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皇孝武(二一)朱祐樘派刘大夏整顿军队,为何朱厚照继位后废止

惊心探索古今 2024-09-29 05:23:45

弘治中兴是明朝士大夫文官们最为津津乐道的政绩,也被认为是明朝中期国力最为强盛的时代。但是这个时代也有很多地方被人诟病,其中军事上方面的弱势成为弘治年最大的缺憾。其实在明孝宗朱祐樘晚期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知道其根本原因在军队的腐败和文官集团对军权的把持,所以启用刘大夏为兵部尚书,主持军队的整顿工作。然而刘大夏的工作刚刚开始,还没有取得有效成果,朱祐樘就英年早逝了。明武宗朱厚照继承皇位后,却没有按照朱祐樘的安排继续整顿军队,这让明朝白白错过了扭转战略局势的机会。

从史书上看,朱厚照登基后与兵部尚书刘大夏发生激烈冲突,并让其致仕退休,是整顿军队的政策被废止的主要原因。对于这一方面的问题,很多史书上归咎于朱厚照昏庸无能,被刘瑾为首的太监八虎所蒙蔽,这才作出了荒唐不经的事情,逼走了兵部尚书刘大夏。然而从历史上看,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刘大夏被迫致仕退休,也不只是因为朱厚照的原因,更多的是当时朝廷政治斗争的需要。刘大夏的离开,既有朱厚照的原因,也有刘大夏自己的选择。下面本文就刘大夏和朱厚照的冲突进行解读,看看事情的真相是什么?

刘大夏是明孝宗朱祐樘晚年最为看重的大臣之一,而且经常在朱祐樘的病床前进行奏对,这样的情况在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都是不多见的。前文讲过,朱祐樘如此看重刘大夏,其目的就是希望他能整顿军队,解决军队腐败和与文官集团勾结的问题,提振明军的战斗力,抵抗屡屡南下寇边的蒙古军队。从历史来看,明军的腐败问题由来已久,尤其是在北京保卫战后,名臣于谦重振军队,形成了以文官治军的权力架构后,文武勾结的现象就屡见不鲜。军中的武将勋贵家族与派驻军队的文官相勾结,成为了明朝军队腐败的重要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明朝几个皇帝绞尽脑汁。不论是明英宗朱祁镇派出的锦衣卫,还是明宪宗朱见深用传奉官和太监监军,都没有取得有效的治理效果。明孝宗朱祐樘继位后,他选择了用清流文官治国,所以监督军队的也是以文官监军为主。这样的情况不但加深了文官对武将的压制,也让武将勋贵家族和文官集团的利益勾结更深。于是边境军队出现了文武勾结,文官监而不督,武将吃空饷倒卖军队物资的现象比比皆是,里面的利益链盘根错节,让明军的战斗力极具下降。尤其是马文升出任兵部尚书后,这种现象更加的严重。

从明宪宗成华末年,到明孝宗中期,马文升执掌兵部近三十年,将这个部门打造成铁板一块,也使得军队腐败的利益链从边境和基层蔓延到了朝廷之中。明孝宗朱祐樘为了解决军队腐败问题,重建民军的战斗力,以明升暗降的方式让马文升出任吏部尚书,以刘大夏出任兵部尚书,开始了整顿军队的事务。刘大夏的政治经历非常丰富,他是科道官员出身,在兵部、地方官府、都察院都有当政的经验,官声非常的好。在弘治十年的时候他就受命整顿宣府军务,处理军饷问题,就曾与边境军队将领家族发生冲突,事后被迫上书辞呈。

因为刘大夏有这方面的经验,又对军队腐败问题知之甚详,所以朱祐樘将其作为整顿军队的主要官员。这个是朱祐樘晚年的既定国策,在朱厚照继位的时候也写入了登基诏书的。但是在朱厚照登基后,两人很快因为执行这一路线发生了冲突。当时刘大夏上书要求撤回朝廷规定定额外的镇守太监,并且削减京城和皇城中负责宿卫防守任务的太监。朱厚照对此并不答应,只答应撤除均州一地的太监。然后刘大夏又要求裁撤宫中的传奉武官,包括负责宿卫的大汉将军薛福敬等四十八人,这就彻底激怒了朱厚照。

朱厚照直接下旨恢复了薛福敬等武官的职位,并且要求兵部对此事作出解释。后来考虑到这个政策是朱祐樘留下的,又在登基诏书之中,所以朱厚照没有多加追究。面对皇帝的抵制,刘大夏并不罢休,和言官门纷纷上书弹劾各地的镇守太监,要求朱厚照对这些太监治罪。朱厚照对此很不高兴,将所有的弹劾奏章都压下了。刘大夏见自己的正确意见得不到采纳,于是提出了辞官退休。朱厚照果断批准,派许进出任兵部尚书,刘大夏以太子太保的身份回老家养老。刘大夏离开后,整顿军队的政策废止,明军腐败继续加重。

对于这段历史,史书上都将罪责扣在朱厚照的头上。认为他宠信以刘瑾为首的太监,而刘大夏裁撤镇守太监得罪了刘瑾,所以才被逼辞官。但是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下,笔者认为刘大夏政治智商偏低,不能审时度势,才是整顿军队政策无法继续的根本原因。对于他的辞呈,朱厚照虽然不满,但是也给予了极高的待遇。刘大夏以太子太保退休,享受着极高的政治待遇和利益,可以说朱厚照是仁至义尽了。而刘大夏一意孤行的离开兵部,不但是明朝朝廷的巨大损失,也是明朝历史的遗憾。

说刘大夏不能审时度势,主要原因就是他没有认清朱厚照继位后的首要目标是什么?他以为他在执行明孝宗朱祐樘的遗诏,实际上却背离了朱厚照继位后的第一个任务。前文讲过,朱厚照继位后出现了刘健内阁把持朝政的局面,所以朱厚照必须要从刘健等内阁大臣手中夺回朝廷的控制权。刘健等文官集团权势极大,朱厚照要当名副其实的皇帝,推翻刘健内阁,掌控朝廷大权。这其中有两个主要政治盟友需要拉拢的,一方面是以刘瑾为代表的宫中太监,另一方面则是散落于明朝各地的,掌握军队权力的勋贵和武官家族。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纲举目张,对于朱厚照而言坐稳皇位才是纲,其它的都是目。如果不能坐稳皇位,当了个傀儡皇帝,军队整顿得再好,也是为他人做嫁衣,甚至有亡国的忧患。所以朱厚照最关心的是如何推翻刘健内阁,夺回国家主导权,而不是次一级的其他事。刘健提出的裁撤镇守太监和传奉武官,不但对朱厚照夺取国家大权不利,而且会助长刘健内阁对朝廷权力的垄断。朱厚照没有因此把刘大夏干掉,而是放他以太子太保回家,已经是很尊重了。换个脾气爆裂,性格残酷的皇帝,肯定把刘大夏当成刘健的帮凶砍了。

刘健内阁之所以能把持朝政,最大的政治盟友便是以陈宽、李荣、王岳等司礼监太监。前文讲过,朱棣成立司礼监的目的,除了给皇帝当秘书外,也为了掣肘制衡监督内阁。可当司礼监太监和内阁大臣沆瀣一气的时候,就是皇帝最容易被架空的时候。朱祐樘在世时他们尚且有所顾虑,可面对十四岁的小皇帝朱厚照,这些人就肆无忌惮了。要对付太监,只能用太监来替代,所以刘瑾等八虎就成了朱厚照的第一选择,各地的镇守太监也是需要拉拢的。只有拉拢了这些太监,朱厚照才能剥夺司礼监的权力,切断他们和内阁的利益链。

刘大夏一开始就上书裁撤各地的镇守太监,岂不是直接切断朱厚照的臂膀?没有了镇守太监,朱厚照在地方上就是瞎子聋子,随便被刘健等人拿捏了。后来刘大夏又提出猜测京城和皇宫的太监,这直接就让刘健有了架空孤立朱厚照的机会,朱厚照岂能答应?

除了太监问题外,刘大夏提出裁撤薛福敬等大汉将军也是昏招。大汉将军其实就是明朝宫廷的宿卫军将,一般由勋贵武将家族的子弟担任。裁撤大汉将军和传奉武官,就是切断了朱厚照和勋贵武将家族的联系。明朝军队当时虽然是文官说了算,但直接带兵打仗的都是这些勋贵武将家族出来的人。

如果裁撤了军队里的监军太监和传奉武官,就切断了朱厚照与军队的联系,军队方面的信息就成了文官集团单方面的说法。如果这么干了,正好方便刘健内阁架空皇帝,成为独霸朝政的官僚利益集团。朱厚照是很有志气的皇帝,岂能允许这种情况出现?以他的脾气,岂能甘心当个傀儡皇帝。所以刘大夏的这种做法他是万万不能同意的,必须坚决的制止。至少在朱厚照彻底掌控朝廷大权之前,刘大夏整顿军队的措施对朱厚照有百害而无一利。朱厚照看在朱祐樘的面子上才没拿刘大夏开刀,这已经是很仁慈了。

可以说在朱厚照继位之初,刘大夏的这些操作明显是不合时宜的,也是非常莽撞的。他虽然坚持的是朱祐樘的遗诏,但却与现实的政治态势相违背,是典型的政治盲动。他无意识的成为了刘健内阁把持朝政的帮手,站在了朱厚照的对立面。因此不论从国家利益出发,还是从个人皇位出发,朱厚照都不允许刘大夏继续妄为。好在刘大夏反应还是很快,主动交出了兵部大权,退出了朝廷的纷争,选择了明哲保身的操作。否则他很可能卷入皇帝和内阁的权力斗争中,当然结果也许是非常悲惨而且无奈的。

0 阅读:7

惊心探索古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