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八年,读了两所大学无文凭,回国后与父为敌,至死未再相见

旧匣子 2020-11-30 10:19:29

大学者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曾经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在文学上的成就非常高,他大力提倡的白话文写作,对文坛的贡献非常大。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事业上非常成功,深受读者喜爱的大作家,却和自己的亲生儿子胡思杜不和,胡思杜还曾在报纸上公开批判自己的父亲。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对父子为敌,以致于直到胡思杜自杀时,九年间都没有再见胡适一面?

胡适有二子一女,胡思杜是他最小的儿子,从小受的宠爱也最多。作为一个开明的思想家和文学家,胡适对子女的教育是开放和先进的,所以他的几个孩子从小就非常懂礼节、有素质。在他家干过活的佣人们都说,胡家的公子们没有架子,很平易近人。

等孩子们长大后,胡适又想办法送他们出国留洋,希望他们学到有用的知识,将来好报效祖国、回馈社会。胡思杜被父亲安排送到美国待了八年,还转了两所学校,但是这个家伙在美国时却不好好读书,读了这么久竟然连张文凭都没有混到,就灰溜溜地跑回国内了,白白浪费了胡适先生许多金钱。

据说胡思杜还是被美国驱逐回来的,当时正值国共内战,国民党败局已定,胡适正准备跟着国民党外逃。他想带上自己的小儿子,可是胡思杜却死活不愿意跟父亲一起走。他说:“我又没有做什么有害共产党的事,他们不会把我怎么样。”胡适夫妇无奈,只能给他留下一箱金银细软,然后跟着国民党走了。只是没想到这一别,就成了永远,两人至死也没能再见上对方一面。

胡思杜选择留下,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因为父亲的关系,他成了“走狗”、“卖国贼”的儿子,受到了批判。为了尽快融入这个新社会,胡思杜主动上交了父亲留给他的那箱钱财,还写了一篇文章,深刻批判了自己的父亲,表示要和他划清界限。文章中写道,父亲胡适是人民的公敌、出卖人民利益、干了很多很多的坏事。文章在报纸上登出后,引起强烈反响,引发了新一轮的批判胡适高潮。在海外的胡适看到儿子的文章后,心如刀割,但他不相信这是儿子的心里话,认为只是他迫于无奈而写下的自保文章。

虽然已经表示和父亲一刀两断、再无瓜葛,但是“胡适儿子”这个身份,远不是这么简单就可以洗去的。从那以后,胡思杜一直顶着“卖国贼儿子”的帽子,尽管他勤勤恳恳工作,也依然改变不了这样的现状,始终过着低人一等的生活。

平时那些亲戚朋友们,也对他避而远之,不敢和他来往。胡思杜怕连累他们,也从不主动与他们联系。孑然一身的胡思杜也讨不上老婆,30多的人了,还是一个光棍,那时的人,25岁没结婚都是老光棍了。

到了1957年,社会上流行起了一个新词,叫“百花齐放,百家争呜”。天真的胡思杜以为,这是一个立功表现的机会,于是他主动提交了一份报告,是关于教学改革的,他希望自己的建议,能对社会和单位发挥作用。但是他失望了,因为他的冒失举动,这一次,他被彻底打成了“右派”,跌落谷底。36岁的胡思杜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他不堪受辱,自缢而亡了!

他留下一封遗书,是写给他的一个堂兄胡思孟的。在这个世上,也只有胡思孟这个大字不识一个、什么都不怕的人,才敢和他交往了。在信中,胡思杜说道:“你是我最亲的人了,现在我死了,你不要难过……希望你们努力工作……为社会主义立点功。”胡思杜还把自己仅有的600多元钱也留给了胡思孟,这个孑然一身的男人,一身干净地走了。

听别人念完信,胡思孟满心悲凉,自己这个堂弟怎么这么傻,走上了这条绝路,人活着总有办法的,不是吗?他把胡思杜的遗体拉到郊外,找个地方埋了,在上面立了一个小木牌作标记,如今时过境迁,胡思杜的坟墓早已不知所踪了。

一海之隔的胡适得知消息后,始终不敢相信,自己最喜欢的小儿子就这样没了?1962年,胡适因病逝世了。在他的葬礼上,胡思杜的母亲江冬秀问大儿子胡思祖:“思杜也知道你父亲的死讯吗?”胡思祖考虑了下,还是如实告知:“思杜已先于父亲去世了。”江冬秀大吃一惊,忙问他从哪得知的。胡思祖告诉母亲,思杜早在1957年就去世了,怕她伤心,所以一直没有告知。江冬秀一听,顿时昏了过去。

胡思杜死后23年,得到了平反。

胡思杜的一生,都与胡适有关,他想撇清与胡适的关系,却撇不清世人看待他的眼光。他努力想做一个“好人”,却始终扮演的是“坏人”的角色,最后只能以死抗争。希望这样的悲剧,今后不会再有了!

0 阅读:32

旧匣子

简介:历史是面大镜子,历史是严肃的,也是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