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一个美国人从陕西西安途经河南洛阳前往郑州所见

老照片聊历史 2024-04-20 06:00:50

1934年10月,美国人海映光从陕西乘坐陇海铁路的火车前往河南郑州,期间,他还在洛阳做过短暂停留。一路上,他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沿途所看到的各种景象。

灞河

此时,陇海铁路西安至潼关段还没有全部完工,海映光只能坐汽车从西安出发前往潼关。这是他坐在车内看到的窗外景象,数条木船正扬起风帆航行在灞河之上,颇为壮观。

田间道

公路边的田间乡道,道路很窄且非常泥泞。几辆装满货物的大车正在道路上艰难跋涉,牵引车辆的分别是牛和驴子。

牌坊

汽车经过华县(今渭南市华州区)时海映光拍摄的一张照片,主角是一座横跨在黄土道上的古牌楼,上面写着“敕建唐汾阳王祠”的字样。

潼关

汽车到达潼关后,海映光改乘火车。这是火车开动前,他拍摄的站台景象,车厢边是一些售卖食品的小贩,一个男孩子奔跑着似乎想躲避镜头。

洛阳城

陕西潼关与河南洛阳之间相隔近五百里,当时的火车车速很慢,途中大约需要七、八个小时的时间。这是火车到达洛阳城外看到的景象。

队伍

火车开进洛阳西站,在站台上, 海映光看到一群全副武装的士兵,他们排列着整齐的队伍。如此的大阵仗显然是准备迎接一位大人物。

严阵以待

在士兵队列旁边,还站着警察和戴着礼帽的官员,看官员脑满肠肥的样子,估计官职小不了。

警戒

另一面站台上挎着盒子炮的警戒人员。除了迎接的士兵队列外,警察也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

火车站

一列火车缓缓驶入,在车头处站着两名士兵。在海映光的影集中,没有出现这个大人物的身影,但小编查阅资料后,得知这个大人物就是姜凯申。1934年10月10日,他携夫人来到洛阳,参加了当天的国庆阅兵典礼,并主持了洛阳军分校开学典礼。

搬运工

站台的尽头处,一名搬运工人推着一辆独轮车运输物品。大人物到来对他没有任何影响,他依旧要汗珠子摔八瓣换口饭吃。

街道

洛阳城内的一条商业街,路边是中西合璧的商铺,基本都是一层。道路上推着独轮车的苦力脚步匆匆。一个人力车夫半躺在车子上,等待着顾客。

郊区

这是当时洛阳郊区的农村景象,可以看到村民居住的房屋非常简陋。茅草屋顶,房屋四壁是用秸秆编成的箔,外面糊着泥。

妇人

一名裹着小脚的妇女坐在小板凳上,面前是一架木头轮子,轮子上绷着三股线,这是最原始用来编织绳子的机器。

道路

城外的道路都是土路,道路很宽,但不平整,一支运输的马车队满载货物沿着坑洼不平的路面缓慢地前行。道路边上,立着一块石碑。

路面

走近看马车,上面装着大大小小的木箱子。猜想可以是一支流动的马戏团或者戏剧社,箱子里装着演出用的行头。

村舍

海映光乘坐火车从洛阳出发前往郑州,这是他在郑州火车站附近看到的村庄和房屋。房屋间竖立着几根电线杆,上面扯着数根电线,说明在那个时候,这里已经开始使用电力了。

火车站

郑州火车站始建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初名为郑县站。 也正因为这座火车站的建立,郑县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经传的小城,蜕变成中国八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

纪念碑

国民革命军北伐阵亡将士纪念碑。当年的郑州城内竖立着这样一座高塔,位置在火车站大同路附近。

纪念碑近景

这座纪念碑常常会被人与开封的“国民革命军北伐阵亡将士纪念碑”相混淆,其实这座高大的纪念碑的确位于郑州,其外形与开封的截然不同。开封的那座纪念碑的外形宛如一把刺破青天的宝剑。(本图非海映光拍摄)

另一个角度

当年纪念碑附近的商业十分发达,左侧是大金台栈,中间是迎宾馆,旁边还有一个叫福忠的华茶公司。(拍摄于1934,非海映光拍摄)

苦力

郑州街头景象,画面中的男子肩膀上扛着五袋面粉 ,看上去一袋面粉差不多有五十斤重,也就是说,这个男子扛着二百多斤的东西依旧可以健步如飞。

修鞋匠

郑州街头的修鞋匠人,在他旁边,是一个烤红薯的炉子,炉子上放着一把夹取红薯的火剪,相信老一辈人对这个工具并不陌生。在后面的墙壁上,贴着一张布告,上面写有“河南印花税局郑州分局”的字样。

理发

街边的流动理发摊,身后的建筑是当时郑州有名的“人和昌栈”,这是一家高档旅馆,建筑带有欧式风格,单从其外表看便不同凡响。

葬礼

郑州街头的送葬队伍,孝子戴着白色的高帽子,一脸的苦相。这显然是一个穷人家的葬礼,没有乐队,也没有纸扎的陪葬品。

棺木

郑州火车站附近铁道边的棺木。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客死他乡的人常常会通过火车魂归故里。在棺木旁边,蹲着一个卖东西的小贩,还是一名孩子。

0 阅读:2

老照片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