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法国人吕西安镜头里的清末北京,一片颓败之相

老照片聊历史 2024-03-21 08:05:04

本组图片拍摄于1905年,拍摄者为法国人泰格诺尔·吕西安(Tignol Lucien),再现了118年前清朝末期北京城的破败景象。

本组图片现存于法国巴黎博物馆,原图为黑白色。为了提升大家的观感,小编对照片进行了清晰和着色处理。希望您能喜欢。

东单街头

1905年东单北大街,一名中年满族妇女身穿白袍,脚踩花盆底旗鞋,手里拿着折扇,大踏步地走在路上,此时的她还享有一定的特权,因此走路颇有气势。远处可清晰看到横跨街道的克林德碑。

克林德碑

1900年6月20日,时任德国驻华公使的克林德因在此地挑衅,被清军神机营队长恩海开枪击毙。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清廷迫于压力在其毙命处建起石坊。1918年11月一战结束,德国战败, 这座牌坊被拆除,后移至中山公园,更名为“公理战胜”坊。

乞丐

两名衣衫褴褛的乞丐站在破破烂烂的马路中间,身上的肋骨根根可见。当年京城不少的街道路况都是这样,要么坑洼不平,要么泥泞不堪,行人或人力车夫只能挑路迂回前行。

陷落的驴车

在这样的道路上行车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情,因为一不小心便会陷在烂泥中无法动弹,亦或者落入坑中导致翻车。上图中这辆拉粮食的马车就中了招,大半个车轮都没入泥坑中。

商铺

北京街头商铺的冲天式门脸牌楼,有三柱四楼式的,也有两柱两楼式的,牌楼上无一例外都装饰的精美的木雕。这是几百年来京城商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街市

北京的一处街市,路边的一家鞋铺前挂着厚重的招牌,招牌上有阳文刻着“乾升斋”。几名梳着鹊尾发髻的汉族女子正围着独轮车购买老玉米,这种发型在脑后翘起,很像喜鹊的尾巴。

餐馆

北京街头的一家餐馆,长条桌凳满满堂堂地摆在店铺门口,方便来往脚夫随时可以坐在凳子上歇脚、进食。餐馆的屋檐下挂着拖把头一样的幌子,旁边是一家腊味店。

街角

两名梳着大拉翘的女子牵着手逛街。这种旗人头饰至晚清时才出现,是用丝绸等做成的假髻,上面点缀着一朵或两朵红花。因为既能增加身高,又显雍容,因此很快在满族女子中流行开来。

琉璃厂街

大栅栏附近琉璃厂街,狭窄的街道两边聚集着售卖文房四宝和字画的店铺。炎炎夏日,人们多靠着阴凉的一边行走。 乘坐马车的女子不愿意呆在闷热的车厢里,干脆坐在车头的凉棚下,只有打着阳伞的人无所畏惧地在烈日下招摇。

示众

几名囚犯戴着木枷在街头示众,旁边站着一位头顶圆形草帽,手持警棍的巡捕。将囚犯拉到街头曝光,是一种有效的民众教育方式,因此沿用了好多年,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最终消失。

牌楼

紫禁城附近的一座四柱三间过街牌楼,前后带有戗柱。牌楼下有过往的驴车、骑马的男子。一个人力车夫待在路边的洼地里等待顾客。清末北京城内到底有多少座牌楼,估计很难有人能说得清。

鼓楼街

鼓楼东街街景,当时的鼓楼大街还是土路,马车过后,道路上的留下了清晰的车轮印。一些行人走累了,就直接坐在马路边上休息。

出殡

一队送葬的队伍通过闹市区。巨大的棺椁好像一座房子,需要几十人共同抬着走。穿着孝服的孝子贤孙撑着一顶白布棚子走在出殡队伍的前面。

执事

葬礼上的执事很多为老人和孩子,因为价格便宜,所以很受平民家庭的青睐。这些人都来自贫苦人家。画面中的孩子都光着脚,不远处的老人有气无力地扶着长柄礼扇站立,似乎随时都会倒下。

穷人葬礼

穷人家的出殡队伍,几个人抬着一口薄皮棺材,没有棺套。走在棺材前的人也没有丝毫的忧伤,甚至好像在悠闲地逛街。对于穷困潦倒的人来说,死未必不是一种解脱。

婚礼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尽管世道艰难,但婚丧嫁娶总还要进行。图为一支迎亲队伍正抬着花轿浩浩荡荡的经过西四牌楼。这里似乎是一个卡点,因为牌楼下摆着一只拒马。

渡口

东便门外的一个渡口,拖着辫子的乘客正在登船。一名旗人女子手扯裙摆,正小心翼翼地沿着河坡往河边走。白衣、白裤、白旗袍,这是当年京城百姓夏日最常见的色彩。

广安门

广安门是北京城外城唯一向西开的门,又称彰仪门。图为广安门箭楼外的景象,道路两边搭建着简易的凉棚,透过箭楼下的拱门可以看到瓮城内的城门。

理发

城墙下的一片空地,成了一些剃头匠的工作场所。坐在凳子上的膀爷留的是金钱鼠尾头,为了剃头方便,将辫子在头顶挽成了一个发髻。清朝的男子打理头发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因为几天不剃,脑门上就青虚虚一片短发茬,给人一种特别邋遢的感觉。

城门外

安定门箭楼外,一支运货的驴队正沿着城外的道路缓慢前行。在高大弧形城墙的映衬下,城下的行人显得非常渺小。

大道

一辆马车走在京城郊外的黄土道上,小小的车上挤满了旗人妇孺。道路很宽,行人很少,显得空空荡荡。一侧的路面上留有深深的车辙印。

0 阅读:0

老照片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