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长津湖失去四肢、误吞左眼,历经47次手术,回国后带全村致富

同巍聊历史 2024-04-10 10:33:17

1954年年初,山东市张家泉村迎回了一位英雄。

临近家门,这位众人口中的英雄再也难以克制自己的情感,急切的从独轮车上站起,用假肢向家中挪去,呼喊着母亲。

“娘,儿子回来了!”

母亲听到声音连忙放下手里的活,快步奔向门口,待看清来人,她却愣在了原地。

眼前的小伙子戴着墨镜,穿着棉衣,却依旧能看出他瘦得厉害。

即使是冬天,他的两只袖子却高高卷起,直卷到臂弯,才露出他残缺的小臂。

向下看去,空荡的裤腿下,赫然只有两根木制的假肢。

母亲浑身颤抖着,过了许久才沙哑的问出,“你,你真是我儿子?”

来人移步上前,顿时潸然泪下,缓缓点头,

“娘,我是彦夫啊!”

老母亲受到惊吓,直挺挺的晕倒在了门口,待她醒来,一边流着泪一边轻抚儿子的身体,

“这个样子,以后可怎么办啊?”

不曾想,一年后的他不仅娶到了一位人人称赞的好媳妇,余生,他还用这残缺的身体,创造了更多的传奇。

年仅21岁的朱彦夫究竟经历了什么失去四肢?仅凭此躯,他又是如何彻底改变家乡境况?

幸存长津湖,成为“活死人”

1947年,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从小有着上阵杀敌梦想的朱彦夫怀着满腔热心加入解放军队伍。

那时,他刚满14岁。

两年的时间里,他经历了上百场残酷的战争。淮海战役里,他更是一马当先表现出色,立下赫赫战功。

短暂的和平很快被打破,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朱彦夫跟随志愿军奔赴朝鲜,保家卫国。

长津湖一战,战况惨烈。

朱彦夫所在队伍是长津湖战役的王牌军第三野战军九兵团二十六军二连。此役,第九兵团对战的是美军精锐的美陆战一师。

仓促入朝的志愿军与装备精良的美军形成了鲜明对比,本就穿着单薄的志愿军更未料到长津湖最低气温零下三十四度。

这样的环境下,没有充足粮食储备的我军作战条件的艰苦程度无法想象。

长达二十多天的抗战里,整个兵团死伤惨烈,无数志愿军战士牺牲在了异乡。

一场激烈的夜战,朱彦夫所在连队的战友们一个接一个倒下,只留下他一人在这冰雪覆盖的死亡之地奇迹般死而复生。

手榴弹袭来,刹那间,朱彦夫便倒在了血泊之中。

待他恢复意识,四周已是一片死寂,只剩呼啸的风声。

刺骨的寒冷侵袭他痛苦不堪的身体,朱彦夫四肢僵硬,视线模糊,腹部一尺长的伤口血涌如注,就连肠子都已暴露在外。

此时的朱彦夫脑中只有一个念头,“人在,阵地在!活下去,坚守阵地。”

既然还活着,就要找到部队,在强大的信念与意志的支撑下,他忍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冰天雪地里爬行,寻找大部队。

朱彦夫再次醒来,已是93天以后的事情了。

在这漫长的日子里,他一共经历了47次手术,虽不曾清醒过,却一直保持着生命体征,医生们都称他为“活死人”。

看到他成功苏醒,众人无不感叹,这位身经百战的少年又一次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恢复意识的朱彦夫猛然发现自己浑身空落落的,不仅失去了双手双腿,视力也急剧下降。

医生遗憾的告知,为了保全他的性命,截去他冻伤严重的四肢实属无奈之举。

年仅18岁的朱彦夫,就此失去四肢和左眼,仅存的躯体不足一米长。

起初,难以接受的朱彦夫频频生出轻生的念头。为寻死,他趁护士不注意吞食了大量安眠药以求解脱。

幸好被医生及时发现救下了他。

“你的命是我们多少人用了三个月才救回来的,如果你一心自杀,那你就对不起我们这么多医护人员的努力,更对不起国家对你的救助。”

医生的话让朱彦夫茅塞顿开,他明白只要活着依旧就可以创造价值。

在休养院疗养两年后,他不愿再过着事事受人照顾的生活,向院长提出要回乡生活。

朱彦夫坚定,自己一定要实现生活自理。

幸得良人,重拾自我

50多岁的母亲看到儿子再次归来受了这么多苦,心疼不已,常常独自流泪,每天照料着朱彦夫的生活起居。

孝顺的朱彦夫更是不愿看到母亲为自己操劳,他独自磨练,希望能够早日恢复自理。

那些日子,是朱彦夫身体与心理的再次重生。饭菜泼洒了无数次,摔倒总是头破血流,普通人最日常的小事,都成了他难以完成的一道道坎。

1953年,朱彦夫因旧伤复发,再次被送到山东沂源县人民医院,不曾想在这里,他遇到了改变自己后半生的人。

22岁的陈希永是医院里的护士,在看到身残志坚的朱彦夫后,她不但没心生嫌隙,反而对他燃起深深的敬佩之情。

朱彦夫出院后,陈希永常常跟着姑父去探望他,看到朱彦夫家徒四壁的房子,她心中决定:

“他是国家和人民的英雄,自己有责任照顾他!”

往后的日子里,陈希永的身影常常出现在这贫穷的小屋,她不仅帮着朱母做家务,更关心着朱彦夫的心情,像对待正常人般对待他,让朱彦夫渐渐走出自卑。

在二人的相处下,陈希永明白了自己对朱彦夫的心意,主动表白提出想要和他结婚。

朱彦夫深知自己这样的身体,怕是会成为陈希永的拖累,他不愿耽误这样一个好女孩。

好在陈希永对自己的选择坚定不移,她告诉朱彦夫:

“这不是崇拜,更不是同情,只是因为爱。我愿意去当你的手,你的眼。”

就这样,1955年9月,二人举办了一场简单的婚礼,但是张家泉村人人都知道这件大喜事,

“朱家来了位漂亮媳妇!”

婚后,陈希永辞掉了工作,全心全意照顾着这个小家。丈夫出门,她就每日替他擦洗残臂,装上义肢,陪同他一起出门办事。

朱彦夫的刻苦训练加上陈希永的细心的照料,他的各项生活技能提升很快,不久后便实现了生活自理。

在往后的日子里,朱彦夫还学会了看书写字,甚至可以搬重物,蹬三轮车,这一切的变化,都离不开妻子的默默付出。

很多年后,女儿朱向华曾问过母亲,“是因为那个时代对英雄崇敬,所以选择父亲吗?”

陈希永摇摇头,“他需要我,所以我就来了。”

携手致富,再创传奇

在妻子的陪伴下,朱彦夫不仅走出了身体残缺的阴霾,更是开始思考如何为乡亲们改善生活。

那时候,朱彦夫每个月36元的抚恤金可谓是一笔巨资。

他深知知识是最宝贵的财富,有文化很重要,于是他慷慨解囊,用自己的退伍费和抚恤金去镇上买了200多本书籍,建立了村中第一个图书室。

很快,朱彦夫意识到村中有文化看懂书的人寥寥无几,又采取行动建了一所夜校。

夜校刚刚办起时,村民都不理解,对他的工作并不支持,在朱彦夫一次次的登门拜访下,夜校里的学生多了起来。

村民们白天在田间劳作,晚上便在夜校学习,朱彦夫自己也在一次次的尝试下,能够用嘴叼着笔写字了。

朱彦夫与妻子全心全意为村民解决问题,都被大家看在眼里,1957年的村里换届选举会议上,大家一致推举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当上了村干部,朱彦夫又开始着手解决村民的物质匮乏。

为了不麻烦他人,每到夜里,总能看到他借着月色,拖着17斤重的假肢看遍了张家泉村的点点滴滴。

缺水,缺地,缺电。想致富,这三大问题都需解决。

25年里,朱彦夫走坏了七副假肢。亲自考察寻找水源,带领村民们挖渠修井,从源头上解决村民用水和灌溉问题。

缺地,那就平山造田。在朱彦夫的指挥下,村民们在山沟建立石拱涵洞,填土造地,让原本零散的地连成了片。

经过一个冬春的努力,他们就成功造出了七十亩土地,彻底解决了粮食不足的问题。

历时七年,朱彦夫奔走全国各地,收集架电用的材料,让村民们告别了煤油灯时代,每家每户都用上了电灯。

解决了温饱问题后,朱彦夫并未止步于此。

在他的组织下村里设立了林业队,带领大家种上了花椒和苹果。

这一举措不仅绿化了荒山,更为村民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张家泉村摇身一变,从“乞丐村”变成了县里著名的特色农业村。

1982年,49岁的朱彦夫感染力肝炎,几十年的奔波加上一至雨天就让其困扰不堪的旧伤,他惶恐自己所剩下的时日不足以完成他心中的另一件要事,于是主动请辞了书记一职。

他的心中一直有一个牵挂,那就是完成指导员的遗愿,将战友们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事迹告知世人。

“我是二十六军的战士,我要替指导员完成他的遗愿,把战斗经历写下来,让后人知道我们是怎样和敌人殊死搏斗的。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失去双手和左眼,创作对他来说仿佛天方夜谭,妻子和女儿都提出由他转速替其代笔,但他坚持要独立完成。

1987年,朱彦夫开始动笔,双臂累了就将笔绑上,写不动了就用嘴衔着,尽管他一天最多也只能写500多字,但每一笔都一笔一画,字迹工整。

整整用了九年,朱彦夫写出了35万字的《极限人生》。

1996年出版社寄来新书,朱彦夫喜极而泣,在第一页写下了当年牺牲的战友的名字,一边流泪一边将书扔进了火炉。

“报告指导员,您交代的任务,我完成了。”

结语

朱彦夫面对记者采访表示,自己最感激的人就是妻子陈希永,“我所有的功劳,没有希永根本无法完成。”

2010年2月,陈希永患肺癌离世,朱彦夫在葬礼上不顾他人的反对,坚决为其穿上丧服,要亲自送妻子一程。

朱彦夫保家卫国,献出了自己的双手双腿,又用一腔热血建设家乡。

陈希永不怕吃苦,无怨无悔,成为丈夫最坚实的后盾。

二人相互扶持,无私奉献,为祖国、为人民倾尽所有。

-END-

【文|无羁】

【编辑|长庚】

0 阅读:3

同巍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