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赞颂韩之祖先韩厥救赵氏孤儿,成全了程婴和公孙杵臼的义举,因此积下了阴德,所以后代子孙做诸侯十余代。
韩厥之感晋景公,绍赵孤之子武,以成程婴、公孙杵臼之义,此天下之阴德也。韩氏之功,于晋未睹其大者也。然与赵、魏终位诸侯十余世,宜乎哉!——《史记·韩世家》
大致意思为:韩厥感动了晋景公,不仅让赵氏遗孤赵武继承了赵氏的爵位,而且成全了程婴和公孙杵臼的大义。这是天下少有的阴德。韩氏在晋国,并没看到有什么大功。然而,终于能和赵氏、魏氏一样,诸侯传承十几代,这是很应该的呀!
“绍赵孤之子武,以成程婴、公孙杵臼之义”即是元曲《赵氏孤儿》的创作之源。而《赵氏孤儿》广为流传,人尽皆知,程婴、公孙杵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韩厥相对淡薄了。
关于韩厥——春秋战国时韩国的创建者,司马迁记叙并不多,一起跟随@七品草民 从《史记》的线索中逼近事实。
赵盾拥立晋灵公故事从晋灵公在位时说起。晋灵公姬夷皋乃是晋文公的孙子,这个孙子年幼继位,前十四年里赵盾操持国事,所以未有不良行径。
然而,随着晋灵公年龄增长,事情有所变化了。“十四年,灵公壮,侈”,晋灵公长大成人,生活开始奢靡腐化。不仅大肆敛财刻画雕饰,而且动辄杀人取乐。
“赵盾、随会前数谏,不听”,把持国政的赵盾及随会多次直言劝谏,然而晋灵公依然故我。司马迁言外之意是赵盾曾对晋灵公进行了教导规劝,却并未改变多少。
“宰夫胹熊蹯不熟,灵公怒”,有一天负责御膳房的“宰夫”没煮熟熊掌,晋灵公由此发火。“杀宰夫,使妇人持其尸出弃之”,“宰夫”被宰了,晋灵公让王宫的女仆将尸体抬出去扔了。
既然“宰夫”是专业厨师怎么会煮不熟熊掌呢?晋灵公发火真正原因到底为何?
“已又见死人手,二人前谏”,不巧的是,赵盾、随会看到了“宰夫”的断手,于是两人再次劝谏晋灵公。
可以说没有赵盾,就没有晋灵公。晋灵公之父晋襄公死时,太子姬夷皋尚在襁褓之中。“太子母缪嬴日夜抱太子以号泣于朝”,赵盾迫于无奈“立太子夷皋,是为灵公”。
刺杀赵盾两次未遂晋灵公由赵盾扶持上位,所以对赵盾又敬又怕,这次犯错又被发现。年轻的灵公不仅没有歉意,反而心生歹意,派人暗杀赵盾。
可惜,晋灵公的暗杀计划并未成功。究其原因,所托非人。
晋灵公雇佣的刺客名叫锄麂。锄麂带着尖兵利刃准备刺杀赵盾,悄悄地来到了赵盾居住地。“盾闺门开,居处节,锄麂退”,赵盾卧房门已打开,而且行为合乎礼节,于是锄麂退下了。其中意思为,锄麂看到赵盾已早起办公,于是萌生了退意。
“杀忠臣,弃君命,罪一也”,锄麂说完这话,一头撞在树上自杀了。杀害忠臣与违背君命,罪过是一样的。从锄麂的选择来看,晋国人十分厌恶晋灵公。
暗杀不成,晋灵公又生一计。
“九月,晋灵公饮赵盾酒”,九月,晋灵公摆酒席宴请赵盾。晋灵公并非准备捐弃前嫌,而是“伏甲将攻盾”,埋伏士兵将攻击赵盾。
晋灵公多次劝赵盾喝酒,然而一个叫亓眯明的“公宰”提醒赵盾不要贪杯误事。“盾既去,灵公伏士未会(汇合),先纵啮狗名敖”,赵盾罢酒离席了,伏兵还没有汇合,晋灵公只能先放恶狗咬赵盾。
晋灵公谋划不错,可惜准备不足,伏兵竟没有提前埋伏,而恶狗又被“公宰”打跑了。
赵盾为何能躲过刺杀这次计划遭破坏,主要原因是这个“公宰”亓眯明——晋灵公的专用宰夫。他不仅提醒赵盾少喝酒——“君赐臣,觞三行可以罢”;而且主动替赵盾阻挡恶狗——“明为盾搏杀狗”。
亓眯明为何要这么做?
曾受惠于赵盾,“一饭之恩,以命相护”。赵盾在首山打猎时,山下遇到亓眯明。当时,亓眯明饿得快死了,于是赵盾“与之食”。亓眯明吃了一半,准备打包另一半拿回家给老娘,“盾义(认为……合乎正义)之,益与之饭肉。”
“已而为晋宰夫,赵盾弗复知也”,不久亓眯明成为晋灵公的“宰夫”,赵盾并不知此事。
司马迁如此记叙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赵盾认为亓眯明义气,必然印象深刻。况且,赵盾把持晋国朝政,王宫中聘用人员岂能不知?
再大胆怀疑一下,前一任“宰夫”难道真是因为未煮熟熊掌而被杀?而不是因为监视晋灵公?亓眯明进王宫做“宰夫”是否为赵盾推荐?伏击赵盾的甲士又为何迟迟没有出现呢?
赵盾在亓眯明的帮助下逃脱,“赵盾遂奔,未出晋境”。赵盾的弟弟赵穿“袭杀”晋灵公,然后又将没有逃出晋国的赵盾迎接回来。
这里又存在一个疑问:作为执政大臣,赵盾为啥要跑呢?无论是军事,还是政务均有赵盾把持,晋国又有谁能奈赵盾何?
再扶持晋成公继位“赵盾使赵穿迎襄公弟黑臀于周而立之,是为成公。”晋灵公死后,晋成公姬黑臀继位。姬黑臀也是晋文公之子,而晋襄公之弟。晋成公归西,儿子晋景公姬据继位。
此处“使”字当命令、派遣讲,这就很说明问题。言外之意赵穿完全听令于赵盾!而且晋国国君由谁继位决定权完全在赵盾手中。如此,再看赵盾之逃为何慢腾腾不出国?是否意味着指使赵穿袭击晋灵公。
晋成公期间,赵盾没有任何逾越雷池行为。“晋景公时而赵盾卒,谥为宣孟,子朔嗣”,晋景公继位同年赵盾去世,谥号为宣孟。其子赵朔顶替接班。
“晋景公之三年,晋司寇屠岸贾将作乱,诛灵公之贼赵盾”,晋景公三年,司寇屠岸贾造反作乱,以弑君犯上的罪名,将赵氏一家三百多口尽数诛杀。
“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朔的妻子是晋成公姐姐,怀有身孕躲藏在晋国王宫之中。后来,赵朔妻子生下了婴儿就是赵氏孤儿——赵武。
屠岸贾深知留下赵氏遗孤必成后患,于是在全国大搜索赵氏孤儿。此时,“赵朔客”程婴和公孙杵臼舍身取义保护赵氏遗孤。《赵氏孤儿》讲述的故事人尽皆知,不再赘述。
韩厥恢复赵氏地位十五年后,晋景公生病,治疗无效于是算了一卦。“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大业乃是秦赵共同的祖先。这卦意味着赵国不顺意的后代作祟。
晋景公问韩厥怎么回事?韩厥趁机告之赵氏尚有人在,却不能延续赵氏香火。
于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召而匿之宫中。诸将入问疾,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史记·赵世家》
这时候晋景公就与韩厥商量立赵氏遗孤,先把他找来藏在宫中。将军们进宫问候景公的病情,景公依靠韩厥的众多侍卫迫使将军们同赵氏遗孤见面。
由此来看,晋景公和韩厥恢复赵氏克服了阻力重重。或者说恢复赵氏并非单纯禳灾去病,更可能是为了均衡权力。毕竟,“三卻”在晋国权力蛮大,更何况还有屠岸贾。
晋国将军们不得已,只好说:“当初下宫那次事变,是屠岸贾策动的,他假传君命,并且向群臣发令,不然的话,谁敢发动变乱呢!”
于是,将军们与程婴、赵武攻打屠岸贾,屠杀了屠岸氏家族。晋景公重又把原属赵氏的封地赐给了赵武。
这便是韩厥恢复赵氏的贡献。
但是,相对于程婴、公孙杵臼谁功劳更大呢?为何“阴德”没有兑现给程婴、公孙杵臼呢?要说韩国因此能传承十几世,理由稍微有点牵强。
韩厥鞍之战立功韩厥在晋景公十一年,跟随郤克、栾书攻打齐国,鞍之战作战勇猛,从而一战成名。鞍之战前,韩厥是无名小辈。“晋乃使郤克、栾书、韩厥以兵车八百乘与鲁、卫共伐齐”,在《晋世家》中司马迁虽将韩厥与郤克、栾书并称,但并无军职。
“晋使郤克以车八百乘为中军将,士燮将上军,栾书将下军,以救鲁、卫,伐齐。”在《齐世家》中郤克、栾书为将军,韩厥根本不值一提。鞍之战,韩厥作战勇猛,差点俘虏了齐顷公,由此获得封赏。
战,齐急,(逄)丑父恐齐侯得(俘虏),乃易处,倾公为右。车絓于木而止。晋小将韩厥伏齐侯车前,曰:“寡君使臣救鲁、卫”,戏之。——《史记·齐世家》
这一细节描写很幽默,韩厥当时很年轻,看到齐顷公的战车被挂在树上不能动,上去嘲笑了几句话。当然,韩厥并不认识齐顷公,不然被俘的就不是逄丑父了。
因为韩厥立下战功,所以晋景公十二年冬“晋始作六军”,韩厥才开始真正登上晋国政治舞台。当然,在《韩世家》司马迁一句话明确:“景公十一年,厥与郤克将兵八百乘伐齐,败齐顷公于鞍,获逄丑父。于是晋作六卿,而韩厥在一卿之位,号为献子。”
后来与赵魏灭知伯,三家分晋,以及吞并郑国,才得以立足于战国七雄之中。
韩厥先祖到底是谁?韩厥此前游离于晋国政治核心,在《韩世家》司马迁简单一句话带过,其中包括韩国立国的原因。
韩之先与周同姓,姓姬氏。其后苗裔事晋,得封于韩原,曰韩武子。武子后三世有韩厥,从封姓为韩氏。——《史记·韩世家》
韩国祖先与周同姓,均为姬姓后人。其后代子孙侍奉晋国,得以被封在韩原,称韩武子。韩武后三代有韩厥,以封地为姓韩氏。
司马迁在讲韩国源起,与赵魏明显不同。赵有赵夙,魏有毕万,都是于晋献公十六年获军功而受封。秦赵共祖,可以追溯到飞廉。毕万乃是毕公高之后,也是周的后代。
那么,韩武子是谁,他有又有何功绩,为何没有提及?《韩世家》再介绍内容进入韩厥时代,所以需要从《晋世家》寻找端倪。
小子元年,曲沃武公使韩万杀所虏晋哀侯。曲沃益强,晋无如之何。——《史记·晋世家》
此处的人物关系需要梳理:“曲沃武公”即晋武公,也就是晋献公的爹;韩万即韩武子,也就是韩氏先祖。
晋武公篡权夺位,这不光彩的记录自然不会在史书上体现。而司马迁参考史书撰写《史记》,自然也就看不到韩万的功绩。因此,关于韩国源起干脆模糊了事,归总到“阴德”施报后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