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和父亲必须死一个,咋选?女子巧妙解决,从此诞生一成语

史理爱学思 2024-10-31 02:54:39

在当代情侣的“求生欲挑战”中,总有人会面临“一起掉水里先救谁”的疑难问题。

这个进退两难的场景总是让人难以抉择,对于当下而言,这个类似玩闹的提问,总不能上纲上线搬出法律理论,所以回答总是偏向提问的一方。

殊不知这样的场景,在古代也曾出现,并且情况也比如今更加严峻。

有位女子需要在丈夫和父亲之间进行抉择,被放弃的一方将有性命之危险。

面对两位至亲,这位聪明的女子不仅巧妙解决,还因此诞生了一个成语。

郑厉公的担忧

这种父亲与丈夫之间的选择来自于春秋时期的一场“伦理困境”,出自《左传,桓公十五年》。

当时周王室衰落,各大诸侯各自为政,除了称霸中原的春秋五霸之外,也会有一些周边国家存在,郑国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国家虽然最初规模较小,但经历三代传承之后,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走向强大的国家,要研究东周社会历史,郑国是必须要研究的对象。

在郑庄公去世之后,朝廷乱象开始出现,诸子争夺皇位,场面不可开交,一直持续了二十年时间。

而在此期间,郑国的实际掌权人乃是大夫祭仲,此人虽然不具备王权,但却对“谁能登上王位”起到了决定作用。

《公羊传》中记载,“祭仲何人?郑相也,何贤乎祭仲?以为知权也”,主要通过其危急时刻对国家政权的保护作用来体现。

相对应地,祭仲自身的权力越大,对当时郑国君王的威胁也就越大。但祭仲最开始并未察觉到自己行为的不妥。

郑庄公死后,祭仲立公子忽为新国君郑昭公。此人原本也算有所作为,曾经因为带兵救援齐国而获得了好感。

但对于后来齐国出于报恩的联姻请求,郑昭公选择了拒绝,这一事件引起了多方不满,也导致自己在朝廷上被孤立。

在这样的大前提下,郑厉公才有了上位的机会。他乃是宋国之女雍氏所生,她是宋国君王最宠爱的女子,身后有国家作为背景。

宋国经常以此为理由要求立公子突为国君,碍于两国之间的关系,祭仲在当年九月立其为国君,是为郑厉公。

他的王位坐得并不安稳,期间还曾发生过昭公复辟,是在祭仲的帮助下才重回王位。

从表面来说,独揽大权的祭仲对郑厉公的帮助很大,但对于后者而言,祭仲的存在就是巨大的威胁。

尤其是见到祭仲对郑昭公的废立之后,就更加忌惮这样的存在,并决定想方设法消除威胁。

歹毒的计策与化解

对于祭仲这样顽固而又庞大的势力,郑厉公意识到正面对抗不可取,只能从暗中下手。

而对于此等精明的人而言,只有其身边最亲近的人,才能成功下手。郑厉公在斟酌后找到了祭仲的女婿雍纠,并指使他以宴请的名义暗中杀死祭仲。

不曾想这件事情却被雍纠的妻子雍姬知晓,丈夫要杀死自己的父亲,这个进退两难的故事让雍姬寝食难安。

按照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国家为最大,君王的命令就是一切,身为妻子没有任何选择权,为了丈夫的事业应当做好牺牲的准备。

如果雍姬告密,无疑是让丈夫背上“不孝”的罪名。

但作为女儿,父亲对她有养育之恩,雍姬更加无法做到放任父亲被杀,所以曾一度陷入纠结之中。

随着约定宴请的时间越来越近,她内心也更加慌乱,有次回娘家,母亲察觉了她的不同寻常。

在母亲的再三追问之下,雍姬将这个典型的“救援抉择问题”告诉了她。

对于女儿的两难处境,母亲并没有在第一时间站出来维护自己的丈夫,而是先询问女儿的看法。

雍姬便抛出了自己的问题,她询问母亲:“父亲和丈夫之间谁更亲近?”

母亲告诉雍姬说“天下之大,男人更是数不胜数,他们都可以当你的丈夫,但生你养你的父亲,全天下就只有一个,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可比性呢”。

雍姬在母亲的劝导下恍然大悟,当即找到自己的父亲,并坦白了雍纠想杀他的一切。

成语与意义变化

面对雍纠的宴请,早已知道真相祭仲的丝毫不慌,抢在他之前动手,雍纠当场身亡。

祭仲知道此事乃郑厉公一手策划,为了震慑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君王,直接将雍纠的尸体扔进池塘之中。

“胸有成竹”的郑厉公见状吓破了胆。

担心祭仲对自己不利直接选择放弃王位出逃,奔波途中还不忘抱怨雍纠,“如此军国大事竟然被要与女流之辈商议,实在太过荒谬”。

雍姬危难时刻保护父亲的故事就这样流传了下来,并逐渐形成一个成语——“人尽可夫”。

这个词对于现在而言为贬义,指作为女性行为放荡,不守妇道,乃是一个水性杨花之人。

但古代则不同,古人云女子在家从父,嫁人从夫,夫死从子。

嫁人之后就会为自己的丈夫而活,连姓氏也会被舍弃,沦为“臣妾”,臣是为国,妾则为夫。

也就是说按照当今世界观的正常逻辑,多数女子在面临这一问题时会毫不犹豫选择选择放弃自己的父亲,以此来同时满足自己身为“臣妾”的责任。

在面对此类选择时,丈夫永远是第一位的,但雍姬不同,她的做法在当时具有开创意义。

所谓“人尽可夫”,是指大千世界男性多矣,丈夫不难找,从某方面来说也是对传统的打破,所以存在一定褒义。

只是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成为贬低女性的存在。

总结

从某方面来说,雍姬的决定也和如今的法律制度相呼应。

在男尊女卑的古代社会之中,有生养之恩的父亲对于女子而言定然比丈夫重要。

尽管“嫁夫从夫”的观念根深蒂固,但雍姬和父亲之间的血脉关系更加无法切断,所以才会在百般无奈中作出决定。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被误解的“人尽可夫”》

1 阅读:1

史理爱学思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