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田土下放一家一户,自主经营,八十年代农村普遍解决了吃饭穿衣温饱问题。进入九十年代,农村农民迫切需要改善家庭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追求精神世界丰富多彩,就需要发展经济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各种需求,第一要务发展商品经济,促进物质交流,农付产品进入市场,工业日用品流入农村。
农村以集贸市场为载体,以逢场天为平台,让商品正常有序流通,活跃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经济得到良性循环发展。
在经济发展这一过程中,农村涌现一大批个体户,以多种形式进入场镇集市,从事商贸,饮食,鲜肉,粮食加工,运输,修补等行业,逐步摆脱农业生产,成为一支浩浩荡荡商品经济生力军,按照商品特点和流转规律,在经营中获得效益。
在这一支农村经商大军中,乡干部以灵活的头脑,敏锐的感觉,超前的意识,充当市场经济主导地位,起着领导指导作用,也让其家庭成员参与其中,乡干部又以辅助者身份活跃在商品经济大潮中,扮演了或多或少的重要角色,写下浓墨重彩的好文章,留下了他们从事商品经济的足迹,为家庭社会发展投入了精力作出了贡献。
农业社会,人们对经商褒贬不一。好的认为经商对于人们可以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物质,南北商品流通,东西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方便了生产生活。不好的认为生意卖买眼前花,锄头落地是庄稼,庄稼才是正经的活计。无商不奸,商人唯利是图,投机取巧,尔虞我诈。农村理想生活是一边读书一边耕作,搏取功名进入体制内当官。六十,七十年代计划经济,工农学商兵,从事商品工作是那些吃商品供应粮的城镇人员,农村人口不得染指,望尘莫及。
乡政府干部组成结构丰富,有大专院校毕业的学生分配到乡政府工作;有从农村中优秀的村干部提拔到公社半脱产党委付书记;有从公社去又回到公社的工农兵大学生;有知识青年下乡提拔的公社干部,知青大返城留下就业的干部;有从部队军官,士兵转业成为乡干部;有接父母的班分配到乡政府的干部;有在外地单位工作调回照顾家人的乡干部;有教师,供销社等单位职工转行到乡政府的干部,有招聘干部等等,乡政府干部来自不一行业多渠道,显著特点都是来自农村家庭,家庭住在农村,乡干部本人吃供应粮,家属子女还是农村户口,半边户,一工一农,一生不穷。
干部制度改革,从农村的优秀村干部,个体工商经营户,退伍军人,回乡高中生中招聘乡干部,政治经济待遇和正式干部一致,不转农村户口,不收承包地,离土不离乡,与之婚配大多也是农村户口,纯粹农业户。
乡政府所在地场镇,街道,为了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市场,鼓励农村人进入场镇经商摆摊做生意,搞活农村经济。乡干部在乡政府工作,住宿在场镇,人缘关系密切,得天独厚,乡干部家庭成员首当其冲走出农村上街来,申请工商执照,注册成为个体工商户,如鱼得水,大展拳脚,在场镇摆摊设点,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欲工其事,必先利其器。上街做生意,要在街道摆摊,需要商铺摊位。乡场街道,二丈多宽中间石板道路,两边挨次挨次修建房屋,临街房屋,作为做生意的商铺,街上住家户根据家里人的能力,将商铺作为谋生的手段,或自已做生意,或者租出去收租金,寸地寸金,突然涌进许多人来街上经商,商铺,摆摊的地方,捉肘见襟。不怕生意小,就怕不开窍。街道上各种生意如雨后春笋,一夜之间充满了街道,见缝插针做起了生意。
乡政府办公地方,场镇中心,临街面房屋,群众办事集中之地,人来人往热闹之地,是经商的黄金地带。乡干部家属上街做生意,首选之地,近水楼台先得月。乡政府临街面的房屋作为经商之用,怎奈僧多粥少,狼多肉少,需要经商的干部心里早就谋划那几间铺面,心里打肚皮官司,明争暗斗,争取一间铺面做生意。
没有规矩不成方园,乡党委政府领导看在眼里,平衡干部关系,摆在桌面上解决问题,专题研究,定好每间铺面的租金,登记需要做生意的职工,报名参加竞争。乡干部本着礼让的原则,先领导,后老干部,再一般干部,实在不行,公平起见,抓阄决定。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协商,乡政府单位的房屋,用作做生意的铺面分租完毕,得到铺面的干部喜笑颜开,家属或开日杂百货店,或开付食店,或开服装店。炉火不旺难出钢,不懂行情难经商,试着试着开门开张生意做起来了。
没有租到乡政府铺面的乡干部,退其次,找那些不做生意坐街户,租一间铺面开店。
实在没有租到街道铺面的乡干部,再退其次,在街道边空地里,用两根高板凳,二块门板,或者二块竹笆篱,铺成一个摊位,上面搭一个塑料篷,避风雨,遮太阳,门板上面摆放商品,日杂百货,衣服,鞋袜,和上街的个体户一道,搭成敞蓬的摊位,开张做生意。货架商品新,顾客满门庭。
乡干部的家属来自农村,甘难艰苦经过,吃苦耐劳,给一点泥土,就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上得街来,打开局面,因陋就简,摆上摊位,占领阵地,谋求发展。做生意三件宝,货真,价实,信誉好。乡干部把家属从农村接到街上做生意,既增加了家庭收入,又在一起生活,小孩子带在身边,在场镇学校读书,解决了两地分居的不便,不失一个双全其美的办法。
逢场天,乡干部守在自己家商铺,放几根板凳,招呼村社干部,熟人坐,抽烟摆龙门阵,坐的村社干部,熟人,会照顾生意,购买日常用品。三分生意,七分仁义,乡干部往往起身看见熟人,招呼应承,和气能招千里客,公平义取四方财,生意渐渐有起色了。
乡干部在场镇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做生意,以自己熟悉的行业入手。做生意不懂行,好比瞎子乱撞墙。农技干部以经营种子,农药,地膜,新的杂交稻品种,小麦良种,玉米良种,兼搭蔬菜种子,肥料配方,摊位上围一堆人,一个人忙不过来,一家人参与递种子,扯农膜,解荅问题,不亦乐乎。
乡干部家属一般经营付食日杂居多,民以食为天,家庭日常应用,消费量大,周转快。灵活经营生意和,薄利多销利不薄。
有一个乡干部的老婆织得一手好毛衣,专卖毛线,几根针,织出花色毛衣,一天都有小媳妇,大姑娘来学织毛衣,卖出许多五颜六色的羊毛线。
一个乡干部的家属,在农村中佼佼者,容貌出众,穿衣时尚。在场镇开服装店,进城进一些时尚衣服,本身有衣架子,穿上就是模特儿,引领场镇穿衣潮流,生意兴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多我转。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原有街道越来越不适应人们的需要,场镇要扩大,征地修建街道,有的乡干部在街道上,修建房屋,底楼作铺面经商,楼上住人,鸟枪换炮,在乡场上经商,扎下根,溶入商品经济大潮之中,成为了进城上街的生意人,行商变坐商,财源达三江。乡干部家属们诚信经营,热情待客,薄利多销,成为乡干部经济上坚强的后盾,让乡干部一心扑在工作上,服务三农,无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