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的红线,大运河的治理为什么关系着唐朝的命运

闲说宇俊星 2024-05-13 22:08:38

大运河的治理是李唐王朝从辉煌跌落到谷底一面镜子

国用不足

国家没钱用是历代封建王朝最头疼的事情,特别是有雄心壮志的帝王看着一片赤字账单也有生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慨。

唐玄宗前期为了开创盛世,任用多位理财能手,扭转了武周后期政治混乱,国家财政经济窘迫局面。多位杰出的宰相从清查户口和改革运河漕运入手,给大唐王朝注入了活力。

嫔妃环绕的李隆基也有一堆烦心事

开元初期边境的叛乱不断,花钱的地方极多

当时帝国的中心关中地区由于水土流失,耕地减少能供养的人口已不如秦汉时期。唐朝又是一个世界性帝国,不单单要养活庞大的皇室,关中还负责向西北方向频繁开边的输血。加上又有吐蕃这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原对手。

这样的重负之下,682年关中就发生了饥荒,连皇宫都有人饿死,高宗武后不得不又到洛阳乞食。而且这样的乞食在650年到710年发生了多次。

辉煌无比的大明宫在682年也出现了饥荒

李隆基登基接手的是一个有严重财政问题的国家。玄宗不论前期励精图治还是后期的昏聩,怎么优化财政都是他皇帝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了平衡财政,历任宰相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不约而同的把解决问题的关键看向了从东部一路向西而来的运河。从河北和江南一路而来的绢帛、织物、钱粮供给了李唐的大脑。

运河治理的前奏,宇文融的检田括户

“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路线定了事情的成败就看人了。

玄宗为了解决财政问题选对了领头人,宇文融。

被人忽视的开元明相,宇文融

宇文融花了4年时间完成了经济普查。开元12年,经过4年的“检田括户”基本结束,中央终于搞清楚了国家的经济状况。与此同时发现了大量被隐匿的田亩和逃户,唐朝立刻重新授予了80多万流民以土地,直接增加10%以上的国家税收。

明代的黄册详细记录耕户的人口,田亩情况

为了给新政策加保险,在税基扩大之后,宇文融又给土地上了“限购”政策。从此,禁止一切土地买卖,无论有无户籍均不得再买卖土地!

有了财政增量的打底,接下来该让运河发挥更大效率。

坚实的财政基础才是开元天宝繁荣的底座

宇文融之后另一位财政口的宰相裴耀卿完成了漕运的优化,将江南河北输送到关中的粮食从80万石,提高到了一年230万石。

裴耀卿的漕运创新

首先简单说一下唐代的漕运,给关中输送的大头在南段,裴耀卿的工作重点也主要在南段的优化。

隋唐运河

从扬州启航,漕船在大运河上运行三百里后到江苏淮安,然后进入淮河,溯淮河西上二百里,经过淮阴到徐州,再经过泗水进入汴河。

到了汴河就靠近河洛盆地了,继续向西到洛阳,不过这个时候开始漕运就开始遇到瓶颈了。

汴河这里一年能通船的就几个月,运粮船只能在10月后枯水期才能运行,夏天涨水期还走不了。粮食到了这里遇到水情不利时得搬到岸上,有时等上几个月,等条件好了再运。

一部分粮食这里就转运完了直接入了官仓,剩下的去关中。接下来就是比较麻烦的黄河中流砥柱地区,这里河水湍急很容易就船只倾覆了。

黄河最难走的险滩,“中流砥柱”

建国后因为修水库这段险滩已经被淹没,但留下了中流砥柱的成语

当时国力强盛,那干脆不走水路,粮食上岸用牛拉粮,避开“中流砥柱”再从陕州搬上船。不过陕州到孟津黄河南岸的山路也不好走,运粮成本极高。

裴耀卿觉得南边的路不好走,那就走北面。他在黄河北岸建了一个转运仓库,从黄河北岸下船,走一小段路绕过中流砥柱再到陕州附近上船转运,尽最大可能节约了成本。

今天孟津附近的山路,虽然因为水库淹没了很多地方,但也看的出路极为难走

“罢陕陆运,而置仓河口,使江南漕舟至河口者,输粟于仓而去,县官雇舟以分入河、洛。置仓三门东西,漕舟输其东仓,而陆运以输西仓,复以舟漕,以避三门之水险。”

针对漕运的关键节点,裴耀卿统筹建立多个中转仓

裴耀卿对前面提到的汴河的转运必须要停两三回、每次要停几个月的问题做了的改进。

改以前的“旷年长运”为分段转运。在他的统筹下建成了以河阴仓、柏崖仓、太原仓、永丰仓为枢纽的新的转运仓布局。船到了米卸在官仓,不再原地停留,回去继续搬运。

需要说明的是,即使有了这样的改进,漕运的浪费依然很严重。当时有人说往首都运一斤粮食就要耗费一斤钱。“开元天宝之际,承平日久,财力阜殷,禄食所颁,给用亦广,所以不计糜耗,有用一斗钱运一斗米之说。”不过这个时候唐帝国的税基和粮食余量还很足,对这些浪费也不心疼。

盛世不在

因为财政口宰相的杰出能力,保证了帝国的运转还让李隆基能做甩手掌柜对国家实垂拱而治。开元后期到天宝年间,李隆基明显的怠惰起来,李隆基的遥控人事终于被反噬,天宝末年范阳的安禄山造反。

安史之乱,战争遍布整个北方

叛军迅速占领洛阳切断了首都的漕运,更让皇帝闹心的是,洛阳附近的官仓全部便宜了叛军。

被叛军堵在潼关的大半年的李隆基严令哥舒翰出兵,结果灵宝一战唐军惨败,河西陇右军尽丧。唐军一举恢复漕运的计划也宣告失败。后面7年的战争,河南河北被打成一片白地。唐朝天俾万国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唐代官仓遗址

唐代宗继位后,为了恢复国力,保证国家能对外应付吐蕃的威胁,对内能压制桀骜不驯的藩镇。必须马上恢复漕运。

其实清查户口,保证税基是一个王朝更应该做的事情,但这是古代搞经济普查的最大难点。

搞清楚田亩和户口从来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

就在唐王朝之前的隋代,杨坚用霹雳手段推行户籍检查,清查了几百年都没搞清楚的国家老底,统计了850万户纳税人口。

安史之乱后,国家的威信和能力大幅度倒退,河北和中原内部的有很多不听调的藩镇。这些利益集团还掌控暴力。所以代宗、德宗两人皇帝没法查户口了,只能在存量中打转转。这个时候运河不单单是经济命脉了更是李家父子的政治生命基础。

刘晏给大唐续命的改革

自开元年间裴耀卿的漕运改革后30余年,打通运河给王朝续命再次走上了历程。这次站在台前的是刘晏。

755年~763年因为安史之乱,双方不断在运河的洛阳到睢阳段拉锯对这里的民生和基础设施破坏极大。运河北段因为藩镇问题也无法被王朝利用。

不过比起30多年前的前任裴耀卿,刘晏太倒霉了。此时国力大衰,洛阳到汴州因为安史之乱被反复蹂躏,早就是“绕城百里庐舍、林木皆尽”,人也逃的差不多了。

更要命的是由于8年战乱,运河转运的关键部分从淮安到郑州一带的千里汴河,因为十年没有人维护,河水降低不少渠道早就淤塞了。清淤工作就要花费大量时间。

但恢复漕运刻不容缓,首先是吐蕃下山直接威胁了关中甚至一度占领长安,关中的国防压力需要大量的江南钱粮支撑。其二恢复河洛地区的人口对于巩固关中基本盘至关重要,只有关中、河洛、淮北、江南这条线巩固了。李唐王朝才能压制河北桀骜不驯的藩镇。

漕运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后来不少转运使是宰相兼任的。

办成没有难度的事情,刘晏也不会名流千古。

作为神童出名的刘晏既有智商也有能力,他考察了运河沿岸的情况后,研读了唐代之前漕运的数据,结合手上的资源马上开始了运河改革的2.0行动。

隋唐时期新塘码头复原(运河博物馆)

我们事后总结就是把漕运这事专业化、标准化。

此前的漕运人员基本就是运河附近的徭役和摊派,徭役不花国家的钱,但是征发徭役的农民不是码头工人和船夫,这种草台基本班子一村一乡为单位。国家反正看着都是免费劳动力,干好干差都没有表示。被派发徭役的人摊上啥活就干啥,完成质量马马虎虎,所以国家看似没花钱,但是浪费的时间和人力成本特别高。

现在洛阳附近,人口大减也征不到徭役人口。索性国家出钱雇佣一批专业的人员。水运人员、搬运人员还有负责运输安全的扑盗人员。从扬州出发,专业的人来掌舵、拉纤、专业的人搬运粮食,专业的人进行河运调度。

还有武装稽查人员来监视沿路的盗匪。虽然花了钱,但是效率要高了不少。从这时看是唐朝专门成立一支漕运队伍——漕卒。漕卒享受部队待遇。如果干得好还能升职加薪,一整套激励政策也建立起来了。

人的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好办了。既然要专业化,那么工具和流程也要标准化起来。

徭役人口

之前那种服徭役的老乡带着自己舢板运输粮食的场景不见了。这种规格不一小船运粮在刘晏看来就是给漕运工作添堵。

他按照运河不同河段对于吃水深度、水流速度不同制定标准。统一由官府按照不同航段进行打造船只,汴河的、黄河的、运河上游的船只按照要求分别进行建造。

“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江南之运积扬州,汴河之运积河阴,河船之运积渭口,渭船之运入太仓”

这条规则延续了很长时间。

不同河段用不同规格的船

之前裴耀卿修筑那么多粮仓主要是因为汴河要等到每年10月以后才能发船,不少粮食要卸下来。现在这段运河淤堵了,时间更不稳定。等的这段时间漕船的的米要卸下来,后面又要装回去,一来一去很多粮食浪费了。

更严重的问题是为了多运粮,汴河的漕船水线压的很低,有的时候水浸进来把好米都变成烂米了。辛辛苦苦运的米,到了关中没法吃,运粮人的心酸谁人知。

刘晏想了个办法,用标准米袋装粮,这样搬来搬去的损耗和船只进水的损耗都降低了。

最后就是裴耀卿当年遇到的中流砥柱问题了,这段线路是绕不过去的。当年国家有钱可以雇人把粮食运到路上走一段。现在也不要想了,目前的条件既没有钱也没有人。只能在漕卒队伍中遴选精干。最大限度的提升运输效率。

刘晏又遇到了黄河险滩的转运问题

今天三门峡到孟津因为修了小浪底水库,水流已经平缓了很多

有了精干的队伍,很多难题就不是问题了。以前各色小船乱做一堆,一个大浪就拍翻了。现在过陕州的粮船都要求用大船,而且是以十艘船为一组,搞成铁索横江的联排船组,这样大大加固了粮船的坚固性。

黄河纤夫

逆流而上时,岸上和漕船的人分别有人指挥,纤夫根据水流调整纤绳的力度和方向,同时船上篙工也不闲着他们也会关注着船的走势和黄河中的涡流。

就这样大家喊着整齐的号子,同时发力、调节,一鼓作气,终于顺利的通过了这段天堑。

安史之乱后,经过漕运改革的运河两岸再次繁荣了起来

代宗继位两年时运河已经恢复“岁转粟百一十万石,无升斗溺者”。

这虽然只有巅峰时期漕运的一半,但是由于安史之乱关中人数暴降,也是够宫中和边防用度了。而且这么艰巨的工作无人伤亡,可以看出刘晏真的是一个项目管理大师。

765年,时隔十年搭载这江南来的新米来到首都长安,唐代宗兴致雀跃的迎接船队。还直呼刘晏是自己的萧何。

粮船来了,李家的天下稳了

刘晏的改革让代宗德宗一朝用度问题大大缓解。虽然两皇帝削藩失败了,但是大唐这艘破船也终于驶出了险滩。不过这也是唐代漕运最后的辉煌了。

唐宪宗元和(805年)以后,漕运日益衰落,岁漕粮多则40万石,少者10万石,此时漕运的顶峰也只有玄宗时期的1/5。而此刻的唐朝既没有裴耀卿也没有刘晏了。大唐的国力也随着时间的流失走到了历史的终点。这条运河将在下一个以文制武的王朝里焕发生机。

今天的千年古城西安,唐代后这里再也没有成为大一统王朝的都城

0 阅读:14

闲说宇俊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