多感想。

其实2023年底我写过几篇文章都与丧葬有关,那时候发生了啥事儿大家应该还记得。而关于“身后事”的观察于我而言更是多年以来很感兴趣的话题,原因无他,人总有一死。

死了之后去哪里?这是一个大问题。但30岁之前很少有人想这个问题。30岁是个分界线,就像一位老朋友说的:人过了30岁,丧事就比喜事多了。

那你不考虑也得考虑了,这就是生命必经之路。

观察下来,结局也很明确,那就是:在如今我们所处的社会中,由于城市化进程,坟地这种过去在乡土社会里不是问题的问题反倒成了大问题。

核心原因就一个,价格。

在上面提到的那篇文章里,作者详细地讲述了坟地价格贵过房子价格的社会学演变,作者当然还是站在房地产的视角来看的,所以得出的结论是:从2016年开始,坟地价格开始冒头。

而我印象里绝非如此,至少在2010年甚至更早就听说过“坟地产”这个概念——也就是把墓地像房地产项目一样进行集中开发再对外出售。

与房地产的区别也是有的——只有新坟而无二手坟(据说联系不到墓地家属续费就会把骨灰盒刨出来集中处理,腾空的墓穴会二次转让,我怀疑有多少人会买二手坟);容积率没办法做高(公墓都是平房而非楼房,向下挖几层也不行,会吓死人);户型单一;产权只有20年;面积不能超过0.8平米;所以均价很高甚至高过了汤臣一品;采光……

总之墓地一旦变成“坟地产”,那么价格就是一个不可回避也不可能便宜的存在了,本质上是城市“人地矛盾”使然,活人都住不上一间半室,遑论死人……当然了,随着“房住不炒”逐步落地,房价进一步下降,那么“坟埋不炒”也就是题中应有之义,坟价也“可能”下降,如果坟价死扛着不下降……

骨灰房就出现了——房地产与坟地产价格倒挂,房子比墓地更划算,那消费者自然会用脚投票,买便宜的房子存放逝者骨灰,“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没地儿放她啦”。

2.从前车马慢,没有骨灰房

费孝通1940年代在西南联大、云南大学的“乡村社会学”讲稿集结而成的《乡土中国》深刻描画了那时候的中国社会,经典的“差序格局”也诞生于这本书,现在本书也列入中学生必读课外书目,但说实话,十几岁的孩子们是不可能读懂这本书的,我也是到了40岁才慢慢懂得了里面写的那些细节。

有些书,只有经历过,才会懂。

比如开篇引文《血缘和地缘》中写道:“大概先得有了土地,才能在血缘网中生根……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感受到费老对传统乡土中国的洞察与无奈,那不是一个公民社会而是人情社会,他说“公德很差”是那时候西方国家舆论攻击中国的把柄,但中国老百姓自有一套尊卑长幼夫妻邻里的差序格局,我们老百姓心里的“公德”其实很好,关键取决于“人情网络组成的差序格局中啥是私啥是公”,“天下为公”也是公,但这个“公”可能是皇家的公,因为只有皇亲国戚才遍天下,对于普通老百姓,家族大到全村一个姓,这个村就是公,大家都维护这个公,这便是中国的公德……

一言蔽之——我认识你,咱俩有亲戚关系,道德有意义;我不认识你,道德无意义。

所以过去乡土社会里“墓地”以及丧葬文化就表现得不像现在城里人那么冷漠,因为村里大家都是一家人,逝者下葬、葬在哪里,都有规矩,当事人甚至都不用怎么操心,跟着流程走就是了,有的是邻里村人帮忙张罗,都是自家的事。

本质是——都是自家的地!

现在城里哪有自家的地啊。

想有自家的地,那你就掏六个钱包买——那也不是“地”,只是“房”。

买哪不是买,索性买个房当坟。

好歹房的有效期还长一些,价格还便宜一些。

3.坟归之处便是故乡

汤米·李·琼斯去年主演的的电影《埋葬》讲了一个美国丧葬公司和加拿大殡葬集团打兼并官司的故事,小镇上的小公司被大巨头采用欺骗方式兼并,搞得大家都死不起了,最后经过律师团的各种斗争把大巨头罚了个底儿掉。

中国也有殡葬巨头,开头说的那篇文章里也说了,几年前这家巨头要上市还闹得满城风雨,大家这才发现这一行的利润这么滋润。近些年殡葬行业的舒适待遇也是网上的热门话题,有关题材的电影也层出不穷,公众了解到了我们死后将要面临的种种情况。

归根结底还是城市化带来的利益冲突。当一件民生事项被城市化碾过的时候,这件事就不可能再向从前那么轻松写意了,这是必然的。所以有时候我说要重新思考城市化,并不是我反对城市化,而是城市化必然激化人们的民生矛盾,人口过度集中,吃喝拉撒生老病死全是事儿。当然,用商业视角来看,全是钱。

可发展,是个综合概念,目的是为了让人有墓地,而不是逼你买骨灰房。

当最终的死亡无可避免地到来,城里人难以体面地告别。什么是体面?在我看来,其实土葬就是体面。但世界上任何一个超级城市都玩儿不起土葬。超级城市都没有浪浪山,只有八宝山。

土葬需要几个条件,说白了都是“浪浪山”的条件,比如便宜且充足的乡村集体土地,约定俗成的殡葬礼仪从业者,乡土社会一人有事众人帮忙的习俗等等。

我前几年因为老人去世回到老家参加了几场葬礼,都是土葬。院子里搭起灵棚,垒砌塔塔火,凌晨四五点出殡,绕村而行,开山号呜呜嗡嗡,披麻戴孝者手持各种葬礼物品,在我看来这是一种传统中国的体面离开。在北京这样的超级城市是没有的。

墓地提前就从村集体买过来,在山上梯田挖就,有专业的挖墓匠人挖好墓穴,先是一个向下深三米的狭长墓道,再向后挖出宽阔的墓室,加上梯田的高度,墓室上方至少也有三米的厚土。棺木降至墓道,借由底部的原木,缓缓推入墓室,阴阳先生钻进墓室,在棺木上做一些连通阴阳的仪式,烧纸焚香,上面众人向墓道送土,孝子跳入墓道踩土,直至填平,再堆出与梯田齐平的坟头,一场葬礼就此结束。

没有殡仪馆的排队,没有各种需要掏钱的项目,没有不被尊重的体验,老人踏踏实实地送到了人生终点站。人们吃席的时候敬烟敬酒,有说有笑,喜丧大抵如此,即便在寒冬,也感受不到冷落,倒是一种变相的团聚。

城市的郊区或许还有这样的体验,城市的中心是不可能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浪浪山既是故土,又是围城。有的人想出去,有的人想退却无路可退。

1 阅读:68

江南雨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