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就业形势有多差?
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只有23.6%,如果除去家里有关系、考上公务员的,能去私企工作的毕业生寥寥无几。
就业形势之所以难,是因为现在企业不招人了,尤其是曾经的招工大户互联网企业,不仅不招人了,还纷纷裁员。
裁员潮蔓延到了制造业,中国第一家电企业美的集团,也启动了久违的大裁员。
也就是说,从高学历到低学历,企业都在裁员,别说大学生找工作难,谁找工作都难。
中国经济已经高速发展40多年,大家经常听说什么日本经济泡沫危机啊、97亚洲经济危机啊、2007年次贷危机啊......中国人都挺无感的,好像都没怎么波及到中国。
如果你想感受什么是经济危机,机会来了,现在就是了,好好感受吧。
企业裁员,是因为经济危机的原因吗?
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危机总会过去,逆势发展,前景更宽阔。
现在那些大企业裁员,担心的不是危机,而是中国已经站在了十字路口,是向上成为发达国家,还是跌入中等收入陷阱。
01
在百度上打词条“互联网大厂”,裁员的联想词特别多。
互联网大厂裁员有多猛?
4月8日,“网信中国”消息,中国网信网就“网传多家大型互联网企业进行大规模裁员”,对腾讯、阿里巴巴、美团、京东等12家互联网企业用工和业务发展情况进行访谈。
要理解互联网大厂大规模裁员,就要先理解它们的业务。
以阿里巴巴为例,阿里巴巴有很多业务,淘宝、天猫、钉钉、菜鸟网络、新浪微博、阿里健康、优酷土豆、阿里影业、一达通、UC、高德、口碑网、饿了么、大麦票务网......
但真正赚钱的业务没几个,绝大部分都是亏本生意。
这不仅仅是阿里一家的情况,其他互联网大厂都如此。
都说杀头的生意有人做, 赔钱的买卖没人干,但互联网企业似乎特别喜欢做赔本生意。
互联网企业留着白花花的银子不好吗?为什么要把钱投去不挣钱的业务中呢?
这是因为,它们恐惧。
最早的中国互联网三座大山——网易、新浪、搜狐。
后来三座大山变成了——BAT,百度、阿里、腾讯。
百度已经掉队,被美团、京东迎头赶上,甚至被滴滴、拼多多等后辈赶超。
互联网没有常青树,老人是要被淘汰的。
中国的互联网生态如此,美国也如此,曾经叱诧风云的雅虎,现在连名字都保不住了。
如果阿里不是做出了支付宝、不是做出了阿里云,单是淘宝一个产品,你说阿里会不会被拼多多淘汰?
如果做出微信的,不是腾讯,你说现在腾讯还能如此辉煌吗?
互联网的大佬们也不是神,他们不知道未来三年用户会喜欢什么,如果用户喜欢的产品不是自己家的,那地位就会砰然倒塌。
既然猜不出未来三年用户喜欢什么,那就是不猜了,都下注吧。
只要市场上有一丝新动向,马上砸钱、砸人去研发。
互联网大厂不怕花钱,就怕未来的科技树上,没有自己的产品。
这就是为什么互联网大厂会到处投资、到处入股、到处设新项目。
项目多了、业务多了,要请人就多了。
互联网大厂的用工人数,都在十万级别以上,如果算上入股的企业,像阿里系、腾讯系这种,用工人数百万是有的。
互联网大厂财大气粗,在经济危机时,往往是逆势招人、扩张业务,在2008年、2015年,大厂们都这样干,因为越是经济危机,人才越容易找到、也更便宜,而且还能占领竞争对手撤退的市场。
但现在大厂们却一反常态,不仅不招人,还裁员,而且是大规模裁员,不仅不扩张,还收缩,砍掉亏损的项目。
02
互联网大厂砍掉旁支业务,专注主业,确实能产生大量的现金流,主业源源不断地来钱,又不需要投钱去亏本的项目了,现金当然就多起来了。
但企业钱多了,真的是好事吗?
并不见得,尤其是对于互联网企业。
去年以来,中概股变成了中丐股,跌得是惨不忍睹。
现在互联网大厂们纷纷收缩战线、砍掉亏损项目,聚焦主业,相信不用多久财务报表就会好起来了。
财务报表是好看了,但这些互联网大厂们也就失去了未来。
一个家庭,如果不要孩子,家庭的财务报表马上好看起来,孩子就是吞金兽,一个小孩能吃掉普通家庭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收入。
但没有孩子的家庭,也就没有未来。
两夫妻把孩子拉扯大,家庭财务报表确实不好看,但只要孩子出来工作了,要是再出息一点,那这个家庭的财务报表马上亮瞎众人。
你可能会说了,万一孩子不出息怎么办?
这是在谈未来的问题。
一个家庭没孩子,这辈子就这样了,两夫妻年轻时,财务报表好看,但随着年纪增大,收入增速就会下降,有可能一个意外,这个家庭就陷入困境。
一个家庭有孩子,也就有了希望,有可能会更难,有可能变得更好。
互联网大厂那些亏损的旁支项目,就是“孩子”,虽然是吞金兽,但却孕育着企业的未来。
互联网大厂砍掉旁支项目,也就砍掉了自己的未来,短期看,财务报表是好看了,但长期看,这些企业注定会被淘汰。
是什么原因,让互联网大厂们连未来都不要了?
很多人说,大厂们是怕政策继续打压。
但事实,并不是那么简单。
03
《增长的悖论》这本书提到了一个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界相左的观点。
西方主流经济学界认为价值创作者是企业和企业家,而政府不仅不能创造价值,还是价值的消耗者。
但《增长的悖论》却认为,企业家创造的价值被严重夸大,政府才是价值的最大创造者。
在一项技术出现的早期,往往风险巨大、回报率低,这是第一阶段;
如果有人往里面持续投入,有可能慢慢地证明这个技术是可行的,这时候风险变小、回报率变高了,这是第二阶段;
这时候,如果再来一个人,往里头添一把柴、再多投入一点点,这时候研发风险已经大大减小,而回报率呈指数级增长,这是第三阶段。
我们经常所说的天使投资人、风险投资家、企业家,他们在哪个阶段入场呢?
答案是第三个阶段,当创新已经开始接近商业应用时,私人资本才会进入。
但没有第一、第二阶段,就没有第三阶段,谁去把钱投去前两个阶段呢?
答案是政府。
《增长的悖论》在书中举了例子。
在制药领域,美国有2/3的最具创新性的新药,最早是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的。
在IT领域,谷歌的算法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苹果智能语音助手SIRI是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资助研发的;GPS系统是由美国海军资助研发的;触摸屏技术是由中情局资助研发的。
可以说,高新技术产业的大部分技术,都离不开政府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大力资助。
而政府的钱,当然是来自所有纳税人。
也就是说,技术创新的早期风险和投入,是由全体纳税人承担的。
通过《增长的悖论》的观点,我们可以知道,现在中国的互联网大厂不投资项目了,很有可能是因为目前市场上的科技树已经被点得差不多了,第三阶段的科技被吃完了,而它们又不愿意投资去做科技创新的第一、第二阶段。
这个时候,就需要政府做好引导了,只要政府点燃新的科技树,把第一、第二阶段的科技创新做出来,那么这些企业就会重新做投资,招人、立项、研发去攻克新科技的商业应用。
是中国政府花了数万亿搞4G通信建设,才诞生短视频这个行业。
抖音的母公司字节跳动,就算看好短视频,也不会自己砸钱去搭建4G通信。
互联网大厂的裁员潮发生在这两年,而这两年中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大,这都在提醒我们,中国真的处于一个十字路口,是突破上去成为发达国家,还是跌落中等收入陷阱。
那些裁员的互联网大厂们是在观望,如果中国能点燃新的科技树,那它们就会重新投钱做商业应用。否则的话,它们就躺平了,主业能赚几年算几年,赚不了了就关门大吉。
今年中国人口极有可能负增长,人口红利不再,中国人均GDP也超过了一万美元,人力成本优势也不再了。
中国不可能回到二十年前,去跟印度、越南、孟加拉国争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只能向上走,抢欧美日韩的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饭碗。
接下来国运的兴衰,就在这一两年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