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的张家口郭磊庄镇:年轻姑娘眉清目秀,农民田中演示农具

老照片聊历史 2024-03-24 15:51:12

1943年3月,侵华日军战地摄影记者丰田来到河北张家口的郭磊庄镇,用相机记录下了当时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以及当地百姓所使用的农具。

这些农具几乎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在使用,现在几乎都已成为历史,看看你能认识多少呢?

万全

郭磊庄镇,隶属于今张家口市万全区。81年前,日本《北支》的摄影记者丰田前往郭磊庄去拍摄。图为当年万全县地方法院的大门。

小女孩

四个郭磊庄的女孩子,穿着撅腚小袄和缅裆棉裤,虽然不漂亮,但衣服都还完整。小孩子不谙世事,对拿着相机的日本人并没有戒心,反倒笑得很开心。

商铺

郭磊庄镇上的商户“复和源记”。能在镇上开个铺子,经济条件要比较普通农家的好很多。男女主人和孩子站在窗前,屋内扎顶棚,吊着一盏很洋气的玻璃油灯。

农家

丰田进入郭磊庄一户农家院里,住房和厢房都是泥顶屋,因为年久失修,屋檐已经变了形,窗户和门也都十分破旧。

大车

肥料堆旁边的一辆大车,全木结构,车轮上密密麻麻钉满了铆钉。这种大车主要以驴马做牵引,有时候也可以人力拉动,是当年农村最常见的交通工具

女子

一名年轻的女子站在门前,上身穿小棉袄,下身穿大花棉裤,这么年轻裹着小脚让人看着真心别扭。

特写

女子长得眉清目秀,从衣着打扮看是挺讲究的一个人。春节刚过完不久,门上还留着春联,上面写着“迎禧接福”和“勤俭方为立业本”等文字。

屋内

房屋内的景象,墙上挂着仙女卷轴和四屏画。卷轴下挂着一个相框。四屏画下摆着一只木柜。在炕角处,放着一口盛放粮食的瓦缸。

三代人

裹着小脚的奶奶坐在炕上,儿媳和儿子站在炕头。婆婆和儿媳几乎一模一样的打扮,老气横秋。刚才站在门口,应该是这户人家还未出阁的小姑子,这次并没有出镜。

吃饭

到了吃饭时间,一家人坐在炕头上围着小炕桌吃饭。在画面中,多了两个小孩子,是这个家庭里的第三代了。

灯台

炕角处摆着一盏高脚灯台,造型简单,旁边放着陶罐和粗细瓷碗。灯台是旧时人家晚上所使用的主要照明用具。

院落

这户人家的房屋很破,但院落很大。在院子东北角落,还有一栋土屋,屋子前面有一匹马正在饮水。

牲口棚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从前的粮食产量很低,庄户人家对肥料是非常重视的,把积肥堆放在院子里,看着安心也放心。粪堆旁边,是一间简陋的牲口棚。

马厩

马厩是饲养马匹的地方,里面有马槽,用来放草料。在马厩的门头上,残留着一张春联,上面写的是“打到英美”。

辘轳

院角的墙壁上有一座小神龛,神龛周围也贴着春联。神龛前是一架辘轳,用来从井内取水,一只柳条编的水斗倾倒在井口边。

碾房

碾房里的石碾子。这是一种古老的粮食加工工具,依靠人力、畜力把粮食碾碎成碴子或面粉。像图中这种带着粮食漏斗的碾子并不多见。

砘子

砘子是用石头轮子和木头柱子组成的工具,用来在播种覆土后把松土压实,以利于出苗。看着笨重,却非常实用。

田野

丰田来到村子旁边的田野里,准备拍摄一组农民使用各种农具作业的场景。

犁地

首先拍摄的是使用犁铧翻地,这是播种之前的第一道工序。在当年,能够使用牲口牵引,是很多农村百姓的奢望。

耙地

犁耕之后,要利用耙子对庄稼地的表层的土壤进行平整。作业时,人站在耙子上,手里牵着缰绳,身体后仰,这很需要一些平衡技巧。

人工

没有养牲口的人家,只能使用钉齿耙一点点地整理庄稼地了。不过,图中的男子显然只是为了拍照摆个架子,手里的耙子好像在给地面挠痒痒。

锄地

前腿弓、后腿蹬。男子很规范地演示锄地的动作。锄地是为了除去田里的杂草,这张照片是的的确确地摆拍了。

0 阅读:2
评论列表

老照片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