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
存钱都是普通人生活中
绕不开的话题
当下
网络支付极度发达
大部分人都进入了
“无现金”的生活状态
但在古代
大家的财富
那可都是实打实的“金银钱币”
没有银行可以存钱
古代人是怎么保护钱财的呢
银行出现以前
古代人都是怎么“存钱”的?
在古代
普通人家的物质生活
往往不会太富裕
拥有的钱财数量不多
保存的方式自然也比较简单
少量的钱
用布料或者方巾简单包裹
藏到家里的各种“容器”里
比如箱子、柜子、米缸、瓶瓶罐罐
就算是“存好了”
此外
古代也有专门用来存钱的罐子
和小时候的存钱罐一样
不过当时它的名字还叫“扑满”
扑满
一般是用陶土制成的
圆形的小罐
没有盖子
只在顶部有一个狭窄的单孔
用来投入钱币
装满之后
等到需要之时
就可将其打碎取出钱财
汉代时
扑满就作为存钱工具出现
随着不断的改良和普及
还逐渐出现了各种不同的造型
对普通人家来说
扑满的“储蓄”能力已经足够用
但对少数大户人家来说
就有点“小儿科”了
面对数额较大的钱财
古代人通常会选择另外一种
朴实无华的保存方式——
挖个坑埋了
钱财装入坛状的容器内
掩埋在自家院子的某处
为了避免被他人偷盗
在此基础上
还会叠加一些“防盗措施”
比如“叠叠乐”
把装有更多钱财的罐子
放入深坑里
在上方盖一层土来伪装
再在上面
放一个装少量钱财的罐子
这种“舍小保大”的方式
充分拿捏了盗贼的心理
用较小的损失
换来更多财富的安全
还有些人家
会在两层罐子之间
直接砌上石板、砖块
进一步增加盗窃的难度
除此之外
也有人会把钱罐
藏匿在各种意想不到的地方
比如鸡舍、猪圈里
比如房梁之上
比如墙板后面的暗格
直到此时
古代人的“存钱”方式
主打的还是“自行保存,自负盈亏”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到了唐朝时期
情况终于有所改变
邸店和柜坊开始出现
邸店是兼具
货栈、商店、客舍性质的处所
随着时代的发展
邸店又逐渐衍生出柜坊
成为专营钱币和贵重物品
存放与借贷的场所
唐代时铜钱被广泛使用
当时的人会将铜钱存入柜坊
进行买卖时再去取用
这样就非常方便
在邸店与柜坊之后
钱庄的形态也逐渐开始出现
明清时期
钱庄迅速流行起来
除了“储存”和“兑换”的服务
钱庄还出现了“借贷”的功能
以上就是
银行出现之前的古代人
“存钱”的主要方式
不管是自己保存
还是通过专门的商铺保存
古人所用的“存钱”方法
都较为简单、不可持续
直到现代银行出现
财富的保存才有了更多选择
存款、国债、储蓄型保险...
“存钱”也不再只是“保存”
而是有了“投资”的意义
好了
本期内容就是这些
我们下期再见~
博士一分钟,姿势涨不停
我是好奇博士
很高兴认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