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焕解读三国系列
1、
2、
3、
4、
5、赤壁之战其实是虚构的,这个说法对吗?
近年来,自媒体频频语出惊人,比如有人说,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其实并不存在。只是一场小规模的战役,没什么过程可言,今天所说的,铁索连环、东风火攻,其实都是虚构的,只是元末鄱阳湖水战的翻版描写。一时间,又得到不少对历史猎奇人的欢迎,那么,这个说法对吗?
赤壁之战真的存在吗?
这个说法很明显有漏洞,如果赤壁不存在,那么唐宋年间,《三国演义》还没有出来的时候,杜牧和苏轼、辛弃疾的诗文为什么要写赤壁呢,尤其是杜牧著名的诗歌: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苏轼的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辛弃疾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里明确说到了赤壁之战的指挥官周瑜,以及东风火攻,杜牧难道是穿越到明朝看了《三国演义》回到唐朝写的诗歌吗?
我们来回到源头看下。
要说古代最出名的战争,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几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本来人数多的一方正常取胜,这是常识,偏偏有人你能够以少胜多,这个反转令人印象深刻。
如果以以少胜多的标准来看,历史上著名的十二场战役是:
1、巨鹿之战,指挥官:项羽,战绩:2万战胜40万。
2、昆阳之战,指挥官:刘秀,战绩:2万战胜40万。
3、官渡之战,指挥官:曹操,战绩:2万战胜10万。
4、赤壁之战,指挥官:周瑜,战绩:5万战胜20万。
5、淝水之战,指挥官:谢玄,战绩:8万战胜80万。
6、虎牢之战,指挥官:李世民,战绩:3500战胜20万。
7、六合之战,指挥官:赵匡胤,战绩:2000战胜5万。
8、护步达冈之战,指挥官:完颜阿骨打,战绩:2万战胜70万。
9、郾城之战,指挥官:岳飞,战绩:5000战胜5万。
10、鄱阳湖水战,指挥官:朱元璋,战绩:20万战胜60万。
11、萨尔浒之战,指挥官:努尔哈赤,战绩:4万战胜15万。
12、宁远之战,指挥官:袁崇焕,战绩:2万战胜10万。
当然了,这只是一种说法,可以说是漏洞百出,首先,一些战役是有争议的,比如说袁崇焕的,再次,人数方面,几乎没有正确的,只是一方军队的总和,真正投入战场的并不多,比如说淝水之战,苻坚一方说是80万大军,其实只有苻融率领的25万先头部队投入了战场,其余的都在慕容垂等人的手中,是观望的,再者,这25万,其实真正在肥水战场的或许只有10万不到,而东晋就有8万士兵了,如此一看,甚至是势均力敌的。而赤壁之战中,曹操在江夏的十万大军,其实也没来得及出动,投入战场。
所以,这里只能归纳12大战役,用的普遍的人数,史书普遍存在人数的夸大,不然没办法统一标准了。
我发现,这12大战役,指挥官往往是未来的帝王,或者追封的帝王,不是帝王的只有5个人:项羽、周瑜、谢玄、岳飞和袁崇焕,所以这5个人在历史上也有着较高的地位。
这里说说赤壁之战。
因为陈寿写史书非常简略,所以往往记载十分得少,如果只看一个人的传记,确实会产生一个印象:
赤壁之战好像真的没打成。
比如《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这段记载非常简单,意思就是曹操到了赤壁这个地方,和刘备大战了一场,但是没能取胜,正好发生了大瘟疫,士卒死亡很多,于是退兵了。
也就是说根据这个记载,赤壁之战分明就没有打成,主要是瘟疫的原因。
然而,陈寿那是为尊者讳,不好说曹操的败仗,倘若赤壁没有打,为何会天下三分,而不是天下一统呢?赤壁这个地方,确实发生了一场战役,而且使得曹操统一天下失败。
原来,关于这场战役的记载,在其他人的传记中,我们再来看。
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刘备,既然陈寿说了,曹操和刘备战了一场,没有取胜,那么在刘备的传记中,肯定有这个战役的记载。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与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
这段记载更加重要了。
首先,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人:孙权的影子。
根据曹操的传记,曹操和刘备干了一场,只字不提其他人的名字。
到了这里,提到了,原来刘备不是自己和曹操作战的,是联络孙权,一起组成联军作战的。
同时,这里提到了一个关键线索:焚其舟船。
注意这里的“焚”,意思就是烧。
也就是说,刘备的传记明确写到了,这场战役能够取胜,是因为火烧了曹操的战船。
至此,我们得到了三个信息:赤壁真的有一场战役、赤壁的指挥官是刘备、这场战役能够取胜是因为火攻。
所以,标题已经不攻自破了,这场战役真的有,而且确实是火攻的。
我们再来看其他人的传记怎么写,之前不是出现了孙权的影子吗,看看他的传记怎么写的。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这里又不一样了,原来,陈寿为了帮助刘备贴金,硬是把他说成了赤壁的指挥官,这样,刘备前有赤壁,后有汉中,两次击败曹操,前后呼应,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但这是不对的,然而陈寿也不是说假话,他把真相又放在了孙权的传记里,这次,他写的最详细,而且好像把曹操和刘备的结合在一起了。
孙权命令周瑜和程普作为都督,统兵出战,和刘备组成了联军。周瑜在赤壁大败曹操,曹操看到士兵因为瘟疫死了一大半,把船给烧了,退兵了。
至此,我们得到了三个信息:赤壁真的有一场战役、赤壁的指挥官是周瑜、这场战役中确实有火烧战船的存在。
不过,这里有新的疑问了,陈寿写到了自相矛盾的地方:
在曹操的传记中,他明确写,曹操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瘟疫,后来退兵,觉得船无用了,放火烧了。
在刘备的传记中,他明确写,刘备战胜曹操,是因为赤壁的时候,烧了曹操的战船。
在孙权的传记中,他明确写,孙刘联军战胜曹操,大破之。曹操退兵,觉得船无用了,放火烧了。
这就有疑问了:
这把火,究竟是战争的时候放的,还是战争过后放的。
这个很重要,就像一个正常的人,被放火烧死,这叫谋杀。一个人死了,放火烧,这叫火化,岂能一样?
而且这涉及战争为什么能够取胜,按照刘备的传记,能够取胜是因为火烧曹操战船。
按照曹操和孙权的传记,都说了“大破之”,但没有说是怎么破的,战船那是事后撤退,觉得无用了,烧的。
看来,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证据。
我们此时应该去看看周瑜的传记,根据陈寿说的,他才是指挥官,他的传记应该有赤壁最详细的记载。
果然,周瑜的记载最多、最详细:
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 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 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预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 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 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这段记载太详细了。
原来,陈寿不是不知道细节,也不是不会写。
只是,当时魏国和蜀国的权臣和世家都在,他不好直接在曹操和刘备的传记中说这些,就胡说八道了一句:有瘟疫,撤了。
如果看曹操的传记,你还觉得没有赤壁之战。
但是看周瑜的传记,明明白白写了全过程。
后来,喜欢给陈寿原文加注解的裴松之,又加了一些注解,标黑显示:
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 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
江表传载盖书曰:「盖受孙氏厚恩,常为将帅,见遇不薄。然顾天下事有大势,用江东六郡山越之人,以当中国百万之众,众寡不敌,海内所共见也。东方将吏,无有愚智,皆知其不可,惟周瑜、鲁肃偏怀浅戆,意未解耳。今日归命,是其实计。瑜所督领,自易摧破。交锋之日,盖为前部,当因事变化,效命在近。」曹公特见行人,密问之,口敕曰:「但恐汝诈耳。盖若信实,当授爵赏,超於前后也。」又预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 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 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江表传曰:至战日,盖先取轻利舰十舫,载燥荻枯柴积其中,灌以鱼膏,赤幔覆之,建旌旗龙幡於舰上。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盖举火白诸校,使众兵齐声大叫曰:「降焉!」操军人皆出营立观。去北军二里馀,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瑜等率轻锐寻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曹公退走。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大家可以发现,裴松之在陈寿的记载上,又加了两段注解,就是《江表传》的内容,由此,故事情节更加丰富了,连对话都有了,直接可以变成小说。
就此,我们得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曹操南下,孙权派周瑜前去,和刘备组成联军抗敌,当时曹操在北岸,孙刘联军在南岸。
此时,关键人物出现了,周瑜的部将黄盖,提出了一个建议:敌众我寡,可以巧胜,他发现曹操的战船首尾相连,而且都是木船,只需要放一把火,就能全烧了。
于是,周瑜采纳了火攻的建议,让黄盖率领战船数艘,把膏油灌注在船舱中,向曹操投降。
那么,曹操凭什么相信黄盖能够投降,而不是诈降呢?陈寿没说,所以裴松之注解的加了一句,曹操秘密跟左右人说,但恐黄盖有诈,如果他是真心投降,以后好处少不了他的。
加了这段,曹操的怀疑就有了。
不过,我觉得这个有点假,如果是曹操秘密和左右人说的,后人怎么知道的,怎么记载下来的?所以不如陈寿不写,反正我们都知道,曹操多疑,也不会真的相信黄盖。
果然,黄盖一来就开始放火,一把火把曹军烧了大半,曹操失败。
所以说,我们综合下这场战役,得到了结论:
曹操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赤壁的时候,周瑜部将黄盖烧了曹操的战船。随后孙刘联军大破曹操,曹操因为失败,也因为瘟疫,退兵了,觉得船无用了,放火烧了。
所以说,火烧战船有两次,作战的时候,烧了一次,导致曹操失败。曹操后来觉得,死都死了,剩下的垃圾有什么用,全烧了。
这就好比,一个人被火烧了,导致重伤,然后火化,又烧了。
至于战役的经过,裴松之补充了一段,更加完整了:至战日,盖先取轻利舰十舫,载燥荻枯柴积其中,灌以鱼膏,赤幔覆之,建旌旗龙幡於舰上。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盖举火白诸校,使众兵齐声大叫曰:「降焉!」操军人皆出营立观。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瑜等率轻锐寻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曹公退走。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就此,赤壁之战的情节已经非常丰富了,裴松之甚至给曹操加上了秘密敕令左右人,怀疑黄盖的语句,拍成谍战片,场景和语言都有了。
只不过,我们发现了一个矛盾,那就是裴松之加的注解,比如陈寿所写的历史多了一个细节:
东南风。
陈寿所写的是火烧战船,但没有说什么风。
裴松之加的注解却说,东南风急,我们知道,从东南方向吹来的风叫做东南风,曹操军队在江北岸,那么东南风正好往西北吹,一下子把他烧成了灰。
所以说,东风不是陈寿写的,而是裴松之写的。
就此,我们得到以下结论:
赤壁之战:真的,陈寿记载。
指挥官周瑜火烧赤壁:真的,陈寿记载。
黄盖诈降:真的,陈寿记载。
东南风帮助联军:真的,裴松之记载。
连环计:假的,没有记载。
苦肉计:假的,没有记载。
就此,我们发现了,赤壁的几个细节都是真的,所以说,唐朝杜牧才会写诗:“东风不与周郎便”,就是因为裴松之的注写了东风。
而连环计和苦肉计是没有记载的,不过想想也能理解,曹操这么多疑的人,要想得到他的信任,只能用点计策,所以“苦肉计”应该是合理的情节虚构想象。
同时,关于诸葛亮的情节大多是虚构的,比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设坛借东风等,其中草船借箭是孙权为数不多的高光时刻,硬是张冠李戴给了诸葛亮。
我们看下《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
舌战群儒,假的。
设坛借东风,假的。
草船借箭,假的。
赤壁之战:真的。
孙刘联军火烧赤壁,真的。
诸葛亮火烧赤壁:假的。
黄盖诈降:真的。
东南风帮助联军:真的。
连环计:假的。
苦肉计:假的。
这么一来看,《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5个元素是真的,5个元素是假的。都说历史小说是“三分虚构,七分真实”,关于赤壁之战,《三国演义》是“五分虚构,五分真实”,在历史小说中来说,虚构成分有点多了,尤其是对于周瑜的抹黑,有点过分了。
那么,赤壁之战关鄱阳湖之战什么事?
说到这里,有人说了,莫名其妙,谁都知道赤壁之战是真的,就你说是假的,现在证明了一圈,不还是真的。
是的啊,但问题是赤壁之战的记载很明确了,跟鄱阳湖之战什么关系呢?
诡异的就是,鄱阳湖之战,居然完全是赤壁之战的翻版!
鄱阳湖之战为什么复刻了赤壁之战?
所谓的鄱阳湖之战,知名度比赤壁之战还要低。
不过他是朱元璋的关键一战,奠定了统一南方,进而统一全国的基础。
鄱阳湖之战被称为中世纪世界最大规模的水战,发生于公元1363年,作战双方指挥官分别是朱元璋和陈友谅。这场决战,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不论是对朱元璋自己,还是对中国后来的军事经验都是意义非凡的一场战争。
当时朱元璋占领了江苏、安徽和江西一部分,陈友谅占领了湖北、湖南和江西一部分。
正好朱元璋的地盘是吴,陈友谅的地盘是楚,鄱阳湖吴楚东南坼,所以爆发了此战。
朱元璋先封锁了陈友谅的退路,把他逼在鄱阳湖里面,决一死战,而陈友谅也很自信,觉得他的60万大军肯定能吃掉朱元璋20万大军。
朱元璋派出了徐达去打头阵,徐达自己带头冲锋陷阵。后来发生陈友谅的军舰太大了,自己的战船太小,只能主动攻击。陈友谅军没预料到朱元璋军敢用小船主动发起攻击,一时没有做准备,慌乱不堪。徐达把部队分成了十几股小分队,从不同的方向攻打陈友谅战舰。陈友谅军抵挡不住,只得看着徐达率军冲上船来,杀了上千士兵。
陈友谅也不简单,随后就看出了徐达的作战特点,于是调来了十几艘巨舰群攻徐达部队。果然,很快徐达军就抵挡不住,往回撤退。陈友谅军乘胜追击,不想就此放过。
但陈友谅小看了徐达,就在此时,由俞海通率领的中军舰队逆流而上,集中火炮向陈友谅军狂轰滥炸,致使陈友谅军的二十条前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
陈友谅也不惊慌,他立马调整了舰队,也用火炮向徐达军轰炸。徐达不得已,只得弃舰而逃,溺水死亡士兵不计其数。
这次初战双方都损失惨重。
经过这次对战,陈友谅回去也总结了下失败的经验,他觉得用巨舰群攻才是自己的优势。但巨舰灵活性太差,不能统一的控制前进或是后退。而且陈友谅的很多士兵水性也不是很好,发生了晕船。
陈友谅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他想到了一个妙招,就是用铁链把巨舰都连接起来,这样一来,船上不摇晃了,一下子如履平地。
就这样,陈友谅把朱元璋打得大败,朱元璋节节败退。
就在生死存亡关头,朱元璋的部将郭兴提议,说,此时是夏天,正好刮东北风,陈友谅的战船在南边,我们可以用火烧他,毕竟古代的战船很多都是木头做的。
就这样,蛰伏了一夜,第二天,陈友谅准备去彻底消灭朱元璋,朱元璋突然命令小船携带火药,组织敢死队操控船只进攻。
可以血战了一天,都没有风。这一天鄱阳湖风平浪静。
关键时刻,精通堪舆的刘基谋士说他有办法,就在当天晚上,他开始祈祷,朱元璋也借此鼓舞军心,晚上突然刮起了东北风,朱元璋命令彻夜不睡觉,全部战船进攻陈友谅,
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当陈友谅发现事情很严重的时候却来不及应对了,因为每艘战船都相互链接起来了,很快大火就吞噬了几乎所有陈友谅军的舰船。
当时是夜里,黑灯瞎火的,陈友谅战败了,准备逃跑。
也真的运气差,虽然是夜里,但是火光把天照得很亮,陈友谅探出头观察战况,突然一支箭,直接把他贯穿头颅,射死了。
射出这一支箭的就是郭英,也就是提议火攻的郭兴的弟弟,最终他封官进爵,前面说的嘉靖权臣,写《明英烈传》,刊刻《三国演义》的就是他的后人郭勋。
这场鄱阳湖之战名气还不如赤壁之战,尽管它奠定了明朝未来一统的基业。
但是我们仔细看,发现其实和赤壁之战并不相同。
赤壁之战是曹操主动攻击,孙刘联军发动了火攻。
而鄱阳湖之战,则是朱元璋主动攻击,使用了火攻。
而且我们发现了几处不同。
第一个就是连环计,虽然曹操在邺城训练水军的时候也用铁链把船连起来,但是赤壁作战的时候,曹操并没有用铁锁,他不会这么脑残。《三国志》只是记载曹操战船很多,“首尾相连”,没有说是铁锁锁着的。
使用铁锁的是陈友谅。
而三国和赤壁故事很出名,陈友谅之所以用铁锁,是因为当时流传的故事中没有说到曹操用铁锁!
如果曹操用铁锁妇孺皆知,陈友谅还继续做,就智障了,那他就是自杀的蠢货,陈友谅没有这么蠢!
而《三国演义》把陈友谅的举动挪到了曹操身上,还设计了庞统建议连环计的情节。
这是第一个不同。
第二个不同就是借东风。
陈寿没有写到东风,裴松之作注写到东南风。
鄱阳湖之战则是东北风,确实有过誓师仪式,借东风其实只是一个鼓舞士气的把戏,而真正做这个是刘伯温。
而《三国演义》把刘伯温的举动挪到了诸葛亮身上,还设计了诸葛亮舌战群儒和草船借箭,一下子把指挥官从周瑜变成了诸葛亮,甚至不惜诋毁周瑜。
所以,之所以说鄱阳湖之战影响了赤壁之战,是因为连环计和借东风,完全是鄱阳湖之战的事情,却被罗贯中挪用到了赤壁中去。
至于其他的火攻,则是赤壁之战中本来就有的。
所以结论就是,赤壁之战并不是根据鄱阳湖之战来写的,而是本来就存在,但是挪用了一些鄱阳湖之战的元素。
而很多人据此推测,罗贯中就是刘伯温同时代人,所以说这也是一个证据。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 [M].中华书局.2006;
2、魏明.赤壁之战曹操战败之谜[J].2012;浙江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3、钱玉趾.赤壁之战与东风之谜——兼与易中天先生商榷 [J].复旦大学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