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解码|海博思创的精致履历和“大客户”不够让它成为好公司

蓝若云评 2024-06-06 08:30:46

撰文|睿研IPO 编辑|MR LEE

来源|蓝筹企业评论

海博思创在等待IPO审核的企业中,有着亮丽的“履历”——大牌海归,储能热门赛道,清华系的风投背景,再加上收入来自清一色的国央企。

值得期待吗?我们的看法是,不看好。

海博思创基本情况

储能赛道近年超热,涌入大量投资,不乏政府和知名上市公司背景。据相关资料,仅2023年储能领域融投资事件多达近400起,总融资金额可能接近千亿元。

来自北京的海博思创成立于2011年。公司创立时,把主业设定在动力电池系统产品的开发和运营,但成长并不顺利,在它第8轮(2021年)融资时估值比第7次(2017年)有所减少。为此,公司创始人向前期投资者进行了相应股权赔偿。整个过程看起来非常平顺,原因就在于,海博找到了自己后来的主业,也让投资者放心继续跟随。

海博就此转身为储能设备生产集成商,位于产业链的中游,从上游电池制造商中采购电池,为下游客户提供储能系统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这些大客户主要来自电力系统的大型国企和央企。

实控人张剑辉、徐锐夫妇持有公司32.33%的股份。

在刚提交的二次问询函答复中,海博思创IPO拟公开发行股票数量不超过4443.2537万股,拟募资7.83亿元,主要募投项目包括年产2GWh储能系统生产建设项目、储能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数字智能化实验室建设项目、营销及售后服务网络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

招股书显示,海博思创2019年以后进行了3次增资以及2次股权转让,目前39名股东中含35名机构股东及4名自然人股东。

创始人及特殊股东背景

1978年5月出生的张剑辉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专业,2005年5月后的5年半时间里,张剑辉历任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资深电路设计工程师、资深电路设计经理;2010年11月至2012年2月,任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智能电网集团首席技术官;2011年11月以创始人的身份创办海博公司,任董事长、总经理。

张的妻子徐锐1978年10月出生,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工商管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丈夫创办公司后一直担任副总经理。

海博思创的第二大股东银杏天使、清控银杏、银杏自清和西藏龙芯均为吕大龙实际控制的企业。吕大龙,清控银杏创业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兼任华清基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北京银杏天使投资中心创始合伙人。先后创立了华清基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银杏博融(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银杏天使投资中心(有限合伙)等,专注于高技术领域的天使投资、PE投资、并购,先后投资多家高科技创业企业。

吕大龙198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2015年起担任清华企业家协会(TEEC)副主席,2014年起担任中关村天使协会副会长。

主营业务情况

海博思创报告期内最大营收占比来自储能系统建设,2020-2022年分别占比65.88%、78.52%、94.61%逐年上升。曾经占比第二的动力电池系统、也是创始人团队创业初期的主要业务已于两年前卖掉。

业绩方面,报告期内2020年至2022年,海博思创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70亿元、8.38亿元、26.26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04亿元、0.11亿元、1.77亿元,销售毛利率分别为21.71%、20.53%、20.35%。

从上市审核当局的关注来理解海博的风险

首先,海博思创过去几年的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21.41%、20.49%和20.79%,与同业公司相比不高、或者相对较低,而且出现下滑趋势。

2023年受主要原材料高位采购成本的影响,海博思创储能系统毛利率进一步下降至20.02%。

其次,海博思创业务中与关联方保持着比较高比重的关联交易。报告期内,海博思创向关联方销售的金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52%、24.22%及30.61%。

海博思创的关联方客户主要是与大型电力集团等成立的合资公司。这些合资公司同时承担着储能项目的建设。如果公司与关联方持续加大业务合作规模,则公司向关联方采购、关联方销售的交易金额存在进一步增加的可能性。

第三,海博创思的主要产品为电化学储能系统,对外采购的主要原材料为电芯,而电芯的上游原材料碳酸锂的价格波动对公司采购成本影响较大。

海博思创所处行业因大规模投资扩容而机会不少,同时大量对手出现,它的竞争力不突出

据CNESA统计,截至2022年底全球已投运电化学储能的累计装机规模约为45.52GW,较上一年末增长87.10%,其中锂离子电池储能市场份额94.87%,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截至2022年末我国电化学储能市场累计装机规模达到12.87GW,当年同比增长132.27%,其中锂离子电池储能的累计装机规模占比约95.53%。

全球新型储能市场累计装机规模:来源招股说明书

截至2022年底,中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59.8GW,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25%,较上一年末增长38%。新型储能继续高速发展,累计装机规模达到13.1GW/27.1GWh,功率规模年增长率达128%,能量规模年增长率达141%。

工信部官网数据显示,2023年,去年1至12月储能型锂电池产量185GWh。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副秘书长岳芬预计,“2024年国内储能市场规模将保持快速增长,全年新增装机将超过35吉瓦。”

《蓝筹企业评论》认为,储能领域的国家投资热潮已经形成,海博思创作为新创企业,尽管拥有海归技术团队,但从动力电池转型的历史和转型后在收入中所体现的毛利水平不高说明,公司的核心技术实力不足够在与众多对手竞争中胜出。海博强调行业当前集中度高的现状并不是发展后的结果,相反,我们预计这个行业因为技术门槛不高而更可能出现从集中到分散的局面。

我们还注意到有关张剑辉父亲退休前在电力系统任职多年、职级不低的信息,很显然,海博思创的核心竞争力如果因此变成“获取大客户的能力突出”,就完全不是一家值得推崇的公司了。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整理,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参考。

睿蓝财讯出品

文章仅供参考 市场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

来源:蓝筹企业评论

0 阅读:6

蓝若云评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