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一生最重要的两个女人,一个是母亲,另一个是初恋

学林看历史 2023-07-17 09:16:01

【毛泽东传奇】第3集

上回我们讲到青年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胸怀强国救民大志,广交良师益友的故事,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令无数人憧憬。

5年半的时间很快过去,1918年6月,毛泽东从湖南一师范毕业。

当时青年学生流行到日本、欧洲等地勤工俭学,毛泽东领导一批湖南学生积极筹备赴法国留学事宜,只是当同学们集体赴法时,作为组织者的毛泽东却选择了留在国内,没有出国,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接着看。

为了筹备赴法留学事宜,毛泽东一行来到北京,与已经调到北京大学任教的恩师杨昌济重逢。

杨昌济很支持他们的想法,给他们提供了很大帮助,让生活困难的毛泽东暂住在自己家里,还给毛泽东介绍了一份工作,到北大图书馆当书记员。

虽然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时间不是很长,工作也很简单,就是负责登记管理图书,跟那些真正的北大学子相比,他更像是一个在北大打工的“穷小子”,很多大人物也没有注意到他这个小角色,胡适一向自负,后来回忆起毛泽东,他甚至说“毛泽东不是北大的学生,只是在北大打工,我觉得以毛泽东的能力,根本考不上北大。”

但是毛泽东一点也不觉得自卑,他十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得以还经常聆听很多名师学者的课程,认识了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红人,更是第一次在李大钊的讲话接触到了俄国十月革命,听说了马克思主义和布尔什维主义(社会主义),极大开阔了眼界,这样的环境是在长沙和湖南一师无法比拟的。

在北京期间,毛泽东还收获了甜蜜的爱情,他和杨开慧的接触和感情交流越来越多,杨开慧的冰雪聪明、落落大方也吸引了青年毛泽东。

杨昌济也发现了自己女儿与得意学生之间的感情,对此他采取了默许的态度,于是毛泽东与杨开慧建立了恋爱关系,两人经常漫步在北海桥头,欣赏着古都风光,体验着初恋的甜蜜,杨开慧更是向自己的母亲表白:“我是为母而生之外,是为毛泽东而生的。”

当时,赴法勤工俭学面临着很多困难,包括经费、语言、生活等等,后来毛泽东搬出杨家,与蔡和森等人挤在一起,“隆然高炕,大被同眠”,连翻身都要事先打招呼。

但是毛泽东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想尽办法带领大家克服困难,做好赴法勤工俭学的各项准备工作。

然而,正当毛泽东一心筹备勤工俭学事宜,万事俱备,即将成行时,一个令他不安的消息传来——母亲病重了。

毛泽东的母亲叫文素勤,人们都叫她文七妹。

文七妹是一名善良的农村妇女,宽容恭让,乐善好施,经常用省下来的粮米接济贫苦的乡亲邻里,因此对毛泽东的成长影响很大,毛泽东对母亲的感情很深,也十分孝敬母亲。

1918年,积劳成疾的文七妹患了重病。由于毛泽东从17岁起便开始外出求学,母子俩聚少离多,毛泽东对母亲的照顾越来越少,所以当听说母亲病重时,他既着急又愧疚,立即从北京返回湖南老家探望。正是为了方便照料母亲,毛泽东决定放弃赴法勤工俭学的机会。

毛泽东陪伴了母亲一段时间,带着母亲到长沙看病,还和母亲、两个弟弟毛泽民、毛泽覃一起拍了合影,这是毛泽东和母亲唯一的合影,也是他们家人最全的一次合影,等新中国成立那年,照片中的母亲和两个弟弟都早已不在人世,无人再和毛泽东分享革命胜利的喜悦了。

待母亲病情稍微稳定后,又怀着内疚的心情,踏上了外出求学和革命道路。临别前,毛泽东特地给家人留下一封家书,希望他们能够体谅自己,不能留在母亲身边长期尽孝。

母亲虽然没有文化,却是一个识大体的人,得知儿子信件的内容后,她感慨说:“石三伢子是要做大事的人,让他去吧,我这病不碍事。”

然而,病魔无情,毛泽东挚爱的母亲最终还是离开了,这对他而言是一个沉痛的打击。那么,毛泽东的母亲究竟是患了什么病去世的?毛泽东下一步又何去何从呢?

欲知后事如何,欢迎关注我,且听下回分解。

1 阅读:84

学林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