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收回日本人股份,总经理就惨遭暗杀,纯属巧合?

寒梦评历史 2023-07-11 22:21:05

1897年2月11日,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四个年轻人,集资3750元,租屋三间,购机器数台,在上海江西路德昌里办起了商务印书馆。

夏瑞芳

商务印书馆第一任经理是夏瑞芳。他幼年时在清浦农村放牛,12岁起到上海进清心学校读书,与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成了同学。毕业后先是去基督教办的同仁医院当助手,一年后到文汇报馆,当英文排字工人。过了几年又到《字林西报》报馆,仍干英文排字。这时,他娶了最要好的同学兼同事鲍咸恩的妹妹为妻。结婚后不久,他又转到华捷报馆,当上了排字车间的领班。

不甘寄人篱下的夏瑞芳,具有敢想敢闯的冒险精神,过人的胆识,使他敏捷地感觉到,在变法图强的革新浪潮中,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创业之路。于是,他找了妻舅鲍咸恩、鲍咸昌商议,并得到高凤池的赞同,商务印书馆就这样办了起来。那时,夏瑞芳才26岁。

编印教科书

他敢为天下先,抓住了商机和市场。戊戌变法前后,“学夷制夷”的呼声逐浪高,社会上对西方的理论性书籍、数理化教科书包括英语教材,形成一个巨大的社会需求。

可以这样说,商务印书馆是靠编印教科书开始发展起来的。

夏瑞芳请人编了一本适合中国人学的英语教材《华英初阶》。1898年,《华英初阶》一书问世,这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一本书,也是中国的第一本成人外语教材。《华英初阶》初印2000册,不到20天就销售一空,再印、再销、再空;接着又出版了《华英进阶》1--5册,销路一直长旺不衰。获利甚丰。当时杭州的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使用的英语教科书就是《华英初阶》、《华英进阶》。

1901年清廷实行“新政”,废除科举,各地纷纷举办新式学校,新式教科书需求越来越大。1905年商务印书馆适时出版了《最新国文教科书》,4000册一经问世,不到五六天,即销售一空。这套书共10册,风行全国近10年,发行数量达到了上千万册。

1906年编印的教科书

夏瑞芳在主持商务馆工作17年里,殚精竭虑,将一家以印刷票据、账簿、招贴之类为业务的小作坊,发展成为能编写新式教科书,能译印外国名著,能编纂各类辞典工具书,出版图书范围涵盖科技、文化、教育、经济等。他逝去时,该馆已经成为编译、印刷、发行一条龙的大出版企业。

我们用数字说明那时的商务馆发展状况。图书出版:1902年为15种,27万册;1911年为141种,583万册。资本额:1897年不到4000元,增加至1901年的5万元,1903年的20万元,1913年的150万元。人员:初创时的十几人,到1913年的3000多人。此外,不仅在占地80多亩的上海总馆设了总务处、编译所、发行所和印刷总厂,还在全国各重要商埠设有86个分馆以及印刷分厂,在新加坡、吉隆坡设立了分馆。

收回日股

商务印书馆发展迅速,与引进新技术,更新设备,是重要因素之一。

1900年10月,夏瑞芳收购日本人在上海经营的修文印刷局,利用盘进的印刷机械,首次用纸型印书,大大加快了印刷的速度。

与外资合作,也是夏瑞芳正确决策并实施成功的案例之一。而后来,他果断地结束与外资合作,同样是成功的重大决策。

1903年,商务馆与日本一家出版社“金港堂”大股东原亮三郎为主的日本人合资。资本额20万元,中日双方各半。合资后,商务馆利用日方的印刷技术,为日后的业务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改变了以前仅能铅印的状况,扩大了商务馆的印刷规模,提高了印刷质量,增加了印刷版式。当时照相铜锌版、雕刻铜版、黄杨木雕刻、三色铜版等,得到了引进或改进。

商务印书馆照相车间

在与日方合作谈判中,中方固守了一条基本原则,就是企业经营权必须抓在自己手里,“用人行事,由我为政。”在合股协议中,特别规定了两个条件:一是董事长、总经理、董事都由中方人员担任,日方只出监察人一人,中方亦出监察人一人。二是聘用的日本人随时可以辞退。以后几年里,“公司资本,屡有增益;而日本人所占股额,遂仅当全额四分之一。”

辛亥革命前后,日本侵华野心大暴露,国人反日情绪高涨。商务印书馆由于有日资人股,经常成为被攻击的目标,有些地区就命令商务印书馆的课本不能进人销售。1910年学部颁布的中学课本,也不让商务印书馆承印和发行。这时,日股的存在,已经阻碍了商务印书馆的发展。

眼看商务馆在市场竞争中,有失去优势的危险,夏瑞芳决定收回日股。他与日商经过数十次磋商,并“亲到日本与金港堂附股诸君面商。”终于在1914年1月6日,商务馆与日商签订了全数收回日股的契约,并且辞退了所有的日方人员。从此,商务馆完全成为由中国人经营的出版企业。其后,商务馆继续扬帆远航,成为我国出版史上的一艘文化航母。

从商议退股到日本人同意签订退股协议,为期二年有余,说明了以夏瑞芳为主的商务馆经营者利用外资而不为外资所束缚,这种以我为主的精神是值得钦佩的!

1914年1月10日,上海的《申报》刊登了商务印书馆的一则广告:公司为完全由国人集资营业的公司,已经将外国人的股份全数购回。

1914年1月10日《申报》

这天白天,夏瑞芳坐在办公室里,看着报上登出的广告,深深地松了一口气,他再也不用担心同行们的抨击了。

这天傍晚,夏瑞芳下班回家,刚走出河南路上的发行所,准备上车,不料一颗子弹向他射来。夏瑞芳当即倒地,说不出话来。等到众人将他送到仁济医院时,已经来不及了。这位中国出版界先驱临终竟未及留下一句遗言,便匆匆离世,年仅42岁。

凶手是谁?

暗算夏瑞芳的凶手是谁?当时新闻报道连篇累牍,舆论不一,最后不敢再出声,不了了之。比较流行的说法,凶手的幕后人是沪军都督陈其美。夏瑞芳为维护商界的利益,反对督军在闸北驻兵,遂引来了杀身之祸。

其实,这种说法只是来自某一人的日记记载,并无确凿的证据,而且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夏瑞芳遇刺时,陈其美还未做都督。陈其美是在1911年11月上海起义后当上都督的。之前,他在上海从事同盟会活动,与江浙商人有着密切联系。纵然夏瑞芳还不能与虞洽卿、王一亭等比肩,但毕竟也在总商会担任议董,在上海滩上也是个有名人物,陈其美正当努力拉拢商界的时候,怎么会去刺杀同乡人呢?因此这种说法似乎可疑。

是否还有这样一种可能,夏瑞芳遭到暗杀的时间,与他收回日本人股权的时间相差无几,这只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存在着某一必然?联系到17年之后的1932年1月29日上午,日军炮火炸毁了商务印书馆总厂及其编译所、东方图书馆、尚公小学等全部设施,难道不觉得蹊跷吗?

1932年毁于日军炮火的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创办人之一高凤池(高翰卿)年迈时,曾《在发行所学生训练班的演讲》中谈及夏瑞芳之死时说:夏瑞芳“医救无效,遂被难,极其惨痛,其因公事而遭私忌,是显然可以想见的。益足见瑞芳先生爱护公司虽死不辞的精神。”他又说:“一二八之役,日本人恨中国,恨上海,恨商务印书馆。日本人的观念,仿佛反日是发源于商务印书馆,不惜给予极大之摧残,三十余年几千人心思财力所寄的公司,竟毁于一旦,损失之大,不可计算。”他的话更有可信度。

0 阅读:0

寒梦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