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恩令真的是千年无解的阳谋?其实只有汉武帝这样的强势皇帝能做

闲说宇俊星 2024-06-24 14:06:40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秦末汉初的100年皇帝们接力赛般的加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

众建诸侯少其力

汉武帝的推恩令被认为千古第一阳谋,是汉代分化地方诸侯势力的无解之策,备受后人的推崇。

至今在互联网上被人们热议说他精准剖析了人性,推恩令借诸侯子嗣的期望获得财产的心理兵不血刃肢解诸侯力量。但实际上这个政策并不是汉武帝独创的,后世的历代帝王都有宗室的问题,但也没有谁去完全照抄汉武帝的答案。

且藩国与制,力非独少也。

制令:其有子,以国其子;未有子者,建分以须之,子生而立。

其身以子,夫将何失?於实无丧,而葆国无患,子孙世世与汉相须

武帝推出推恩令前40年,他爷爷汉文帝的幕僚贾谊就提出过相似的观点。

只活了33岁的贾谊,曾是汉文帝身边最重要的智囊

贾谊提出的藩国分封,翻译成白话诸侯们只要有儿子,咱就给他的儿子封一个国。你还没有儿子也不打紧,我先封好国,等你儿子生了咱就马上立他当王。

汉文帝采用了贾谊的建议了吗,后来看仅仅是部分采用了。

五月,立齐悼惠王子六人、淮南厉王子三人皆为王。

这次分封后齐地被割裂的一塌糊涂

对于造反被废的淮南王,汉文帝还是把他三个儿子都封王了。齐王死后将齐国新封了6个国家。这样一共新立了9个国王,这些新的诸侯国基本上每个都只占有一郡之地。

政治需要等待火候,汉文帝知道可惜贾谊不清楚

但贾谊提的其他意见汉文帝没采纳。比如他让汉文帝不要搭理淮南王的子嗣,不要给封国。汉文帝没听,还是给3个侄子封了王,从政治态度上宣布他们老爹造反的事情翻篇了。

对于楚国、吴国这样的强国。汉文帝并没有什么限制,继续延续老办法。甚至吴王太子因为下棋对峙被太子刘启打死。汉文帝表示非常内疚,让以后吴王就不用来长安朝拜了。多年后东南发叛乱,很多人说是汉文帝姑息养奸。

吴王刘濞最后还是反了

其实贾谊在奏疏中也说过,天下诸侯都看着长安天子的所作所为,一定要小心。汉文帝如果强推推恩令很可能是就是诸侯门串联起来去长安搞“清君侧”了。

动一亲戚,天下环视而起,天下安可得制也?

就在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不久,齐地的诸侯就跳出来要“诛杀吕氏”了,部队差点就打进长安。要不是军功集团先一步铲除了吕氏一党,并把代国的刘恒招到长安做皇帝。诸侯起兵最后称帝的剧本可能都走通了。

汉文帝入继大统,有非常大的运气成分,所以他本人一直很小心谨慎

汉文帝不会忘记这些近在眼前的教训。所以他的所有针对诸侯的动作全是“师出有名”,没有硬来。淮南王是自己作死要谋反,齐国可以被分割成功,是因为当年齐王刘襄要打进长安,他和军功集团有矛盾。汉文帝打击这些人大义上无懈可击,朝堂势力也会支持他。

诸侯在汉初的明面和暗面的势力都极大。汉文帝时宰相审食其,汉景帝时期宰相袁盎都遭到过诸侯王派的刺客刺杀。这样的皇帝近臣都敢暗杀,还有什么诸侯不敢做的?

这些人疯起来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文帝在位23年非常的克制。他儿子汉景帝上位就对诸侯出手了,结果东面7国很快就合兵一气,好在叛乱被平息了。

汉文帝儿子着急削藩,七国之乱爆发好在叛乱在短时间内被平息

汉文帝如果真的执行贾谊的提议,不过是让七国之乱提早爆发罢了。

政治就是把朋友搞的多多的

对于汉文帝来说,地方诸侯王从来不只是敌人。只有造反的诸侯王才是敌人。即便淮南王谋反了,刘恒也宽赦了他,甚至给他们的儿子封王。汉文帝表示刘氏宗亲都是高祖血脉是长安皇帝的一家人。

汉初的政治体系中,军功集团的能量极大

终汉文帝一世,他都在有条不紊地削弱军功元集团的势力,实现真正的皇权独揽。刘氏宗亲就是汉文帝必须倚靠的政治外援。在这种背景下,抓大放小,只打击图谋不轨的藩王,其他的诸侯不过多干涉,避免四处树敌是必然的选择。

所以恢复淮南王儿子们的地位,是一个积极的政治信号表示。它表明皇帝是刘氏大家庭的宽厚家长,而不是来和诸侯们抢家产的。

汉初军工集团实力极强,皇权也要退让三分

把持观望态度的诸侯争取过来,起码明面上争取过来。让长安的军功集团有所忌惮就达到了汉文帝的目的。毕竟这些老人家的势力树大根深,不能贸然再开启和诸侯的纷争。要不吕氏被灭后被废杀的少帝就是汉文帝一家的下场。

汉少帝刘宏在吕氏集团剿灭后被废杀,甚至连血统都被否认

所以汉文帝推不了推恩令,推恩令需要强势权力的中央背书。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贾谊的建议,汉文帝没有完全采纳。并不是文帝看不清这些事实,而是参谋的建议可能是好的,但当前并不符合大领导的政治安排。

汉文帝登基开始就受到了军功集团的掣肘,为了撇清和吕氏的关系,汉文帝的4个吕氏王后在代国生的4个儿子可能被秘密处死了(这点的记录史料有争议)。

汉初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生产,加强皇权。对于匈奴和内部的诸侯汉文帝都是以稳住为主的方针去处理

他知道诸侯的威胁,但处理地方诸侯分裂势力对他这一代人来说这是重要而不紧急的任务。汉文帝要做时间的朋友,要等这些军功老人一个个被时间带走。再安排自己的人去掌控汉帝国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

还好时间对他是有利的,老家伙不久后一个个去见高祖刘邦,而他们的后代出类拔萃的不多。

刘恒是在前180年继位。

周勃,公元前169年过世;

陈平,公元前178年过世;

灌婴,公元前176年过世;

审食其,公元前177年被刺杀。

让时间带走军功集团

汉文帝4年出了一项政策,让功勋宿将从长安迁出,回到自己的封地。政策明面上是慰劳老干部,不用晚年了还在京城劳累奔波。实际上是把这些政治嗅觉极为灵敏的老人家拉出权利核心,不让他们随随便便搞串联。

汉文帝霸陵考古挖掘,汉文帝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政治家

贾谊是一个极为聪明的人,但是他没有看到汉文帝的良苦用心。有些事情只能慢慢准备,悄咪咪的去做,但是不能说出来,说出来事情就不好做了。说到底贾谊还是书生气重了,如果在地方或者重要部门历练一下,他是能理解皇帝的做法的。

中央强势,才能搞阳谋

宗室的问题不仅仅只有西汉才有,为什么其他朝代没有完全采用西汉这种做法。甚至明代和西晋甚至开倒车还赋予宗室一定的领兵权。他们不知道宗室领兵的危害吗。这就要从历史背景和皇权的角度看问题了。

宗室和皇家是一个姓,虽然有威胁皇权的可能。但也是皇权遇到危机时皇权天然的盟友。历史上剪除近亲宗室导致被权臣一朝翻盘的例子太多。

比如秦二世杀光兄弟姐妹,后来宗室无人可领兵;北周宇文赟把5个叔叔全部外放,导致自己病死时老丈人杨坚乘机篡位,宇文家一个能阻止的都没有,最后宇文家的王爷被杨坚按着玉蝶全部杀了。

篡夺女婿皇位的第一人,隋朝开国皇帝杨坚

历代宗室出将入相的不少,明朝是少有的把宗室当猪养的朝代

毕竟宗室和自己一个姓,打断骨头连着筋。要防着用但是不能完全搞废了才是历代王朝主要实行的原则。(也有全部搞废的,比如明朝)

中央强势与否决定了和地方博弈态势,唐代在安史之乱前,西北东北的军镇哪个不是带甲10万,范阳、河东、河西、朔方、陇右每个军镇都有6~9万人野战军。这些任何一个拿出来都是能碾压中唐以后承德、魏博、淄青这些藩镇。

为什么唐玄宗早期可以拿捏藩镇,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皇帝要收买、挑拨、废了老大劲也搞不定万把人军队的小的藩镇。

安史之乱前,藩镇集中了50万野战部队但是李隆基大致都能把控

因为唐朝早期中央实力足够大,皇帝的威信足够高。除了安禄山以外,大多数藩镇的老大政治觉悟也高。像王忠嗣这种领4镇的军头,玄宗一纸调令也就免掉了。等安史之乱打掉了李唐皇室的金身,平叛又把小军头养大,大家不再畏惧中央。中央再想削藩就非常困难了。

王忠嗣领4镇兵马,朝夕间被玄宗李隆基废

在西汉也使如此,西汉初年中央并不强势。可以说是皇帝、军功集团和关东刘姓诸侯共治天下。经过了汉文帝、汉景帝两代帝王的积累。中央掌握了足够过的资源,文帝时期削弱了齐王一系的诸侯。汉景帝更是一战打崩了最有实力的吴王和楚王。汉景帝后期汉初军功集团的二代三代也普遍从重要岗位上被排除。

汉武帝继位,国力鼎盛可以让他大展拳脚

到了汉武帝继位时,皇权独大的地基已经搭好了。加上汉武帝本人的政治能力极高,他这几十年穷尽折腾,汉朝所有阶层都成了他宏伟政治理想的燃料。如果普通官僚路径搞不定他还会任用酷吏“不走寻常路”。

比如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借口列侯所献的助祭酎金分量和成色均不足,一次就夺爵106人

这种状况下长安下达的指令地方诸侯会竭尽所能的去执行,哪里敢耍小心思。

汉武帝任用酷吏治国

所以同样的事情,汉武帝搞就能干成。但是他爹汉景帝去搞的话,就直接搞成诸侯武装叛乱了。而他爷爷根本就不敢动,只能对公开造反的淮南王和已经被军功集团打压了一轮的齐王系诸侯搞渐进式削藩。

推恩令是阳谋不假,那也得汉武帝这种强势的帝王和强势中央去推动才能行得通。要是晋惠帝出这样的政策,那么司马家的王爷早就杀入京城清君侧了。

1 阅读:64

闲说宇俊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