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救老母亲!宫寒、脾胃不适、关节痛?来神农中医馆贴三伏贴!

汉方神农 2024-07-08 10:06:42

孩子放暑假了你以为生活是这样的

其实是这样的

指望队友帮帮忙?

结果他是这样的

娃儿大把时间在家

相看两厌

老母亲感觉身体更虚了

大姨妈一来 疼得死去活来

大姨妈走了 浑身不舒服

尤其是颈椎

腰椎

肩周

关节……

亲,三伏贴是你最贴心的盆友!是时候贴一贴了!

中医理论认为,天气最热的夏季也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顺应时节,运用中医方法如三伏贴,借助天地生发之阳气,可以鼓舞扶助正气,祛除寒疾,提升人体阳气,提高抗寒能力,对寒、湿、瘀、虚性疾病有很好的调理及预防作用。

寒、湿、瘀、虚,是导致妇科疾病的常见致病因素。中医妇科专门针对女性采用散寒祛湿、温肾补虚、化瘀通络之品调制成膏进行贴敷,起到调理体质、祛寒治病、防病保健的作用。

补肾暖宫三伏贴

《傅青主女科·种子门》载: “妇人有下身冰冷,非火不暖,交感之际,阴中绝无温热之气,人以为天分之薄也,谁知是胞胎寒之极乎!

宫寒

“宫寒”这一词,是一种民间叫法。这里的“宫”并不是西医学中的“子宫”这一单纯的器官,而是中医学中的“胞宫”,泛指女性内生殖器官(子宫、输卵管、卵巢)其部位及功能。“寒”又有虚寒和实寒之分,虚寒是指体内阳气不足,胞宫因失去阳气的温煦而变得寒凉;实寒是指胞宫受到外来寒邪侵袭而出现的病证。

宫寒患者常出现手脚冰凉、夜尿频多、腰冷腰痛、性欲冷淡、痛经、月经紊乱等一系列病症,也就是导致女性不孕不育的常见原因。

“寒则热之”,“虚则补之”。通过天灸对经络穴位产生温热性刺激,温热胞宫,可以起到温经散寒、行气通络、加强机体气血运行的作用。

脾胃不适

中医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脾胃受伤,百病从生”。脾胃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消化系疾病。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胃肠病等慢性消化系疾病缠绵难愈,严重影响人体健康。“三伏贴”治疗对于脾胃疾病就有很好的疗效。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的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第一天。三伏通常也指从初伏第一天到末伏第十天的这一段时间。三伏天一般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中医理论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一体之羸弱,消息皆通于大地”,“天人合一”,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的阳气相接,季节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人体之阳气“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在三伏天,由于气温升高,人体内阳气上升,经络通达,气血充沛。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治疗慢性脾胃疾病,能最大限度的温脏去寒,祛除体内沉寒痼冷,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预防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并为秋冬储备阳气,令人体阳气充足,使脾胃病不易复发。

关节痛

风湿科疾病中,以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性关节炎等为多见,其主要表现,均有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于中医讲:肢节肿痛,屈伸不利,是因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脏腑经络气血为之痹阻,统称“痹病”。

《济生方·痹》云 :“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 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发病,多为肝肾不足、经脉失养,不荣则痛,又合风寒湿邪,外侵肌表,痹阻气血,不通则痛。外治贴敷法治疗痹病由来已久,《理瀹骈文》中讲“外治者气血流通即是补”,可见气血流通,经气流通于筋脉肢节,即开通了“痹阻”,又能濡养肌肉关节,是治疗关节疼痛的有效方法。更有文献研究表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经穴位贴敷后能明显减轻临床症状。如有遇寒加重,得温则减,怕冷恶风,重着麻木者,多为风寒湿邪,阻碍气血所致。这类患者多于秋冬天气转凉时病情发作反复,而入夏后稍有缓解。此类病症,运用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念,坚持三伏贴治疗,多有奇效。

三伏贴注意事项

1.禁食生冷食物。冷饮可伤及脾胃的阳气,使本已阳虚的体质更加虚弱;还可使沉积在体内的寒气凝滞,不易向外发散,影响治疗效果。

2.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禁食鱼、虾等海鲜(发物)和油腻的食品。

3.敷贴膏药以后最好不去空调房。因为身体遇冷会使毛孔收缩,影响药物吸收,同时也会降低经络传导的速率和活跃性。

4.保持情绪乐观。情志因素与妇科疾病关系密切,夏季炎热,更易烦躁,因此,一定要有意识地克制不良情绪。

5.保证睡眠的充足。充足的睡眠可使全身肌肉放松,提高经络穴位对药物刺激的识别,引导药效直达病灶。

6.坚持适度的锻炼。适度的锻炼不仅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御能力,还可鼓舞阳气的生发、增加汗液的排泄,利于祛除体内滞留的寒气

三伏贴时间

初伏:2024年7月15日—7月24日,第一次敷贴

中伏:2024年7月25日—8月13日,第二次敷贴

末伏:2024年8月14日—8月23日,第三次敷贴

0 阅读:11

汉方神农

简介:助力中医药发展 服务百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