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丨朱乐川《章太炎语源学理论》

章黄国学有深度 2024-09-12 17:28:59

书名:章太炎语源学理论

作者:朱乐川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24年7月

内容简介

《章太炎语源学理论》是朱乐川先生系统分析章太炎语源学理论与实践的专著。书中着重分析了章太炎的转注与假借理论、变易与孳乳理论、右文学说及音转理论等语源学理论,并把几种理论放在章太炎的语源学著作中进行分析;且从学术史的角度出发,同沈兼士、黄侃、杨树达等学者的相关理论进行比较,从而阐明章太炎的语源学理论及其发展脉络。

书中主要选取章太炎语源学理论的代表作《文始》及《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作为材料来研究章太炎语源学的理论实践。并运用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对章太炎关于某些字本义的判断和对部分同源词的系联进行考证;同时利用汉藏语系中的亲属语对章太炎的语源学研究进行佐证。在系统地总结章太炎语源学理论和成就的同时,也指出其中的局限与不足。

作者简介

朱乐川,江苏南京人,祖籍浙江海盐,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师大国教院预科部主任,入选“南京师范大学中青年领军人才”计划。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理事,江苏省语言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为汉语史、词源学、章黄学派、民国语言学史等。

目录

向上滑动查看

序:存亡繼絶,開拓創新

緒論

第一節 章太炎及其語源學論著

一 章太炎及其國粹思想

二 章太炎的語源學論著

第二節 章太炎語源學理論的研究現狀

一 轉注與假借理論

二 變易與孳乳理論

三 右文學説

四 以《成均圖》爲代表的音轉理論

五 對章太炎語源學著述的相關研究

六 章太炎語源學理論的地位

第三節 章太炎語源學理論的研究意義

一 對傳統同源詞研究的意義

二 對現代語源學研究的意義

第一章 語源與語源學

第一節 語源

第二節 語源學

第三節 “語源”一詞的使用情況

第二章 章太炎的轉注假借理論

第一節 章太炎對他人轉注理論的批判與繼承

一 章太炎對“同部説”的批判

二 章太炎對“頭必相同説”的批判

三 章太炎對“互訓説”的批判

四 章太炎對劉台拱“音兼義説”的肯定

第二節 章太炎的轉注理論

一 章太炎對於“轉注”的定義或闡述

二 章太炎轉注理論中轉注與音、義的關係

三 章太炎轉注理論中轉注與字形的關係

四 轉注與“建類一首,同意相受”

第三節 章太炎的假借理論

一 假借的組成

二 假借與轉注的關係

三 轉注、假借與前四書的關係

四 章太炎關於六書皆爲造字法認識的發展

第四節 初文、準初文的轉注與假借

一 初文、準初文的轉注

二 初文、準初文的假借

第三章 章太炎的變易孳乳理論

第一節 變易與孳乳

第二節 從變易、孳乳的單獨分析看形音義的關係

第三節 從變易、孳乳的綜合分析看形音義的關係

第四節 變易、孳乳發展的層次

一 同一語源變易、孳乳發展的層次

二 多源變易與孳乳

第四章 章太炎的右文學説

第一節 章太炎對右文説認識的發展

第二節 右文説在章太炎語源學理論中的作用

一 章太炎的右文學説與轉注、假借的關係

二 章太炎的右文學説在語源學上的運用

第三節 章太炎右文説中右文與形聲字的關係

第四節 章太炎與劉師培右文説的異同

一 劉師培對右文説的繼承和發展

二 劉師培與章太炎對右文説看法的異同

附 右文説與轉注

第五章 章太炎的音轉理論

第一節 章太炎的古韻部劃分

第二節 章太炎的韻轉理論

一 戴震的對轉理論(思想)

二 孔廣森的對轉理論(思想)

三 章太炎的韻轉理論

第三節 章太炎的古聲紐理論

第四節 不符合音理的通轉例證

第六章 章太炎語源學理論實踐

第一節 《筆記》《文始》中結論基本一致的同源詞

第二節 《筆記》《文始》中側重點有所不同的同源詞

第三節 《筆記》部分同源詞疏證

第七章 章太炎語源學理論的歷史地位

第一節 章太炎語源學理論對現代語源學的影響

一 沈兼士對章太炎語源學的繼承和發展

二 黄侃對章太炎語源學的繼承和發展

三 其他章門弟子對章太炎語源學的繼承和發展

四 章太炎語源學對楊樹達之影響

第二節 章太炎語源學理論對當代語源學的影響

一 徐復對章太炎語源學的繼承與發展

二 陸宗達對章太炎語源學的繼承與發展

三 王力對章太炎語源學的批判與肯定

第三節 章太炎語源學理論歷史地位的討論

一 章太炎語源學理論的成就

二 章太炎語源學理論的不足

附録:《文始》《筆記》同源詞對照表

主要引用和參考文獻

後記

存亡繼絕,開拓創新

文丨董志翘

近年來,樂川經常給我送書,大部分是樂川(朱希祖之曾孫)與他的父親朱元曙先生(朱希祖之孫)所整理的朱希祖先生的遺著或是編集的紀念朱希祖先生的相關文集。作為章太炎先生的大弟子、史學大師朱希祖先生目前仍活躍在文史領域的後裔——樂川與他父親為弘揚章黃之學作出了自己的貢獻。2008年樂川成為我的碩士生,2011年又繼續跟隨我攻讀博士學位,在商定博士論文題目時,考慮到樂川自小耳濡目染受到的影響,考慮到樂川一家與章太炎先生的淵源關係,論文題目決定為《章太炎語源學理論研究》,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博士論文順利完成,我當時給他寫的論文評語是:

章太炎先生乃一代國學大師,他的國學成就首先表現在小學方面,他有著深厚的傳統語言文字學功底,又熟諳西方語言學理論和社會學原理,故能在語言文字的研究上突破了古學的框架,融會貫通中西文化,取得了突破性成就。

章太炎語言學理論中,有關語源學的理論佔據中心位置(包括他的音韻學理論也有不少是為此服務的)。然而由於太炎先生相關著述卷帙浩繁,文字艱深,故研究者雖眾卻不夠全面深入,由此而出現各持一端,褒貶不一的現象。

朱樂川的論文《章太炎語源學理論研究》,首先將太炎先生置於“清代樸學的最後一人,又是近代學者的第一人”這樣一個承前啟後的歷史地位,然後從他的語源學理論對於傳統同源詞研究,對於現代語源學研究的意義兩個方面展開討論,闡明他的同源詞理論代表著對傳統學術的繼承和發展,對新的學術的開創與啟迪,這一把握是比較準確的。

論文分别對章太炎與同源詞理論相關的“轉注假借理論”“變易孳乳理論”“右文學說”“音轉理論”進行了細緻的分析闡述,並結合《章太炎〈說文解字〉授課筆記》《文始》中的大量同源詞系聯的具體例證,來闡述、驗證他的同源詞理論的合理性,這對於正確認識、評價章太炎的同源詞理論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與價值。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通過研究,作者不僅高度評價了章太炎在語源學研究理論與實踐方面的巨大成就(創新性、系統性、理論性、傳承性、質疑性、高遠性),同時,也以現代的眼光,實事求是地指出了章太炎語源學理論的失誤與不足。由於材料豐富,考證嚴密,持論客觀公正,因此結論也令人信服。

論文順利經過外審並通過答辯,也得到了外審專家及答辯委員的一致好評,最終被評為了“優秀”等第。

但毋庸諱言,對於當時才二十多歲的一個年青人來說,把握這樣一個令人望而生畏的論題,難度是不小的。從一個年青博士的要求來衡量,樂川已經作出了相當大的努力,其間的艱辛亦可以想見。因而論文被評為優秀,亦屬當然。但以學術研究的更高標準來衡量,論文無論在廣度、深度上還都存在著差距,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於是建議他不要急於出版,應該假以時日,作進一步的修改與充實。

關於畢業後的去向問題,我與樂川曾有過幾次深談:我曾想介紹他到日本去作兩年博士後(因為章太炎先生、朱希祖先生早年都曾講學、留學日本,在那裏可以實際感受當時的氛圍、尋找到更多的一手資料),然後來由於種種原因未能成行。於是我又極力推薦他到北京師範大學王寧先生那裏去做博士後,因為王寧先生不僅是一流的語言文字學家,而且是國內著名的章黃傳人。王寧先生爽快地接受了樂川,於是樂川又在王寧先生的親自指導下,在北京師範大學這一非常適合研究章黃的環境中繼續進行章太炎研究。兩年的博士後流動站研究,樂川的傳統語言文字學功底更加扎實,現代語言學素養也明顯提高。2016年,樂川從北京師範大學出站,受聘於南京師範大學,在國際文化教育學院任教。從南到北、從北到南,樂川一直沒有暫停研究章太炎語源學理論的步伐。

一晃間,樂川博士畢業已經八年,博士後出站到南師大國教院任教也已六年。六年來,樂川在國教院工作得風生水起,無論是行政工作(預科部主任)還是教學、科研,都得到了師生的贊揚。應該說,在年青教師中他是將這三者結合得比較好的,瑣碎的行政工作、繁重的課務都沒有影響他科研的進展。2018年樂川以博士論文為基礎成功申報了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而今他的國家後期資助項目也已結項。當他將結項成果——《章太炎語源學理論研究》這部厚厚的書稿發給我並向我索序時,我被深深地感動了,首先浮現在我腦際的便是“八年辛苦非尋常”(如果算上博士論文寫作的兩年,當是“十年辛苦非尋常”)這七個字!試問:在普遍存在浮躁情緒、在急於出成果、評職稱的功利主義氾濫的當今學界,有多少人能做到用八年時間對一部論文進行反復修改、充實?

對照原來的博士論文,書稿不但明顯地增大了篇幅(由原來的二十萬字增加到現在的三十多萬字),更重要的是質的提高,是在內容充實與修訂上所下的功夫:

(一)原博士論文分八個大部分,分别為“緒論”“第一章 語源與語源學”“第二章 章太炎的轉注假借理論”“第三章 章太炎的變易孳乳理論”“第四章 章太炎的右文學說”“第五章 章太炎的音轉理論”“第六章 章太炎語源學理論實踐”以及“結語”。書稿在“第六章”及“結語”之間,增加了重要的一章“第七章 章太炎語源學理論的地位”。該章從“章太炎語源學理論對現代語源學的影響”“章太炎語源學理論對當代語源學的影響”“章太炎語源學理論歷史地位的討論”三個方面入手,著重分析了沈兼士、黃侃、朱宗萊、馬宗薌、楊樹達、徐復、陸宗達對章太炎語源學理論的繼承與發展,以及王力對章太炎語源學理論的批判與認可。通過一手文獻挖掘,揭示了這八位學者的二十一種著作中所受章太炎語源學理論的影響,從而進一步總結章太炎語源學理論的成就與不足。這種通過比較而得出的有關章太炎語源學理論地位的判斷應是較為客觀的,同時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看出現當代語源學的發展脈絡。

(二)“緒論”對於一部學術論著猶如一場戲的“序幕”,要明確交代研究的緣起、研究的現狀、自己的研究的途徑、架構和方法。總之要提綱挈領,畫龍點睛。可以明顯看出,樂川在“緒論”的修改充實上下了很大功夫,可以說,書稿的“緒論”較之博士論文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首先在“章太炎及其語源學論著”一節中增加了更為詳細的章太炎生平介紹,使我們由此可以了解到章氏選擇用語言學(語源學)作為其治學核心,並用來作為“激動種性,增進愛國的熱腸”工具的必然性。特别是對章太炎語源學論著的介紹及成書過程的梳理方面,原博士論文只是簡單介紹了章太炎的《國故論衡·小學略說》《新方言》《小學答問》《文始》和《章太炎說文解字授課筆記》等幾部比較常見的語源學著作,而書稿在此之外,還涉及到章太炎的《轉注假借說》《語言緣起說》《小學略說》(1935年)《成均圖》《莊子解故》《管子餘義》《膏蘭室札記》《正名略例》《正名雜義》《與丁竹筠先生書》《與劉光漢書》《與錢玄同書》《與黃侃書》等語源學論著或與語源學有關的信札。使章太炎與語源學相關的著述及言論幾網羅無遺。在成書過程的梳理中,樂川還從《魯迅書信集》《魯迅日記》《朱希祖日記》《錢玄同日記》中尋找相關信息,力求以第一手資料旁證章太炎語源學論著的成書過程,使整個過程顯得更加準確可靠。在“章太炎語源學理論的研究現狀”一節中,除加入近八年的新的研究成果之外,另將章太炎哲孫章念馳先生的《章太炎先生逝世50周年學術討論會綜述》一文列於節首,該文雖短,但全面總結了自1936年太炎逝世到上世紀80年代這50年間學術界對章太炎的研究概況,將此文收入節首,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

(三)將第二章“章太炎的轉注假借理論”第四節“初文的轉注與假借”改為“初文、準初文的轉注與假借”,在其中增加了“準初文的轉注與假借”的內容,因為《文始》一書是以初文和準初文作為一切系聯起點的語源學著作,然後通過“義”的變易與孳乳,“音”的韻轉規律,方能衍生出一組組的同源詞。《文始·敘例》中有關初文與準初文的論述,正說明初文與準初文即章太炎所認為的漢字的字源,如果在這些字源中亦能發現它們之間存在轉注與假借,那麼可見轉注與假借對漢字發展影響深遠。如此一增,就能更加全面地準確地體現了章太炎的語源學思想。

(四)在第六章“章太炎語源理論實踐”中的“《筆記》《文始》中結論基本一致的同源詞”和“《筆記》《文始》中側重點不同的同源詞”兩節的基礎上都增加了大量相關的例證(分别增加了約20%和25%的例證),使得結論更加令人信服。

以上,僅就其內容而言,另外,在研究理念、研究方法上,也有不少的創新與突破。總之,書稿與原論文已不可同日而語,從書稿的字裏行間可以看到樂川這八年來在章太炎語源學理論研究方面的前進軌跡。在此序撰寫期間,樂川又發來一份新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章太炎學派百年傳承研究》的申報書徵詢我的意見,可見,在章太炎研究上,他未及暫時歇腳,又向另一個高地發起了衝鋒。在此,我祝願樂川不負韶華,再接再厲,獲得更大的成功!

董志翹

壬寅年春月於京西寓所

後記

文丨朱乐川

在十年前的2014年,當我完成了博士學位論文後,我曾寫過一篇“後記”,那是對我整個求學生涯的回顧。十年過去了,又經歷很多事,認識了很多人,當然需要重新寫一篇“後記”了。

對章太炎先生最早的認識是從家裏的西鐵城老掛鐘開始的。這個鐘是章太炎送給我曾祖父朱希祖先生的,從記事起,我就記得它被掛在走道中最顯眼的位置。鐘擺不停地擺動著,發出沉穩的“噠噠”聲,每到整點還能報時,它成了我關於時間這一概念的最初認識。小時候我非常調皮,有一次在家玩球,一不小心把球踢到了掛鐘上,掛鐘的玻璃整個脱落了下來,而它本身也在墻上摇摇欲墜。從未對我動過怒的奶奶非常嚴厲地教育了我,當然説了什麽我幾乎已經全然忘記,但卻清楚地記得一句——“這是太炎先生送給你太爺爺的。”因爲這句話,我知道了兩個人,一個是章太炎,一個是朱希祖。然而他們倆有何關係,我卻一無所知。

上面的這個疑問直到有一次父親晾曬家中的字畫時才得到解決,因爲其中有一幅字正是章太炎先生的手跡,右書“木樨賦”三字,落款“章炳麟”。我問父親:“章炳麟是誰?”父親説:“就是送我們家掛鐘的章太炎。”我又問:“章太炎和我們家有什麽關係,怎麽家裏有很多章太炎的東西?”父親説:“章太炎是朱希祖的老師,又是朱希祖的表叔。”隨後父親打開他電腦中的一份材料讓我自己看,那是朱希祖女兒朱倩的一篇日記,時間是1917年11月16日,日記道:“先生羈拘三載,誓死三次。方三年冬之絶粒也,呼家君至榻前,授以生平著述草稿,曰:‘吾以是傳之也。’其後進食,家君悉以草稿檢還,先生乃以此自寫韻文一册賜家君,以志患難相依之感云。”此册韻文前有小序,序言:“餘烈未殄,復遭姗議。險阻艱難,備嘗之矣。既抑鬱無與語,時假聲韻以寄悲憤。”原來1914年章太炎被袁世凱軟禁後,朱希祖常陪侍其左右,並與其他章門弟子一道竭力營救。這足可見太炎先生昱昱之人格,也可見學生耿耿之忠心。只可惜那一册“假聲韻以寄悲憤”的韻文如今已不知下落,只有《木樨賦》一篇尚存家中。

如果説家裏的掛鐘和《木樨賦》讓我知道並關注太炎先生的話,那麽《章太炎説文解字授課筆記》一書則讓我真正在學術上走進了太炎先生的世界。隨父親整理朱希祖日記、年譜及其他材料時,我知道了朱希祖早年在日本入太炎先生門下學習小學,《説文》是其中最爲重要的一門課。對於一個研究漢語史的學生來説,《説文》的魅力是無法抗拒的,看到朱希祖這麽多關於《説文》的記載,更是令我嚮而往之,可惜一直無法看到他當年所記《説文》的筆記。幸運的是,中華書局於2008年年末出版了《章太炎説文解字授課筆記》一書,作爲朱希祖後人,我也被中華書局熱情地贈與了一套《筆記》。回寧以後,我就立志要好好研究這本書,一是因爲《筆記》中的每個字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的歷史;二是因爲《筆記》中有曾祖父時而認真記録、時而冥思苦想、時而欣喜若狂的身影,也有章太炎如數家珍地講解每字,並在激動時舞之蹈之的身影,這百年前的身影與我現在求索於中國傳統文字音韻訓詁之學的樣子是何其相似。是巧合?是冥冥?

而對章太炎的語源學理論進行研究則是在業師董志翹先生的鼓勵下開始的。從大三開始學習音韻學就感受到老師的名師風度,讀研和讀博期間更有幸成爲老師的弟子。記得研二剛開學,當我把一個寒假關於《筆記》的讀書心得給老師過目,並把想以《筆記》的語言學研究作爲自己碩士的學位論文時,老師立刻同意,並指導我可以做《筆記》中的同源詞研究。於是我一步步做起了語源學研究。開始惴惴不安,不知何處下手,但在老師鼓勵和支持下,我漸漸摸到點了門路,並以《〈章太炎説文解字授課筆記〉同源詞研究》爲題完成了碩士學位論文。讀博期間我有幸依然在老師身邊求學,當時老師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漢語史語料庫建設研究”時間緊、任務重,作爲老師的博士生,理應把自己的學位論文定位在與此課題密切相關的選題上,但老師不但没讓我這樣選題,還積極鼓勵我繼續作關於章太炎先生的語源學研究。正是在老師的支持下,博士三年我系統閲讀了太炎先生的《文始》《新方言》《小學答問》《國故論衡》等一系列小學著作,並惶惶地開始對太炎先生的語源學理論進行研究。這麼多年,我一直心存愧疚又心懷感激。

能更加系統和深入地了解章黄之學則要感謝我的博士後合作導師王寧先生。從2008年年末中華書局出版《章太炎説文解字授課筆記》一書時,先生就鼓勵我好好研究中國傳統語言文字之學。碩博士期間,雖然我身在南京師範大學,但是先生卻一直關心我的學習與生活。2014年夏,我有幸來到章黄研究的重鎮北京師範大學進行博士後的研究工作,並成爲了先生的學生。記得先生在贈我的《漢字構形學講座》中稱我“樂川世講”,這讓我感到受寵若驚,也讓我感到責任重大。博士後兩年的學習研究生活很快就過去了,能在先生的身邊系統學習“漢字構形學”“詞彙語義學”“《周易》導讀”“《左傳》與历史语言学研究方法”等課程,讓我收穫巨大;同時在先生身邊也讓我真正體會到了什麽叫“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一路求學,很多老師都給我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徐師朝東把我帶入了古代漢語的大門,一晃已近二十年。在徐老師的課堂上,我知道了乾嘉學派、幫滂並明、《經籍籑詁》,也知道了何謂“亦師亦友”。劉師冠才,學識篤厚;何師亞南,治學嚴謹;化師振紅,風趣幽默;黄征老師,儒者風範;趙紅老師,笑容俊雅。學生愚頑,給老師們添了很多麻煩。我想説:“我也許不是你們最好的學生,但你們一定是我最好的老師。”

南師同門,趙家棟、錢慧珍、姜黎黎、李穎、張俊之、吴松、邵天松、趙永明、洪曉婷、董守志、王曉玉,北師同門孟琢、王延模、孫述學,張蒙蒙、董婧宸、趙芳媛,與他們一起求學的生活是美好的,雖然歲月匆匆,卻讓我終身銘記。另外,還要感謝我的博士後戰友代海强、孫振虎、胡惕、徐暢、張久安,是他們給我枯燥的博士後生活帶來了美好的回憶。

當這部書稿即將呈現在大家面前時,我還要特别感謝中華書局的責任編輯朱兆虎先生、文字编辑楊延哲先生,他們爲本書的編輯和出版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最後還要感謝我的父母和愛人,是他們的默默付出才能讓我安心做學問,尤其是我的父親朱元曙。在我小的時候,父親就潛移默化地讓我知道了章黄學派中的很多人很多事,也讓我知道了他們不僅僅是存在於學術著作中的符號,更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他們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有自己的悲歡離合,這也讓我對章太炎及其弟子的研究充滿了熱情與快樂。感謝我的父親,他對我的教育是非常民主的,鼓勵我做自己喜歡的事,讓我明白了什麼叫“多年父子成兄弟”;他對我的教育也是嚴格的,直到今天還經常提醒我要少貪玩多讀書;他對我的教育還是帶有鞭策性的,總是讓我作他文章的第一個讀者,還總是説:“看看你老子,都70歲了,還天天讀書寫文章,你呢?”

最後再回到章太炎贈朱希祖《木樨賦》的小序上,其中那句“假聲韻以寄悲憤”振聾發聵。太炎先生因被袁世凱軟禁,在抑鬱之時只能“假聲韻以寄悲憤”。“悲憤”在如今我已很難體會了,但這種“假聲韻”來寄託自己情懷與壯志的精神是我要繼承的。而這種精神正是章門薪火相傳的基礎,也是我爲之奮鬥終生的目標。

2014年5月記於清溪村老宅

2024年1月補記於南師隨園

特别鸣谢

敦和基金会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汉字汉语研究与社会应用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

微信号: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责任编辑:侯常曼溪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0

章黄国学有深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