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飞跃重洋,开启逐梦之旅

鹰哥爱写文 2024-10-30 04:35:00

​《我看见的世界》作者:李飞飞

​今天,让我们一起正式开始共读人工智能领域著名的华人科学家李飞飞的自传作品《我看见的世界》。在这部催人奋进的回忆录中,我们将了解到李飞飞年少时随家人移居美国,克服种种困难与壁垒,通过多年如一日的努力,最终成为世界前沿科学家的人生历程。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从李飞飞的童年开始说起。

别具一格的家庭

李飞飞在成都长大,是家中的独女。她的父亲是电气工程师,在化工厂的计算机部门工作,是个英俊整洁,充满源源不断好奇心的人。父亲常常突发奇想,随性而为,他曾经找来各种零件,自己组装了一辆带挎斗的自行车,带着李飞飞去公园或偏僻的乡村玩耍,两人会用好几个钟头做父亲最喜欢的事:捉蝴蝶、观察水牛,或者捕捉竹节虫,带回家当宠物。

李飞飞说,她的父亲一辈子都像个没长大的孩子,他聪明,爱玩。在他身上,完全没有为人父的压力和焦虑。也正因如此,父亲为她树立的榜样才更有感召力,因为在不知不觉中,父亲向她展示了最纯粹的好奇心,后来的李飞飞,也对探索自己视野以外的事物产生了永不满足的渴望。

李飞飞的母亲则不同,她是个困于平庸生活的知识女性。母亲天生头脑敏锐,且自驱力十足,不仅追求学以致用,而且希望探索世界的各个角落,留下自己的印记。所以,早些年读书时,母亲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中意的大学可以任意挑选,前途本来一片光明,然而,上世纪60年代末,由于家庭出身的原因,母亲没能报考最好的学校,曾经意气风发的她受到重创。工作后,她先是做了高中老师,后来又当了办公室职员。人生的挫败让母亲的内心一直渴望逃离,逃离自己工作环境,甚至逃离自己的时代。

母亲从小酷爱读书,在有了李飞飞之后,她总是鼓励女儿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因此,李飞飞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熟读了《道德经》等传统经典,还看过《双城记》《老人与海》《基督山伯爵》等西方名著。

父母的性情并不十分般配,但丝毫不影响这个家的平衡与稳定,他们能够理解彼此、欣赏彼此,尽一切所能帮助女儿,让她有足够的能力面对这个世界。

在成都时,每个星期天,一家三口就会走路到几百米外的外祖母家里吃饭。外祖母总是精心准备一桌的饭菜,香喷喷的米饭、红烧肉、素什锦、小葱拌豆腐,一家人围在餐桌旁,其乐融融。

外祖父母对李飞飞的培养方式,和她父母的教育模式是一致的,他们没有老一代人常有的重男轻女的观念,非常疼爱李飞飞,经常鼓励她要做有原则的人,首先是独立的个体,其次才是个女孩。外祖父母也给李飞飞买了很多书,涵盖广泛的主题,有机器人、海洋生物,还有中国神话,李飞飞也和母亲一样,从小就沉浸在书的海洋里。

变革年代,父母的决定

上世纪80年代末,李飞飞十几岁,正上中学,她疯狂地痴迷和热爱物理学。为此,父母慎重商量后,决定飞跃重洋,全家前往美国,为女儿的未来开启一场逐梦之旅。

在母亲主导下,父亲先行出发,去美国寻找工作和住处,等稳定下来之后,母亲再带李飞飞去美国和父亲汇合。

直到长大成人,李飞飞才知道,当初父亲独自踏上“西行之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然而,正值青春期的她对一切全然无知,只觉得父亲一走就是三年多,好像抛弃了这个家一样。

当年移民签证不好办,等母亲和李飞飞的签证下来,能去美国和父亲团聚时,已是1992年了。李飞飞那年15岁,听说要出国了,心情非常激动,她幻想着美国会有怎样的未来等待着自己,憧憬着即将迎接充满魅力和机遇的生活。

终于到了出发的那天,母亲带着李飞飞,从成都先到上海,再飞往美国。到机场后,母女俩穿过蜿蜒的队伍,走向登机口。母亲昂首挺胸,眼神坚定,好像终于等到了这一天,与过去的一切告别,重新开始。这自信的样子感染了李飞飞,然而,她无意间注意到一个细节:母亲塞进大衣里的手,在不停地颤抖。多年来,这是她第一次见母亲这样。

初到美国的生活

飞机在肯尼迪机场降落,崭新的世界就在眼前。下飞机时,李飞飞没有感到一丝兴奋,反而非常紧张。她和母亲在出口等了好几个小时,来接机的父亲还没有出现,母女俩从疑惑渐渐变成了焦急和恐惧,母亲口袋里只有20美元,两人没有返程机票,而且,更糟糕的是,李飞飞发现,自己学了几年的英语,在实际生活中一点儿用也没有。

等父亲终于气喘吁吁地赶到时,母女俩已经筋疲力尽,一点欢聚的心情都没有了。原来,父亲的车半路在隧道里坏了。对于依靠破旧二手车出行的移民家庭来说,车子抛锚可谓家常便饭。

一家三口在新泽西州一个叫帕西帕尼的小镇安顿下来,这里是美国郊区,移民众多,而且靠近高速公路。相比中国城市的热闹繁华,帕西帕尼空旷而安静,人行道经常空荡荡的,空车位比比皆是,树木茂密,空气清新,花园随处可见。

新家在一栋公寓楼的二楼,三口人挤在一套狭小的一居室里,空间非常逼仄,只能凑合,李飞飞就睡在厨房和用餐区中间窄小的过道里。为了布置这个家,他们还捡回来一些别人丢弃在路边的家具。

下飞机不到48小时,李飞飞就迎来了下一项任务:入学。

刚进帕西帕尼高中的前几天,李飞飞的感官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学校的气氛躁动不安,老师和学生们都穿着颜色醒目的衣服,衣服上装饰着各种各样的图案。十几岁的女孩子,化着张扬的妆容,带着耳环、太阳镜,背着名牌包包。学校的课本非常大,封面设计鲜艳,成百上千页的内容都是全彩印刷,拿在手里沉甸甸的。

更具冲击力的是学生们的举动。在中国,学生们都有自己的座位,听课也比较安静。在美国,这里的孩子普遍比较吵闹粗暴,对老师也不够尊重。下课铃一响,学生们便从一个教室蜂拥而出,大呼小叫着奔向下一个教室,青春的活力像山洪一样爆发,常常让李飞飞不知所措。

突然进入了完全的英语世界,李飞飞发现,语言的障碍,让自己举步维艰,即使是最简单的家庭作业,也要不停地查中英词典和英中词典,来来回回花好几个小时才能做完,这让她非常沮丧。原来在中国上学时的从容自如,到这里荡然无存,只能谦卑地从零开始。

与此同时,李飞飞的父母也和她一样,在艰难地融入新生活。父亲在一位台湾商人开的店里找了一份修理相机的工作,工资微薄,又很辛苦,挣得钱刚好够家里维持生计。尽管每天下班都很晚,可到家后,不管有多累,父亲都会赶紧准备晚饭。

母亲也找到了工作,在一家礼品店里当收银员。看到母亲这样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做着这种完全让她无法施展才能的工作,李飞飞心里非常难过。

那段时间,李飞飞觉得,最能宽慰她思乡之情的,就是每个月给外祖父母打电话,每次听到他们的声音,她就能把所有烦恼抛到一边。但是,国际长途费贵的吓人,每次通话都匆匆忙忙,争分夺秒,每到快要挂电话时,母亲的语速就会越来越快,这让李飞飞感到心碎。几个月后,她再也无法忍受了,决定自己去做兼职赚钱。

李飞飞从报纸上的分类广告里,找到了第一份兼职,在一家昏暗狭小的中餐馆当服务生。学校没课的时候,她要从上午11点工作到晚上11点,连续工作12小时,每小时能赚2美元。

从那时起,整个高中阶段,李飞飞一直在不断寻找,尝试新的兼职机会,每周去给人做家务,还帮人遛过狗。尽管工资很低,但也能大大改善家里的生活,所以只要能多赚一点钱,李飞飞甘愿忍受更久的工作时长,以及卑微劳动的无限循环。

她把赚来的钱存进银行,家里终于有了一笔可以自由支配的资金,去商店买东西也不用再那么小心翼翼地看价格了,更重要的是,母亲给老家打电话时,多了一份松弛,她那像过去一样不紧不慢的语气,在李飞飞听来,就是对自己辛苦打工的奖励。

每逢周末,一家三口会在父亲带领下,去参加他到美国后最热衷的一项活动:逛车库市场。所谓车库市场,就是几家人在车道或者门前的草坪上摆地摊卖东西。不同的车库市场,场景大同小异,但父亲从未厌倦,总是带着母亲和李飞飞,开车几英里,找到车库市场,然后加入其中,饶有兴致地观察眼前的一切,那些封面褪色的过期杂志,几十年前的平装书,旧的轮滑鞋,古代棋盘游戏,废弃的手提箱,录像机,健身器材,破旧但还能用的锅碗瓢盆,在父亲看来,都是那么有趣,他的脸上总是带着惊奇。

李飞飞父亲的英语水平几乎接近于零,但也足够进行交易,甚至有时还能讨价还价。他最喜欢意大利的东西,尤其是皮革制品。他逛车库市场,就像展开一场寻宝之旅。每当看到意大利二手货时,父亲就会眼前一亮。在李飞飞看来,这是父亲真正的天赋所在:在任何情况下,哪怕是捉襟见肘的生活,哪怕在为生存苦苦挣扎,他都能找到乐趣,享受当下的满足。

从舒适安逸的成都中产家庭,到成为深陷贫困的新移民,李飞飞全家在大洋彼岸的生活,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0 阅读:0

鹰哥爱写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