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狂狷”:狂是一回事,狷是一回事。狷者指的是什么样的人?

愚鲁说文化 2024-05-17 11:24:43

至此,不妨再多想一步,如:今天的“中道”具体可以怎么做?实在守不住它的话,做个狂者还是做个狷者?推而再思,儒家何必翻葫芦倒瓢地讲中道、中庸之道、致中和这件事?个人愚见,今天的中道亦并未改变它最主要的内涵,乃仍就是“适度”……

“狂狷”一项,传着传着,长久以来已基本只剩下“狂”的意思——《后汉书》即已开始用之于“东南跋扈……苟肆狂狷”(《李固传》)。造个句?“这个人性格狂狷,看不惯他啊。”那,它的另一半——“狷”呢?“狷者”又指的是什么样的人?先须看狂狷一项究竟是怎么来的——怎么来的?其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孔子的原话是:“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怎么个事儿呢?大约夫子他老人家谈的还是那个儒家的经典问题:“中道”——也就是中庸之道、致中和、周而不比、过犹不及、和而不同……

——狂者、狷者二者,算是他举的两种反例:看到了吧?这两种人就不符合中道。

然则这两种人为何不符合夫子尊奉的中道呢?他老人家似也并未拿谴责的口吻说话啊?倘再看一看原文,则孔子已然解释得很清楚了:1、狂者是怎么跑偏的?太过“进取”,不管不顾——如此,闯下大祸怎么办?朱子也道这种人是“志极高而行不掩”。(《四书章句集注》)孔子身边即有一例典型的狂者:子路——志气很高,为人也清澈,惜哉终日里“行行如也”,而果然的“由也不得其死然”。

2、狷者又是怎么跑偏的?孔子的确没有拿谴责的口吻说他们,反而——“有所不为”差可算是一种肯定:这种人啊……比较讲原则。此如一生谨小慎微乃至于被夫子评价为“柴也愚,参也鲁”的高柴、曾子(上述引文皆出自《论语》)。但,夫子的“高情商”也不代表曾子等人就没问题,其毕竟也是中道而行的反例。

——所谓狷者,大约指的是过于保守的人。朱子释之:“知未及而守有余。”

所以,若把“狂狷”的“狷”也补进去,则这个词更妥恰的意思是:不守常规,有悖于人世最普遍的规律——再造个句是:“这个人性格狂狷,敬而远之,看不懂他。”非褒非贬,描述而已——这也比较符合孔子用这个概念时的口吻,即他老人家也的确没把话说的太重。至此,不妨再多想一步,如:今天的“中道”具体可以怎么做?实在守不住它的话,做个狂者还是做个狷者?推而再思,儒家何必翻葫芦倒瓢地讲中道、中庸之道、致中和这件事?个人愚见,今天的中道亦并未改变它最主要的内涵,乃仍就是“适度”。

——人们可以有差异和分歧,但总须把这些差异处理到某种适度的地位或结构中。

如此,则中道而行搭配的走路姿势也无甚太大的变化,就是要“有为”——慎思之后的有为。调整好了?再调整!继续调整!既不能强制大家时刻整齐划一,也不能放任人与人之间的裂缝裂成鸿沟。中华语境中的“有为”从来不是瞎折腾——倘再说的透亮一些,则“清浊、小大、徐疾、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郑语》)老子的“无为”似也说的是它。真的难,这已到达何等高的境界了?孔子身边,怕也只有颜回、子贡才达的到这种境界吧?求诸全史,又有几人?然而,难且亦须行之——真实的世界本就是这样,本就是大概齐绕着中道运转而总不待你精确地站上去。

——非得二选一的话,狂?还是狷?既已梳理了一番世界的真实,不必再有此问。

【主要参考文献】《论语》,《道德经》,《国语》,范晔《后汉书》,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康有为《论语注》,李泽厚《论语今读》等。

写于北京办公室

2024年5月16日星期四

​​

0 阅读:4

愚鲁说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