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白居易各留一首诗,告诉我们唐朝的“早秋”是什么样子的

尔诗林 2024-08-10 03:38:10

酷热不知夏去,叶落方觉秋临。

今年的天气如果不叫异常,那就只能叫之极端了,虽然手机里的日历告诉我们已到“立秋”时节,但是老天爷却让我们继续浸婬于三伏天的热浪。

然而早上开车时,从头顶上忽地飘下几片半黄的落叶,于是想起古人“一叶知秋”的智慧,是不是老天爷怕我也搞错季节,特地提醒了我?

日前有朋友家空调坏掉,叫苦不迭,遂送了几句打油诗安慰他:

心远地自偏,

人静天地凉。

南山采菊汉,

何来空调房?

这当然只是安慰他的俏皮话,写完我也在想,古人没有空调,遇到这般热的天气,他们该如何过啊?

但转念一想,也许古代的天气压根就不会这么热呢。

古人固然不会给我们留下天气记录,那么,我们不妨透过两首诗词,猜测一下在古代这个季节大概是怎样的天气。

下面一起来鉴赏分别选取盛唐李白、中唐白居易各自一首“早秋”题材的诗,体会一下那时的“早秋”天气:

李白《太原早秋》

太原早秋

唐·李白

岁落众芳歇,

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

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

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

无日不悠悠。

公元730年,三十岁的李白第一次进长安谋官,不但一无所获,还落到穷愁潦倒,混迹市井的地步。他离开长安后滞留洛阳,期间认识了一位叫元演的朋友,元演是官二代,同时也是富二代,他十分仰慕李白的才华。两人一个有才,一个有财,于是成为了好朋友,元演也帮李白解决了经济上的大难题。

元演的父亲是北都太原的府尹,公元735年,元演要到太原探望父亲,约李白一同前往,李白在春夏之交来到太原,跟元演在这里游历了十个月之久。

这年初秋时节,已经来到太原好几个月的李白,面对北国早到的秋色,想念起远在安陆的妻儿,于是李白诗集里便有了这首《太原早秋》。

从诗中可见,此时的太原城已经“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显然已经笼罩在浓浓的秋色里。

白居易《池上早秋》

池上早秋

唐·白居易

荷芰绿参差,

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

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

风干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

何必更愁悲。

白居易晚年因跟朝廷政见不合,自请外任,先后任杭州、苏州刺史,期间勤政爱民,做了很多流芳千古的好事,以至于他后来离任苏州时,“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刘禹锡《白太守行》),可见他是多么受到苏州百姓的爱戴。

上面这首诗作于白居易苏州任上,这时他已经55岁,人届暮年,异乡为客,又逢清秋时节,诗人自然心生感慨,于是便有了这首《池上早秋》问世。

诗人于诗中睹景生情,以景喻人,借景表心。

大家知道,白居易早年意气风发,壮志激扬,终因言不合君意而被贬江州,从此心灰意冷,甚至表示再不问政事。

白居易晚年自请外任苏杭,也是因为上书论当时河北的军事,不被采用而致。

白居易这首《池上早秋》,表面上是在写苏州早秋时节的景色,实则是在借景喻人,抒发诗人此时此刻自己的心境。

虽然身处江南,清秋时节仍然荷叶参差,但毕竟掩盖不了新秋来临的秋意,“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选用“新秋”、“早凉”、“残照”等字眼,烘托出初秋的意景,同时也是自己心境的写照,秋天,既是大自然的秋天,又何曾不是诗人人生的秋天。

诗人还以“懒蝉”和“衰柳”自比,前者是指政治上,由于屡次因言获事的教训,白居易确实心灰意冷,表示今后要“噤若寒蝉”的心迹;后者是以“衰柳”代喻自己的身体,白居易早年苦读诗书,早早就头发灰白,晚年饱受中风和眼疾折磨,他经常跟刘禹锡吐槽自己的身体,好在刘禹锡耐心劝慰他。所以想必他在苏州期间已感受到自己身体如“衰柳”般日渐虚弱。

不过,从白居易的诗中可以看到,毕竟身处江南,早秋时节还是充满点点生机的,不象李白在太原那般的浓浓秋意。

0 阅读:0

尔诗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