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晚年接受采访,自称是爱国者,说九一八不抵抗他没错

雅轩看历史 2023-03-03 18:26:01

1931年9月18日,随着南满铁路柳条湖段的一声炮响,拉开了日本人侵华这一惨痛时代的大幕。

而比突如其来的日寇更加令人震惊的是,东北,这个中国的工业重地,整整三个省、近八十万平方千米的土地、2730万的总人口,竟然在十万日军的攻击下,只用了4个月零18天的时间,便全部沦陷得干干净净。

作为成长于红旗下的我们来说,很清楚这一情况的来源——“不抵抗政策”,对于遑遑撤离自己的故乡,把老百姓和国家领土拱手让给日寇的东北军来说,人们无疑是愤恨,因此,对于那位大名鼎鼎的少帅张学良,也就成了百年内人们口诛笔伐的对象。

“为什么执行不抵抗政策!为什么把东三省拱手相让!”

这大概是张学良后半辈子听到最多的质问,本来大家对历史人物议论纷纷是常见的,但奈何张学良却一口气活了一个世纪,直到他近百岁高龄时,还站出来公开回应了这个问题。

他表示九一八事变后不抵抗,责任不在自己,自己是一个单纯的爱国者。

“九一八事变我判断错了!所以,后来国人骂我,我说骂我九一八事变不抵抗,我一点儿不服,不认这个账,我没有错。如果我知道当时日本人要这么干,我会跟日本拼命的。”

这话有人信吗?没有,因为当时大家早已经在心里将张学良当成了一个“卖国贼”,听到这种话,只觉得是苍白的辩解而已。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隐藏在1931年“不抵抗政策”背后的,其实有着复杂且深远的秘密,以及国民党政府和东北军的博弈。

张学良究竟是不是罪魁祸首?他错没错,是不是全错?如果不是他,那么到底谁才是该负责的人?究竟为何要实施不抵抗政策?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所谓“不抵抗政策”的来源到底在什么地方。

实际上,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以来,旧中国便沦落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态,这个情况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无论是腐朽的清政府、辛亥革命以后的北洋军阀政府,还是后来看似统一了国家的国民党政府,其实无一例外都需要西方帝国主义的大力支持,起码在他们面前必须要本着讨好的态度。

不管是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还是“七七事变”,看起来好像都是闪电突袭,打你一个措手不及,但实际上真的那么突然吗?

不,他们都是一步步试探着来的,试探的就是国民政府的底线。

当蒋介石领导的政府从一众军阀战争中脱颖而出,并逐渐统一了中国以后,很多人其实是相当看好他的,毕竟这个政府看起来又能力、也有武力,但在1927年,第一次打脸转瞬及至。

当时英美等西方国家,借口北伐军骚扰他们的领事馆,然后竟直接下令军舰开炮,炸死了很多无辜的百姓,这便是“南京事件”。

而面对这一起发生在首都的恶性事件,蒋介石根本没有据理力争,第一轮就在帝国主义面前表现出了自己的软弱,于是随后各种各样的挑衅便接踵而来。

就在第二年,1928年的4月,蒋介石挥师进行第二次“北伐”,想要剿灭张作霖,然而在他的部队抵达山东济南的时候,日本人首次亮出了自己的枪炮,他们竟然直接派兵占领济南,并且公然开枪对人群射击。

包括外交官蔡公时在内的17人当场惨死,这便是震惊全国的“五三惨案”,日本人不想让蒋介石染指东北,因为他们早已盯上了这片黑土地。

而事发后,蒋介石是如何表态的呢?他几乎没有任何表态,而竟然直接下令让军队绕过济南,连夜偷渡黄河北上,继续自己的“北伐”。

在很多年以后,他的部分日记曝光后,关于这一段,清楚地写着:

“决定不抵抗,我军的主要任务是北伐,和日本人打,北伐就无法进行了”。

后来的大部分学者都认为,1928年“济南事件”中蒋介石的态度,正是后来对日本一系列“不抵抗政策”的最初源头。

到了1930年前后,尝到甜头的日本人已经空前膨胀,他们所谓的“先占领朝鲜,再吃掉中国”的理论众所周知,而在这个时候,中国政府的软弱让他们已经忍无可忍,在东北发起的挑衅愈发频繁。

而实际上,当时日本和中国东北的联系非常紧密,因为他们所投资建设的工厂、银行、铁路、矿山遍地都是,日本的侨民也遍布东北各地,在真正发动战争以前,大家都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商业往来。

但在随后,“皇姑屯事件”、“万宝山事件”、“中村事件”一连串爆发,日本人的丑恶嘴脸彰显无疑,让全国民众的反日情绪顿时达到了顶点。

按道理来说,此时的张学良不管怎样应该都已经意识到了日本人的意图,那么他的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呢?大致可以分为三点。

一,对日本的分析错误。

二,其实在那个时期,日本国内矛盾也是非常大的,而高层的官员们其实态度偏保守,后来那些疯狂的少壮派军官只是刚刚冒头,谁也没想到他们会那么快地迅速掌权然后悍然发动战争。

一句话,就是他认为日本的政府可以控制住日本的军人,这在哪个国家基本都是合理的,但可惜在日本不是。

三,对国际协助的盲目信赖。

四,在1928年8月,世界上60多个国家共同签署了《非战公约》,虽然张学良也不会对这种一纸协议有多大信任,但在1929年中国和苏联爆发剧烈的边境冲突时,苏联军队本来已经越过边境线了,但在其他国家的调停下仍然火速撤军了。

这让很多人都觉得,国际干涉是有很大效果的,如果苏联都必须听话,日本又怎么敢乱来呢,更别说当时最强大的美、苏、英、法这四个国家都对日本的挑衅发出了强烈谴责。

五、对中国的无奈。

这就是一个真正的大难题了,所谓“弱国无外交”,日本虽然国土面积很小,可是俨然已经成了个资本主义强国而且船坚炮利,且不论中国国内的一团乱麻,就说光是凭借东北军的力量,是绝不可能正面对抗精锐的关东军的,这一点张学良比谁都清楚。

就算是真要打也只有一条出路——寻求中央政府的帮助,否则张学良怎么敢自作主张,公然挑起一场两国之间的战争呢?

但此时的蒋介石在干什么呢?他完全没有给张学良一点希望,正在一门心思地打内战。

当日本人的刀枪已经快戳到脸上的时候,蒋介石忙着把绝大部分兵力都投入到对共产党鄂豫皖根据的围剿中去,发起了一次又一次规模庞大的进攻,然后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却还是“乐此不疲”。

反过头来,身在东北的张学良已经火烧眉毛了,他拼了老命地给蒋介石写信,要求他给一个说法,其实就是要他发话抗日。

很多人在这个点上都有误解,觉得张学良为什么非要蒋介石同意啊,他自己不是少帅吗?不是有兵有实权吗?

但实际上他哪里有和日本人开战的本钱,纵观后来抗日战争彻底爆发后,几十万正规国民党中央军也被打得一败涂地就能看出来,东北军的战斗力还要远逊于中央军。

蒋介石是这么说的: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挑衅东北,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张学良对日本人的了解要远超蒋介石,他心里大概不会觉得,只要一直忍让,日本人就没办法,但他也很无奈,只能寄希望于日本真的没有那么大的野心。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时间来到了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关东军悍然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的铁轨,然后直接伪造现场,找了3个死人穿上东北军军服反手诬陷这是中国人干的。

以此为借口,他们直接出兵攻击东北军在沈阳城外的北大营,而当时东北军的总参谋长荣臻根据张学良早先的命令,勒令各部队绝不能有任何抵抗,他们连枪都没有拿,许多手无寸铁的士兵就这么在夜里被日军残忍地杀死在睡梦中。

纵然在之后,有不少东北军部队直接抗命不尊也要和日军作战,但这种反抗无法抵挡敌人的侵略步伐,在极短的时间内,中国失掉了巨大的疆域,整个东三省的百姓也从此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这样的惨剧直接点燃了全体国民的熊熊怒火,在空前浩大的反日氛围下,蒋介石也顶不住了,但他却反手将责任丢到了张学良身上,而且使出了一招偷奸耍滑的计策。

在之前他对张学良的严令中,其实就是让他坚决不抵抗的,可是在受到公然声讨后,他则表示:

“我所说的不抵抗,是指决不向敌人主动开火,不给对方可以利用的借口,但并不是说在我们受到袭击甚至包围的时候,还要束手就擒。”

这话就是纯粹地钻漏洞,而且直接把张学良出卖了,倒霉的老张二话不说就被打成了“卖国贼”,在那样群情激愤之下,大家根本不作深思就直接把他骂得狗血喷头。

一路仓皇逃入关中得张学良已经失去了家园和一大部分军队,势力更为衰弱,已经没有了足够的发言权,他只能默默等待,直到1936年的到来。

他对蒋介石的为人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所以在这一年直接伙同杨虎城和老蒋谈话,要求他抗日,一听他拒绝,马上兵谏直接抓了起来。

最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此建立,而张学良也因此迈入了长达50多年的软禁生涯,对他来说,这或许是应得的——为自己从前所犯下的失误而赎罪。

而此后,张学良一直在蒋介石的严密管控下,自然更是包揽了当年九一八的全部罪责,事变刚刚发生的时候,他坚决表示“不抵抗政策”是蒋介石要求的。

但后来在多次接受外界媒体的采访时,他又把责任全部揽到自己身上,甚至干脆否认否认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前,曾给他发过的不准抵抗的电报。

直到1990年左右,蒋介石、蒋经国父子二人都已经去世,张学良也基本完全获得自由,他才愤而说出了全部真相,但是这口黑锅已经背了这么多年,即便澄清也很少有人相信了。

当然,九一八事变的惨剧是不可能和张学良完全无关的,他起码要背负很大的历史责任,可是如果将他打成“叛徒”、“卖国贼”也是很不妥的,作为两代在东北耕耘的人,他自己口中所说“爱国者”,其实很有几分情真意切的味道。

我们所要搞清楚的,不是张学良坏不坏,是不是不抵抗,而是他为什么不抵抗,这种做法的真正原因在哪里,才能深入那个复杂的时代,了解到深刻的历史。

任何一个人都是具体的,而不是片面的,正如张学良自己也曾说过的:

“你要骂我是封疆大吏,看不清当时的形势,那我承认。”

1 阅读:229

雅轩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