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座10万吨级矿石中转码头诞生在哪个地方?

寒梦评历史 2023-02-25 04:45:03

上世纪80年代宁波港北仑港区10万吨级矿石中转码头

宁波港,是浙东的一颗明珠,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港口。它起源于春秋战国,历经唐、宋的明州港、元朝的庆元港,明、清的宁波港。1842年后成为我国五个通商口岸之一。然而,一千多年来直至上世纪70年代末,宁波港位置一直没有变化过,囿于甬江之内,属于内河港。它的港址就在现今的宁波市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汇处一带,而江北区的老外滩,就是宁波江北岸老港区了。要知道,解放初期,宁波港的货物进出量仅4万吨。

上世纪70年代末的宁波港区,只有18个500吨级以上码头泊位,其中有4个可以靠泊3000吨级船舶的散杂货泊位。它的物资运输任务比较单纯,主要承担宁波市工农业生产及生活需要。

但是,那时的宁波港轮船码头却很有名,规模不小。1980年建成的一座建筑面积为9575平方米的客运大楼,有4个候船室,一次能接纳旅客3000多人,大楼宽敞明亮,楼前有宽阔的广场。当时,宁波至上海、舟山、温州等航线的客运,特别是沪甬客运班轮,每日一班或两班满载进出。上了年纪的人,一定还记得“工农兵18号、19号”、“民主3号”以及“繁新号”、“昌新号”等上海客轮穿梭于甬江之上的场景。当时,宁波港的年客运量约300余万人次,仅次于上海、大连,占全国第三位,而年货物吞吐量不过200万吨,在全国是不上台面的。现在的宁波美术馆地址,便是原来的客运大楼。

上世纪80年代宁波港客运站大楼

上世纪80年代宁波港轮船码头

从内河港向河口港延伸

1973年7月,国务院港口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粟裕,率交通部负责人和国务院港口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人员到宁波实地考察,进行港口建设选址,从那时起,宁波港成为跻入我国乃至世界大港口转折点。

1973年7月,国务院港口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粟裕视察宁波港

1974年1月,作为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投资约1.2亿元人民币,在离宁波市中心三江口22公里的出海口,开始劈山围堤,建设宁波镇海港区一期工程。它的工程量相当巨大:搬掉了甬江口半个招宝山,用62万立方米的土石方,填造出一条长达3186米自招宝山西北侧至口门外大小游山的防浪堤,围成了490万平方米的陆域,并铺设了连接铁路洪塘站,共有20.97公里长的进港铁路。

镇海港区一期工程历时2年零5个月,建成了我国自行设计、自行装备的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两个连续式煤炭码头。从此,甬江口形成了一个大型的深水港池,万吨级大轮可以直接靠泊煤炭码头作业。

上世纪80年代镇海煤码头

以后几年,镇海港区又相继建起5座万吨级杂货、煤炭码头。其中,1986年6月,在甬江入海口北侧建成了我国首座5000吨级液体化工品码头。

镇海港区的建成,使宁波港由内河港延伸至河口港。

现在,镇海港区已由原来单一的煤炭装卸中转港,发展成为装卸、中转煤炭、散杂货、件杂货、液体化工产品、国际集装箱等多功能、综合性港区。

从河口港向海峡港挺进

1981年10月5日下午4时,尚未完全竣工的矿石码头,迎来了第一艘10万吨级矿石船,从澳大利亚装载8.263万吨的“宝清海”轮,徐徐靠上了码头。5天后船上矿砂被卸一空。以宝清海为背景,当时的全体作业人员和港务局领导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前排右6是时任宁波港务局副局长,后任浙江交通厅厅长邵尧定

1979年1月10日,在北仑林大山北面的毛礁岛海岸上,打下了第一根桩,我国首座10万吨级的矿石中转码头,正式开工。1.8万人参加了建设。

这是一座由一个10万吨级卸船泊位,两个2. 5万吨级装船泊位,及一个一次能堆存矿砂85万吨堆场组成的现代化码头。码头的主体水工工程和房建、供水、供电、通讯导航等配套工程,系我国自行设计建造,主要装卸机械设备从日本引进。港区码头有3公里长的铁路专用线与萧甬支线衔接,经萧甬线与浙赣线、沪杭线相贯通,可将中转物资快速输向内陆各地。矿石码头年吞吐能力为2000万吨。

它的开发建设,是宁波港口经济发展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宁波港从内河港、河口港向海峡港挺进。

北仑10万吨级矿石中转码头原是宝山钢铁总厂的配套工程。

“宝钢”投产后所需的炼钢主要原料是铁矿砂。铁矿砂要从澳大利亚、巴西进口,并通过海路运至中国口岸。如果用普通散货船装运矿砂,一则不能满足炼钢需要,二则运输成本偏高。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采用能适应“宝钢”需要的10万吨级左右大船运输,这就需要建造相应的专用码头。

上海宝山钢铁总厂,是我国第一个新型的现代化大型钢铁基地,于1978年12月动工,1985年11月投产。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宝钢”驻地吴淞口航道水深条件不够,10万吨级满载货船无法直接进港,必须减载60%的货物后方能进出港。因此,在上海之外寻找一处适合靠泊10万吨级左右巨轮的中转港就成为必需。

当时,有关方面初步提出了两个可供建中转港的选址方案:一处是舟山市的绿华山岛;另一处便是宁波市镇海县新矸镇(现为北仑区新矸镇)北仑山岛附近海岸。

1978年1月3日,国家计委、交通部、上海市、浙江省的领导,以及各个领域的专家,在杭州西子宾馆召开会议,专门讨论矿石码头选址问题。

最终,北仑港以“中国东南沿海不可多得的天然深水良港”的优势胜出,一致认为“宝钢”矿石中转码头应建在北仑港。

北仑港具有以下特点:

港池航道水深,锚泊条件好。港域水深在负50米以上,最窄航道宽度在700米以上,12万吨级巨轮可自由进出,15万吨巨轮不必减载可候潮进出。锚泊作业水面也较广阔,全年作业天可达290天。

地理位置适中,紧邻上海。港址距长江口仅70海里,背靠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有条件发展成为华东地区外贸大港和中国主要深水中转港,又可为东海油田开发服务。

避风条件优良。舟山群岛环列于东、西、南三面,构成天然屏障,不必筑防波堤。

陆域宽阔。既可满足码头库场之用,又可提供发展滨海工业基地和外贸加工基地之需。

水陆路疏运条件好。海路转运方便,陆上水、公、铁路运输已基本形成网络,与全国相通。

北仑港区10万吨级矿石中转码头总造价3.6亿元人民币,是“六五”期间国家重点工程之一。到1982年底,经过万名建港会战大军两年多时间的艰苦努力,码头终于宣告建成。1982年12月27日,北仑矿石中转码头经国家验收通过。

1981年10月5日,10万吨级宝清海货轮装载8万多吨矿砂停靠北仑矿石码头

自1985年以来的5年半时间中,矿石中转码头共接卸、运输矿砂的10万吨级以上的远洋船舶179艘次,总运量为2551.5万吨, 其中在该码头全卸或减载的达1454.4万吨,为宝山钢铁厂中转1000余万吨。

10万吨级巨轮从国外运输到北仑港区,与2.5万吨级船舶运输成本相比,每吨运价可节省4至6美元。这样一算,光是在1985年至1990年,从国外进口中转运输铁矿砂,至少为国家节约了运费1亿美元以上。可见,花3.6亿元人民币建造的北仑矿石码头,其经济效益是十分显著的。

从那以后的30年间,宁波港开发建设日新月异,成为国家的主枢纽港和集装箱远洋干线港。它以北仑港区为主体,其外延伸至宁波境内的大榭岛、穿山岛、梅山岛等地,建成了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67个,其中包括25万吨级原油码头、20万吨级(兼靠30万吨)的卸矿码头、第六代国际集装箱专用泊位以及5万吨级液体化工专用泊位在内的深水泊位35个,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通航,30万吨级船舶可自由进出港,是大陆进出10万吨级以上超大型船舶最多的港口。

该港进出的主要货物有铁矿砂、煤炭、原油、国际集装箱、液体化工产品、以及建材、粮食等大宗散货和大件杂货。

早在2004年(2006年1月启用宁波--舟山港名称),宁波港货物吞吐量已突破2.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已突破400万标准箱,拥有集装箱航线115条,其中远洋干线为53条,近洋支线33条,内支线16条,内贸线13条,最高月航班数已超过500班。其各项指标已进入世界五大港口之列。到2015年9月,宁波港与舟山港正式实质性合并前,宁波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就有2069万标准箱。

宁波港大榭集装箱码头堆场

我国首座10万吨级矿石中转码头的建成投产,反映了中国的港口建设已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同时,标志着宁波港从一个内河港,向内河港、河口港、海峡港组成的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港口发展,为以后成为我国大陆沿海重点建设的四大国际深水中转枢纽港之一打下了坚实基础。它在我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硬核”力量。

0 阅读:121

寒梦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