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十几年战乱的颠沛流离,许多家庭都因此骨肉失散,尤其是我党的干部将领,他们在征战中常常需要四处转移,这种情况更是屡见不鲜。
新中国成立后,大家便开始着手寻找战争中失散的子女。1951年5月,洪学智的妻子张文,来到了山西省的阳曲县,她要找自己失散了12年的女儿。
这12年,她常常因此夜不能寐,也曾四处寻找,没想到这一次,苦寻很久还是没有结果。就在她心灰意冷时,却因为到一位老乡家里歇脚有了意外惊喜,这是怎么回事呢?
洪学智夫妇
长征中闪婚张文要寻找的,是他们夫妻的大女儿,1939年7月,这个女儿出生于延安的蟠龙镇。这是他们结婚3年,才迎来的第一个孩子。
说起这对夫妻的姻缘,倒是很有意思。
1919年,张文出生于四川省通江县虹口镇,父亲有些文化,平日教了几个学生挣些米粮,家里还种了几亩地。因为孩子多,一家人也只是勉强度日。因为当地闹了灾荒,才10岁,张文就到地主家去当佣人了,动不动就挨打挨骂。
1932年底,红4方面军跋山涉水转战川北,他们的到来,让虹口镇大变样,才13岁的张文,也趁机摆脱了佣人身份,加入了儿童团。
儿童团
1933年,红4方面军要转移,张文就和二哥张熙汉一起,跟着红军走了。因为年纪小,身材又矮小单薄,她被安排在服装厂做手工针线活。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这一路有无数艰难险阻,出发时8.6万人,经过湘江一战,便只剩下3万人。这一路上,因为各种原因,人还在不停减少。
背着沉重的行囊,张文不仅活了下来,还在这个艰苦的过程中,遇到了相伴一生的爱人。
那是1936年的5月,在经过四川省时,红4方面军举行了一场运动会,还办了演出节目。张文报名,上台演唱了两首歌,《打骑兵歌》和《活捉牛歌》。
张文唱完,也没放在心上,但台下的观众,却有人从此丢了魂儿,一连几天心不在焉。过了几天,他受不了,就去找了张文的领导,请他牵线做月老。
洪学智
张文的领导谢政委就来找了张文谈心,问她说:“你觉得,咱们的政治部主任洪学智怎么样?”
“还能怎么样,挺好的啊。”
谢政委于是又问:“你想跟他再了解了解吗?”
“大家不是本来就认识吗?还有什么要了解的?”
绕来绕去,眼看这天是没法聊下去了,谢政委只好开门见山,直接说:“洪学智喜欢上你了,想跟你结婚,你怎么考虑?”
这一下,张文一口气卡在嗓子里,回答不出来了。
她17岁,年轻好看,部队里女孩子又少,因此不乏追求者。年轻的小姑娘,正是情窦初开,就想找一个英俊帅气的。洪学智虽然是军官,但比她大几岁不说,小时候还出过天花,脸上落了不少麻子。
心里不愿意,又不好直接拒绝,张文便找了一个借口,说:“婚姻大事,本来都是要和父母商量的,父母不在,让我跟我二哥商量下吧。”
张文如此说了,谢政委也不好再说什么,只能先回去等消息。
于是张文就去找了自己的二哥张熙汉,告诉了他这件事情,还说了自己想要拒绝的原因:不想找个麻子。
张文本以为二哥会支持自己,没想到张熙汉却批评她说:“你找对象是买花吗?还要挑出最好看的?人品好、有文化、思想进步等等,这些你都不考虑的吗?你就只靠一张脸评判吗?”
“结婚是柴米油盐过日子,好看没什么用!”
听了二哥的话,张文一夜无眠,她仔细想了又想,也觉得自己不能武断的拒绝,应该接触了解一下再说。
没想到两人接触后,她却很快对他有了好感,这个人平易近人彬彬有礼,虽然是军官,却对谁都没有盛气凌人的架子,心思还特别细腻,会关心人。
张文
有一天,张文问起他脸上的麻子,洪学智说:“那些年做学徒,得了天花没钱治,我又忍不住痒去抓挠,痘破了就这样。”
他脸上痛苦的表情,一瞬间便也勾起了张文的回忆。那些年,她在地主婆家里,也是每天挨打吃不上饭,生病了硬扛。有一次,地主婆用长烟袋锅,把她打得头破血流,当时也是留了疤---------
同病相怜同忧相救,大家都是乱世苦命人,吹毛求疵的挑剔,不如珍惜这段缘分。
就这样,“了解”了才几天,两人就闪婚了,正是长征途中,只不过是几个战友一起吃了顿饭。
婚后,两人甚是恩爱,但没想到幸福的时光那么短暂,仅仅两个月后,洪学智就奔赴了前线。
母女失散12年当时是战乱年代,洪学智走的第二年,全面抗战爆发,他被指派到抗大,进行军事训练和作战指挥。后来,又被调到太行军区,一边进行训练教学,一边进行抗日斗争。
这一走,便是两年多,当时不比现在有各种通讯工具,中间两人毫无任何联系。而且抗日前线,时常会有各种坏消息传出来。
时间久了,便有人劝张文,说:“你们也不过刚结婚,你也不要放不下。前线每日都有不少伤亡,你总不能一直等下去,还是趁年轻赶紧改嫁吧--------”
有人说他阵亡了,有人说他变心了,都劝张文趁年轻再嫁。但张文坚信,他绝不会变心,阵亡的话,没有等到确定消息,她绝不会相信。反倒两人的分别,让她有一个遗憾。
因为长征途中太过艰苦,张文才十七八岁的姑娘,葵水便不来了。如果身体够好,说不定她会有一个孩子,那么即便他阵亡在前线,他也是有后人的。抱着这个想法,部队到达延安后,张文便开始积极调养身体了。
1938年5月,洪学智终于从太行山抗日前线回到了延安。很快,张文便顺利怀孕,第二年7月,孩子顺利降生,是个女儿。洪学智为她取名醒华,乃中华觉醒的寓意。
延安
然而,当时抗日形势十分紧张,日军不停对我军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孩子才刚出生,张文和洪学智就要随部队转移到太行山,路途中,还要穿越日军的层层封锁线,孩子总是哭闹,随时会暴露目标,让部队出现危险。
思量再三,张文只能同意将孩子送出去。当时情况紧急,是洪学智抱着孩子快速冲下了山坡,后来他回来,张文问起孩子送哪里了,回答是“东西方山”。
送走孩子时,她放了自己亲手缝制的绿衣服和绣花鞋,她清楚地记得,醒华的左臂上,还有一块特殊的胎记。
母女这一分别,就是12年。
洪学智夫妇
眼看新中国已经安稳,张文也有了时间,1951年5月,她来到了当年与女儿分别的山西省阳曲县,找到了县政府,希望他们能配合自己寻找孩子。
“这恐怕难办了,东西方山,这虽然也是一个地方。但这一片大山,就有好几百里,而且山路难走居民分散---------”
当时,因为情况紧急,他们得知“东西方山”这个地名后便走了。本以为只是一个小地方,没想到,县长一听便一脸为难,告诉张文这是一片方圆几百里的大山。
张文知道这很困难,但她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孩子,为此,县长特地给她派了一个侦察员做向导。
已经过去12年,孩子的样貌早已天差地别,她留下的衣服鞋子,也早已不能穿,寻找孩子最快的方法,就是找到孩子手臂上那块特殊的胎记。
因为山区的住户比较分散,孩子又是上小学的年龄。为此,她特地装扮成医生,找到附近的学校,说要检查孩子们防疫针的接种情况。挨个孩子检查手臂,但走遍了学校,也没有什么发现。
张文
即便如此,张文还是不放弃,每日在大山中挨个村子的寻找。过去快半个月了,还没有什么线索。
“前面就是我家了,咱们去歇个脚吃顿饭吧。”
这天,张文又和侦察员小伙子一起在山里寻找,恰好到了小伙子村上,他便邀请张文去他家里歇歇脚。
确实是又累又饿,张文便同意了。到了家里,小伙子的母亲忙着去做饭,张文也追过去,在厨房里择菜洗菜跟着帮忙,两人一边干活,一边聊天。
“你要找的人就是我啊,你们把孩子给我啦!”
张文说起自己当年如何弄丢了孩子,大娘却突然一拍大腿,想起来一件往事儿,跑回屋里拿出了几样东西。
张文一看,瞬间便泪湿眼眶,那正是她亲手做的小衣服和小鞋子。
但大娘说,孩子已经不在她家里了。
洪学智夫妇
团聚原来,当年大娘接手了孩子后,原本一直在认真的抚养,但不久后,家里出了变故,没有粮食吃。吃不上饭,她也没有奶水,只能让孩子在村子里,东家吃一顿西家吃一顿。
但孩子的成长,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村里有个叫白银翠的,刚生过孩子,她老公是八路军交通员。听说是八路军的孩子,就赶紧过来把孩子要回了自己的家里,她成了孩子的养母。
为了表示这个孩子是老红军的后代,她给孩子改名叫“红红”。
既然是革命军人的后代,他们就不能亏待,但家里又实在穷困。为了能供醒华读书,她让年仅13岁的大儿子出去做工,后来又生了一个小儿子,则忍痛送人了,因为实在负担不起。
红红与养父母一家
白银翠很早就告诉过孩子,自己不是她的亲生母亲,等哪一天妈妈找来,让她一定跟着自己的亲妈走。但现在,她看着孩子,眼泪却哗啦啦的忍不住流。
张文见状,忙拉着白银翠的手说:“你放心,她永远都是你的女儿---------”
之后,洪醒华就跟着张文到北京读书了,每到放假,都会回到方山去看养父母。后来,她考上了吉林医科大学,成为了一名医生,还做了402医院的院长--------
1979年洪学智张文夫妇全家福
但不管身在何处,洪醒华都没有忘记养父母,有了时间就回去看望他们。她还告诉自己的孩子,“你们的姥姥姥爷,都有两个,你们不能忘记了。”
像这样的故事,在当年有很多很多,正是这样的军民鱼水情,支持着革命走向成功!
作者微信公众号:稗官论史,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