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描述秋天美景的绝美诗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靖儿爱诗词 2024-08-26 16:55:06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天,是大自然的华丽转身。它宛如一位温婉的画师,用金黄、橙红、深棕等色彩,精心描绘着大地的画卷。

秋风轻拂,带着丝丝凉意,吹走了夏日的炎热与烦躁。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在低语着离别的愁绪,它们由翠绿渐变为斑斓,最终纷纷扬扬地飘落,为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彩色地毯。秋日的天空湛蓝如宝石,云朵洁白似棉花糖,高远而澄澈。阳光不再炽热,变得柔和而温暖,洒在成熟的庄稼上,谷穗低垂,果实累累,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秋天也是文人墨客钟爱的季节,无数优美的诗篇和动人的乐章都诞生于这充满诗意的时光。柳永在《雨霖铃·寒蝉凄切》中写到:“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更是借清秋之景抒发离别的哀伤。它让人们在静谧中思考,在收获中感恩,在变幻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赏析】《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以清新、鲜活的感受。此诗宛如一幅清丽秀致的山水画卷,又似一曲恬静优美的抒情乐章。这正是王维诗作的特点,诗中饱含画意,让人在品味诗句的同时,仿佛置身于美妙的画卷之中。

《秋词二首·其一》•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赏析】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

《秋词二首·其一》是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的可贵之处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他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与清新舒朗。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为一体,不仅描写出秋天的生机和素色,也显露出一种奋发高昂的豪情和豁达开阔的胸襟。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着意刻画深秋的扬州依然绿水青山、草木葱茏,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声悠扬,含蓄地调侃友人生活的闲逸,又对友人现在的处境表示了无限欣慕;同时重温彼此同游的情谊,表达了诗人对扬州繁华景象和过往在扬州风流生活的深情怀念,全诗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

《秋夜长》•王勃

秋夜长,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层城绮阁遥相望。

遥相望,川无梁,北风受节南雁翔,崇兰委质时菊芳。

鸣环曳履出长廊,为君秋夜捣衣裳。

纤罗对凤凰,丹绮双鸳鸯,调砧乱杵思自伤。

思自伤,征夫万里戍他乡。鹤关音信断,龙门道路长。

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

【赏析】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早年应举入仕之前。诗人于麟德元年(664)十五岁时曾上书右相刘祥道,极论出兵远征高丽给人民带来灾难,诗或当作于其时。在诗人的记忆里,唐王朝一直处在战争之中,连年对外征伐。诗人反扩张的思想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他巧妙地把这种思想融入诗文作品中,以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这首《秋夜长》是诗人作品中反映现实的佳作之一。

诗人的这首诗是写思妇征夫这一传统主题的作品,前十三句为诗的第一部分,描写了思妇为远戍边疆的丈夫赶制寒衣的情景,将其愁思表现得凄恻动人,后六句为诗的第二部分,点出女主人公愁思的源头,包含对恋人分离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穷兵赎武的抨击。这首诗描写细腻,寓情于物,兼有民歌风味,是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的佳作。

《秋思》•陆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

【赏析】《秋思》是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借秋日之思道出诗人报国无门的英雄寂寞。首联通过正反对比写出其闲散江湖的落寞感;颔联由“闲”引发开去,抒写他度日如年,将天下大事付之一醉的牢骚和不平;颈联用砧杵、井梧的秋日景色烘托情绪,更显悲凉;尾联用陈登的典故收尾,并回应开头,指出诗人渴望收拾河山、报效祖国,然而英雄无用武之地。全诗风格悲壮苍凉,含蓄点题,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初秋》•孟浩然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赏析】《初秋》是一首七言绝句。首联用“不觉”来引出初秋夜晚的变化;颔联表达了诗人对秋夜微凉的主观感受;颈联中静谧的氛围与夏日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强调了季节的变化;尾联将视线投向阶下的草丛,只见露水在月光的映照下闪闪发光。这首诗凝练而含蓄,通过对初秋夜晚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季节更替的敏感知觉。

《霜月》•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赏析】《霜月》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次句则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这首诗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和谐整体,其遣词精当,意蕴丰富,兴寄遥深;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既具有精丽的总体风格精神,又显示出冷峻的个性特色。

《饮酒·其七》•陶渊明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赏析】《饮酒·其七》是一首五言诗。此诗表面描写诗人对菊饮酒的悠然自得,实际蕴藏着深沉的感伤。首二句倾心赞美菊,通篇之高远寓意皆由菊引发;后六句具体叙写饮酒的乐趣和感想,宁静而美好,是对“遗世情”的形象写照;末二句写归隐之故,表达了诗人隐居终身的决心。全诗将菊、酒、诗结合,自然袒露出生命深层的本然状态,呈现了独特的审美境界。

《不第后赋菊》•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赏析】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黄巢在起义之前,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被录取。科场的失利以及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益发不满,后写下这首《不第后赋菊》。

《不第后赋菊》是一首咏物诗。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全诗辞采壮伟,设喻新颖,想象奇特,意境瑰丽,气魄雄伟。

《夜书所见》•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赏析】《夜书所见》是一首七言绝句,为诗人异乡触景生情之作。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之情景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勾起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此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运用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诗人不再年少、客居他乡的感伤;诗中通过艺术形象的表现,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词淡意远,耐人咀嚼。

悲秋的由来

说到秋天,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伤春悲秋”这个成语。宋玉的《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被认为是开悲秋文学之先河。“悲秋”这一情感表达由来已久,其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从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来看,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农忙之后的相对闲暇时期。人们在这个时候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感受,面对即将到来的寒冬和万物凋零的景象,容易产生对生活不确定性的担忧和对生命流逝的感慨。

其次,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阴阳五行观念认为秋属金,主肃杀、凋零,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秋天的感受和认知。

再者,古代文人墨客的创作对“悲秋”情感的形成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借秋天的景色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仕途坎坷、思乡念亲等种种忧愁和悲伤,这些作品广泛流传,使得“悲秋”成为一种常见的文学主题和情感表达。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的情绪容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秋天的气候逐渐转凉,日照时间减少,这种自然环境的变化可能会导致人的情绪相对低落,从而更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

0 阅读:12

靖儿爱诗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