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义疏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4

活力满满聊养护 2024-06-30 21:19:03
脉数者,久数不止,止则邪结,正气不能复,正气却结于藏,故邪气浮 之与皮毛相得。脉数者不可下,下之必烦利不止(本条今见平脉法)。 此示数象之变,义分三释。一数而有止者为邪结,二数而毛浮者为正虚,三数而如 常者(即不止不毛而有力)亦热为在表,皆不可下。数实者,下之令心气郁而内烦;数虚者, 下之则阳气陷而利遂不止。此临病者所当细审且明辨也。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中弱涩者,复不可下 之。 尺为脉根,弱而且涩,则气血两虚。凡尺弱者皆禁汗下,惟小肠宿食而尺沉绝,寸 关滑大者,此下焦气结,法当通府,乃其变也。 脉浮大,应发汗,医反下之,此为大逆也。 浮大为邪实在表,故宜汗,不宜下。 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府者,不令溲数。 溲数则大便硬,汗多则热甚(通行本误作愈)。溲数(通行本作汗少)则便难,脉迟 尚未可攻。 此示浮大之诊,有属府、属藏之异,法随证断,攻之,指攻其热,非承气之峻下也。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而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 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 此示汗出不恶寒,若头项强痛,身体疼痛不罢,仍为太阳证在,法当禁下。 结胸证,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即死。 结胸证虽里急,脉浮大仍当先和其外,早攻则死。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 喘而短气,本有里实之证,加胸满则证为在表,不可下也。以胸属上焦,胸满为肺 气之闭,法宜先和其外。 太阳与少阳合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不可下。 心下硬为邪结在上,汗之则愈结,下之则不达病所,硬仍不解,加颈项强而眩,则 太阳少阳证在,故不可下。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热厥有宜下者,亦指攻热而非下实,兼四逆则属少阴寒厥,决无热伏之证,故不可 下。虚家,概诸虚言之,虚自不可攻也。 病欲吐者,不可下。 欲吐则胃气上逆,下之则真气陷而客气愈逆,必转利而吐仍不止,以伤胃故也。 太阳病,有外证未解,不可下,下之为逆。 诸外实者不可下,偏指表实而言。此曰外证未解,则无论表虚表实,皆当禁下明矣。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 发阳即病在脉外,误下则邪结膈膜之间;发阴即病在脉内,误下则邪郁经络之分。 结胸者,水热相搏;痞满者,络郁气阻。一为有形之结,一为无形之结,二者皆由下早, 亦病由体秉而异。大抵阳强者则成结胸,阴胜者则为痞也。 病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 浮而按紧,荣气内寒,下之则紧反入里,气寒相搏,因而作痞。此气痞之证,治宜 小青龙法。有素秉多痰者,亦可饮结成痞,病由体变故也。 夫病阳多者热,下之则硬。 此言其人阳盛者,多病热证,必审其热在何经而泻之乃愈。若热不在阳明之府,而 概下之,初服或一二通利,久之则不惟不利,而反便硬,以苦寒伤津,转令肠燥,世常有府阳素盛,每苦多热,以大黄为常服之品,若治不得法,遂长此日在病中,不服泻剂, 则便秘不解,使真气耗于无形,此亦学者所当知也。 本虚,攻其热,必哕。 气寒则降,气热则升。哕为客气逆冲之证,故必本虚而兼热化者,误攻乃有此变。 若纯虚之秉,则攻之虽吐利不止,亦不作哕也。 无阳阴强,大便硬者,下之必清谷腹满。 热盛则液涸,寒胜则冰凝。故无阳阴强,亦有便硬之证,脉当弦紧而硬直。病由中 下二焦,阳气俱衰,火不温土,令津液凝冱不化,温之则寒凝自解,下之必清谷腹满, 脾肾两伤,中下皆寒故也。有阴结便硬,进温化之剂,初服反下利者,此同脾实腐秽自 去之例,续进则胃气和而大便自调,又学者所当辨也。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下之必胸下结 硬。 太阴误下,则脾肺之气俱陷,故胸下为之结硬。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 之,利不止。 厥阴误下,则肝气下陷,络寒不能汲水,故利下不止。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 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 胸中实而下之,必心下结而烦利不止。盖少阴之胸中实,以下虚为上实之因,脉气 阻而津液涩渗,吐之则心阳外发,下之令心气内陷。少厥两经,阴阳顺接,故皆有禁下 之戒。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此厥阴亡血致厥之变,心气己微,下之令阴竭阳散,故死。
1 阅读:136
评论列表

活力满满聊养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