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子美经典诗词八首,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

靖儿爱诗词 2024-08-13 16:36:49

《偶书寄苏子美》•梅尧臣(宋)

君诗壮且奇,君笔工复妙。

二者世共宝,一得亦难料。

我今或盈轴,体逸思益峭。

有如秋空鹰,气压城雀鹞。

又如饮巨锺,一举不能釂。

既釂心已醉,颠倒视两曜。

吾交有永叔,劲正语多要。

尝评吾二人,放检不同调。

其於文字间,苦硬与恶少。

虽然趣尚殊,握手幸相笑。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开封(今属河南)人,曾祖父由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迁至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

“读书佐酒”:苏舜钦为人豪放不受约束,喜欢饮酒。他在岳父杜祁公的家里时,每天黄昏的时候读书,并边读边饮酒,动辄一斗。岳父对此深感疑惑,就派人去偷偷观察他。当时他在读《汉书·张良传》,当他读到张良与刺客行刺秦始皇抛出的大铁椎只砸在秦始皇的随从车上时,他拍案叹息道:“真可惜呀!没有打中。”于是满满喝了一大杯酒。又读到张良说:“自从我在下邳起义后,与皇上在陈留相遇,这是天意让我遇见陛下呀。”他又拍案叹道:“君臣相遇,如此艰难!”又喝下一大杯酒。杜祁公听说后,大笑说:“有这样的下酒物,一斗不算多啊。”(原文出自元·陆友仁《研北杂志》)

  苏舜钦以书为下酒物,其豪放直率可爱的书生风采如今仍跃跃出现在我们眼前,让人真正知道读书之乐乐如此,其读书佐酒的事迹传为美谈。

他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有《苏舜钦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苏舜钦集》。

《淮中晚泊犊头》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赏析】公元1044年(宋仁宗庆历四年)秋冬之际,诗人被政敌所构陷,削职为民,逐出京都。他由水路南行,于次年四月抵达苏州。这首诗是其旅途中泊舟淮上的犊头镇时所作。

《淮中晚泊犊头》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二句在春天暗绿的背景上,突出描绘了耀眼而幽独的花树,具有象征意义;后二句在泊舟古祠、在满川风雨里独看涨潮的即景描写中,寄寓了诗人对官场风雨不定、阴晴难测的状况而镇定自若、处之夷然的心态。在平和心境的暗示中,又显露出他内心深处的愤愤不平。全诗色彩明暗、景物动静对照强烈,抒情气氛浓郁,含蕴悠远。

《夏意》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赏析】《夏意》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共四句,围绕午睡展开。前三句是午睡前,末句是午睡后,不直接写午睡,而其已包含其中,用笔活泼跳脱。

“别院深深夏席清”:“夏”字点明节令,而“别院”、“深深”、“清”三词却层层深入,一开始即构成清幽的气氛。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深深,言此小院在宅庭幽深处,小院深深,曲径通幽,在这极清极静的环境中有小轩一座,竹席一领。韩愈《郑群赠簟》诗曾以“卷送八尺含风漪”、“肃肃疑有清飚吹”形容竹席。“夏席清”,正同此意,谓虽当盛夏,而小院深处,竹席清凉。深深是叠词,深深与清,韵母又相近,音质均清亮平远。这样不仅从文字形象上,更从音乐形象上给人以凉爽幽深之感。

诗中又句句切合夏日,不断利用色彩来表现景物,与夏午本应给人的炎热与压抑成鲜明的对比,显得清凉静谧、清幽朦胧,表现出诗人悠闲旷达,虚怀若谷的心境。

《水调歌头·沧浪亭》

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鱼龙隐处,烟雾深锁渺弥间。方念陶朱张翰,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

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拟借寒潭垂钓,又恐鸥鸟相猜,不肯傍青纶。刺棹穿芦荻,无语看波澜。

【赏析】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范仲淹、杜衍等人推行“庆历新政”,延揽改革派人才,苏舜钦作为宰相杜衍的女婿,被范仲淹推荐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时值进奏院祭神,苏舜钦遵循惯例卖废纸换钱举行祭神酒会。保守派借机打击改革派,弹劾他监守自盗,被撤职流寓苏州。并在此购下了一处荒废不堪却很幽静的花园,临水买石筑成沧浪亭之后,写有著名的《沧浪亭记》,而此词亦作于此时。

这首词由词人在沧浪亭所见太湖景象写起,引出其隐逸于太湖旖旎风光的乐趣,继而由景入情,他又深感岁月蹉跎却志向难伸的苦闷和惆怅,表达了其当时的彷徨和忧心。全词上片写景,下片写情,一气贯通,其风格清旷豪迈,慷慨深沉,表现了词人在政治上遭打击后,对太湖佳境美景的热爱和隐者生活的追求以及壮志难酬而寄抑郁之情于江湖的情怀。

《哭曼卿》

去年春雨开百花,与君相会欢无涯。

高歌长吟插花醉,醉倒不去眠君家。

今年恸哭来致奠,忍欲出送攀魂车。

春辉照眼一如昨,花已破颣兰生芽。

唯君颜色不复见,精魂飘忽随朝霞。

归来悲痛不能食,壁上遗墨如栖鸦。

呜呼死生遂相隔,使我双泪风中斜。

【赏析】《哭曼卿》是一首七言古诗。诗中追忆去年春天和诗友曼卿相会、欢乐无涯的情景,以及相互之间“忘形到尔汝”的亲密情谊;然后用大量篇幅描写友人忽已长逝,自己唯能痛哭致奠的情景;并以春日芳菲又一度更新的欢景,反衬知友容颜不复重睹的哀情。这首诗语言平易自然,抒情真挚感人,充满了对人生无常的深深慨叹。

《过苏州》

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

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

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区区暮亦行。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过苏州时流连光景之作。作品不仅描摹了苏州的明媚风光,也抒发了诗人达观不羁的情怀。

《过苏州》是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中盛赞苏州山明水秀、风物清雅的美景,描摹出苏州的明媚风光;又写出诗人怀无限眷恋、不忍离开此地的心情,并于羁旅穷愁的抒发中,见其放旷闲逸、一任自然的豁达胸襟。全诗写得感情至深,别有韵致,使人具体地感受到一派新美,爽气沁人肺腑。

《题花山寺壁》

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

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赏析】公元1044年(庆历四年)诗人被贬苏州之后,赋闲在家,一日外出游玩,来到花山寺,只见野草丛生,不见百花开放,觉得“花山寺”名不符实,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题花山寺壁》是一首七言绝句,为一篇记游之作,主要写诗人游玩花山寺的感慨。诗的前两句各写一种景观。前一句虚出,后一句实录,构成形象鲜明的对比,但二者所写的对象又是同一的;后两句得出结论,草本无罪,剪伐不力是无可推卸的责任。诗人观其景而发感,“花木”需要精心修剪护养,而“野草”应勤除,同时也寄托了其对革新除弊的企望。

《和淮上遇便风》

浩荡清淮天共流,长风万里送归舟。

应愁晚泊喧卑地,吹入沧溟始自由!

【赏析】此诗是作者行舟淮上,遇顺风送舟,心情喜悦和《淮上遇便风》诗而作。

《和淮上遇便风》是一首七言绝句,为和人之作。前二句以雄健的笔力描绘了清淮浩荡、流向天边的高远景象,以及万里长风吹送归舟的畅快心情,且暗用宗悫语,自抒壮阔怀抱;第三句笔锋转而描写想象之境,显示出诗人不愿身陷浊世、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心志;末句极言对自由天地的无限向往。全诗气势豪迈,表现出其奔放不羁的个性及高情远志。

《沧浪静吟》

独绕虚亭步石矼,静中情味世无双。

山蝉带响穿疏户,野蔓盘青入破窗。

二子逢时犹死饿,三闾遭逐便沉江。

我今饱食高眠外,唯恨醇醪不满缸。

【赏析】公元1044年(庆历四年),苏舜钦被范仲淹推荐入朝为官。其岳父杜衍时与范仲淹共同主持新政。反对新政的旧党欲动摇范、杜的地位,遂构陷弹劾苏舜钦以“鬻(yù)故纸公钱召妓乐”,坐监守自盗之罪,被削籍为民。诗人退居苏州沧浪亭,此诗便为其闲居时所作。

诗的前两联即描写沧浪亭的静谧。首先诗人安排了“静”的背景,营造出“静”的意境:“独绕虚亭步石矼”。“独”“虚”二字表明诗人此时是独自一人在沧浪亭中散步。偌大的园林,四处静谧无声,或许有人会感到冷清孤寂,而诗人却专爱这“静中情味世无双”的空静淡雅的氛围。静谧中的心情和滋味独一无二,颔联就此进一步展开,加以具体详细的描写和说明。

总结

苏舜钦早期诗作,充满激情,感激顿挫而发其郁积,语言明快豪迈,形成他豪犷雄放而超迈横绝的主导艺术风格。后期寄情山水自然景物的诗作,风格幽独闲放,与前期诗作大相径庭。

  在诗歌的语言艺术方面,苏舜钦也同梅尧臣一样,力图用新意象、新句法来打破圆熟陈旧的诗歌格局。他的诗中常可以看到散文化的句子,生僻艰涩的语汇,怪异奇丽的意象。

  不过,由于两人的所长不同,诗风还是有很明显的区别,这正如欧阳修《六一诗话》所评:“圣俞、子美齐名于一时,而二家诗体特异。子美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各极其长,虽善论者不能优劣也。”

0 阅读:8

靖儿爱诗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