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泪斩马谡后,诸葛亮痛定思痛,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玛玛哈 2023-03-09 13:07:25

公元227年,诸葛亮学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先是让赵云守箕谷,造出要从斜谷进军的势头,魏国都督曹真见状安排军队防守。诸葛亮见魏国上当,直接率军队进攻祁山,宛如神兵天降。陇右地区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纷纷投降诸葛亮,就在诸葛亮获得陇右地区时,魏明帝派右将军张郃率军攻击诸葛亮,解陇右之围。诸葛亮派马谡在街亭阻止张郃,由于马谡在山上驻扎,导致失败。诸葛亮前功尽弃,退回蜀汉。诸葛亮回到蜀汉后,便立马斩了马谡,同时悔恨自己不听先帝“马谡言过其实,不堪大用”的话。在之后的战争中,诸葛亮痛定思痛,改变了自己的工作方式,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个转折?

为何一向求稳的诸葛亮选择马谡驻守街亭?和赵王用赵括是一个道理

诸葛亮选择马谡和他的北伐战略有关。在准备对魏进攻战略会议上,魏延提出给我五千士兵,我走小路去“偷”长安。诸葛亮否决了这个提议,认为太过冒险。而是出祁山,夺陇西地区。

其实诸葛亮的选择并没有错。因为魏延即便真能攻下长安,也守不住。

这就要从当时的形势说起。

三国中蜀汉无论是从实力还是潜力上都是最弱的一方。主要是地盘小,人口少。当时曹魏都认为蜀汉会选择被动防守,对于西方边境并不重视。毕竟先是荆州被孙权“偷家”,然后夷陵之战陆逊一把火把蜀汉的家底烧了个干净。这时候不赶紧躲起来发育,还想要啥“自行车”。

伟大的教员曾指出一切战争的敌我双方,都力争在战场、战地、战区以至整个战争中的主动权,这种主动权即是军队的自由权。军队失掉了主动权,处于被动地位,这个军队就不自由,就有被消灭或被打败的危险。

不仅战争如此,政治、职场、生活都是如此。诸葛亮也明白这个道理,若是一直被动防守,那么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敌人“打到家里来”,自己还一点办法没有。

诸葛亮北伐就是改变蜀汉的被动局面,所以拿下陇右地区是一个很好的策略。至于为什么不拿下长安?

首先,长安防守力量很强,魏国在其附近的驻军恐怕比陇西地区加起来都多;拿下长安意味着魏蜀两国从小打小闹变成生死之战,因为长安太重要了,拿下长安相当于打了魏国的脸。魏国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打回来,到时国力弱的蜀国无法支撑。

而陇右地区大多是羌族等少数民族,对魏国认可度并不高。这也是诸葛亮带领军队出祁山时,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没怎么打就直接投降诸葛亮了。

魏明帝知道后,亲临长安调度军队,派张郃带领先头部队解陇西之围。

《三国志》上记载张郃: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

蜀汉内部对于对抗张郃呼声最高的是魏延,但是魏延还在围攻陇西地区。另外,在诸葛亮眼里魏延和张郃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说魏延可以守住街亭,但是并不能打败张郃。

若是双方陷入持久战,在客场作战的蜀汉的粮草是有限的,是拖不起的。诸葛亮想的是击败张郃,如果能打败张郃,那么还在坚守的陇西地区就会考虑投降的事情。魏延是不满足这个条件的,需要一位善于出奇计的人才,姜维也好像符合这个条件,但是姜维是刚投降的,直接授予这样的大权,军心会出问题的。除了姜维,能出奇计的就只剩下了马谡。

长平之战,赵国国力已经拖不起了,而主将廉颇还是重在防守。赵王不得不起用敢打敢拼的赵括,让他出奇计打败秦军。街亭之战,诸葛亮也是这样想的,因为再打下去,蜀国就成了两线作战,形势特别危急。

《三国志》上记载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所以街亭之战需要马谡出奇计击败张郃,这从马谡的部署安排上也可以看出来。马谡直接让士兵驻扎在山上,这是一种便于进攻的方式。王平要求的当道下寨,是一种便于防守的方式。

诸葛亮应该对马谡提了两个要求,最低目标:守住街亭。最高目标:击退张郃。

马谡相当于刚进职场几年的新人,突然被领导授予重任,心里十分高兴,想好好表现,圆满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他的所有安排都是为最高目标服务的,想着等魏兵到来,直接从山上冲下,借着加速度,一举冲垮魏军,打败张郃。

但是马谡忘了前提是先保证完成最低目标,在能完成最低目标的基础上,再做些安排完成最高目标。马谡没有抓住主要矛盾,压根没想最低目标的事。

结果魏军到了后,并没有先出击,而是断蜀军水源,让蜀军自乱阵脚,马谡最终失了街亭。

诸葛亮没办法只好撤回汉中。

诸葛痛定思痛,改变工作方式,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诸葛亮为了避免出现马谡这样的情况,每次重要战役都亲临指挥,第二次北伐“陈仓之战”亲自指挥主力进攻;第四次北伐在撤退过程中,伏杀张郃。

懿问曰:“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曰:“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懿顾谓诸将曰:“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除此之外,诸葛亮还成了“细节控”,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送女装给司马懿,司马懿没有生气,而是问使者诸葛亮的饮食及工作情况。当时,诸葛亮惩罚二十杖以上都要亲自看着,看看底下人是在尽心还是敷衍。而这也导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

先前的诸葛亮并不是这个样子,可以从水镜先生司马徽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言语中推断以前的诸葛亮并不是“事必躬亲”的样子。

徽曰:“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此四人务于精纯,惟孔明独观其大略。

司马徽说诸葛亮的几个朋友读书选择精读,精读意味着对一些细节很重视。诸葛亮读书只是明白大致意思就可以了。从读书这件事上看诸葛亮并不是一个“细节控”,一般只看大略的人是讨厌事事都要关注细节的,只关注关键事情的细节即可。

第一次北伐及之前,诸葛亮主要是负责战略,一些具体事务都是由手下大将负责。

而马谡失街亭后,诸葛亮开始亲自处理一些小事,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也搞得自己身心俱疲,早早病逝。其根源在于蜀汉国力弱,经不起折腾了。而诸葛亮又想回报刘备的恩德,不得不事事盯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0 阅读:28

玛玛哈

简介:玛玛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