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打了胜仗就被杀的四位将军,不是功高震主只是帝王的心思你别猜

史说新读 2023-11-29 11:11:48
一、张经

张经,嘉靖年间的抗倭名将,也是胡宗宪的前任。

嘉靖三十三年,南京兵部尚书张经总督江南五省军务,全权负责剿灭倭寇事务,次年,严嵩干儿子、兵部侍郎赵文华巡海督师浙江,催促张经进兵。赵文华自恃与严嵩关系特殊,对张经颐指气使,又向张经索贿,张经不买其账,激怒赵文华。

于是赵文华上书弹劾张经“糜饷殃民,畏贼失机”,意思就是张经畏敌怯战,纵容倭寇。

然而就在赵文华上书的几日后,张经就调集手下大军水陆并进,在王江泾与大破倭寇,斩敌一千九百余人,史称“王江泾大捷”。

但是,最终的结局却是,“经欺诞不忠,着令入京问罪”,张经非但没有获得奖赏,半个月后还被斩于西市。

怪不怪哉?

原来,张经之所以迟迟不动兵,是在等他的秘密武器。

嘉靖十六年,当时总督两广军务的张经,奉命去广西平定断藤峡叛乱,在长期艰苦的山区作战中,他养成了稳重进兵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在此期间,他发现了一个十分可怕而特别的战斗群体——狼土兵。

狼土兵以少数民族为主,大都不习文化,好勇斗狠,战斗力十分彪悍,当年曾让张经吃尽了苦头,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而到了浙江之后,张经才发现,那些被朝中大臣轻视,所谓乌合之众的倭寇,却是一帮前所未见的强敌。

倭寇虽然人数不多,但个人武力值却很高,再加上来去如风的作战风格,非常难缠,以他手下的那帮出自浙江、山东等发达地区的老爷兵,根本难以剿灭。

于是张经决定,调狼土兵入浙江,抗击倭寇。所以他一直在等狼土兵,当然他也没有忘记选将练兵,筹集军需,只待一举克敌。

其实,对于赵文华的黑状,他早就得到了消息,但是他认为,捷报将是对赵文华攻击的最好回应,所以并没有上书辩解。

但是他低估了赵侍郎的水平,更低估了皇帝的腹黑、人心的险恶。

作为严党的主力成员,赵文华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事实上,张经即将开始的军事行动早在他的预料之中,但他仍然敢在此时上书,是因为他已料定,此书一上,张经如不胜,尚有活路,如若战胜,则必死无疑!

嘉靖刚看到那份黑材料时,起初并不在意,直到他顺手交给了身边的一个人——严嵩。

赵文华早就打好了招呼,所以严嵩心领神会,当即就表现出了他精湛的表演功底,先是作沉思状,后又换上了一副忧国忧民的表情,开始痛斥倭寇侵害百姓的惨状,最后指出主题——张经挟寇自重,坐观倭乱。

于是,嘉靖做出了一个十分缺心眼的判断:这么容易的一场仗,为何早不战晚不战,“闻文华劾,方一战!”

一句诛心让张经含恨酒泉。

二、袁崇焕

1629年6月,袁崇焕擅杀毛文龙,7月,皇太极按照范文程的计划,以阿敏留守沈阳,亲率10万八旗大军,避开宁远、锦州,取道蒙古,千里奔袭北京。

11月20日,八旗军兵临北京城下,与回援的袁崇焕激战于广渠门,后金军多次冲锋,都被袁崇焕击退,后金军撤退时又遭明军追击,损失惨重。

战后,袁崇焕入北京面见崇祯,不久即遭逮捕下狱,问罪至死。

对于袁崇焕之死,大明官方给出的理由是勾结后金。这理由就太扯了,用最为简单的逻辑就能判断出,袁崇焕根本没有勾结的理由,因为皇太极根本给不出袁崇焕能看得上的条件。当时的他已经是蓟辽督师,正二品的封疆大吏,一品基本都是虚衔,可以说升无可升,封无可封,皇太极是能给他高官还是厚禄?能让袁大督师冒着被骂千年的风险,去做一个汉奸?

还有人说,袁崇焕之死是因为擅杀毛文龙,这更谈不上,虽然毛在后金后方皮岛大搞破坏,牵制了后金的精力,但比起正面战场袁督师的份量还是差了太多,而且毛文龙虽然与大明算是一伙,但他更像是一个听调不听宣的诸侯,这样的一个人杀了也就杀了,还不至于要赔上袁督师的一条命。

那么究竟是何原因,让崇祯动了杀心呢?

小编认为,问题就出在袁崇焕的这次北京保卫战打得实在是太顺利了。

祖大寿率领关宁铁骑击退了后金东南角的攻势,一路追击到了运河,把八旗赶下去做了鸭子,而作为皇太极亲自上阵的主战场——左安门阵地,袁崇焕以其擅长的炮兵配合骑兵,两战皆胜。

从皇太极兵临城下到宣布撤退仅仅也就一个多月的时间。仗打得如此容易,你说崇祯会怎么想?

袁崇焕说五年平辽,崇祯不但信了,还全力支持,户部要给足钱粮,工部要备足器械,袁督师要用到的人,无论文武,吏部必须全力配合,再加上袁自己任尚书的兵部,可以说除了与辽东局势八竿子打不着的礼部,六部全力为袁督师服务。

然而,现在时间过了一半,却一点进展都没有,袁督师说对手很强,可以理解,毕竟后金揍了大明这么多年。

但平辽怎么平着平着敌人反而杀到家门口来了,杀过来也就算了,你还三下五除二,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他们给收拾了,那你袁督师前两年干嘛去了,不会是想拥兵自重吧?

这就是崇祯的逻辑。

打仗打不赢,那是能力问题,不是态度问题,如果打赢太容易,那么以前就是出工不出力,挟寇自重,只有受了伤挂了彩,堪堪打赢才是正道理……

这个分寸实在不好把握。

所以,还是那句话,皇帝的心思你千万别猜!

三、邓艾

景元四年,魏军兵分三路伐蜀,钟会自领十万主力进军汉中;诸葛绪率3万兵马,自祁山向武都进攻;邓艾则率兵3万,自狄道向沓中挺进。不久汉中失守,在“沓中”屯田的姜维跳出包围圈,与北上来援的廖化、张翼等部退守剑门关,与钟会主力展开对峙,一时间谁也奈何不了谁。

这时,邓艾却率一支数千人的偏师,偷渡阴平小道,凿山开路,修栈架桥,穿越七百里无人区,出其不意的直抵成都城下。

后主刘禅大惊失色,最终听信谯周之言,抬棺出降,蜀汉灭亡。

然而,刚刚立下如此不世之功的邓艾却被监军卫瓘杀于绵竹,司马昭非但坐视不管,事后还将其留在洛阳的儿子全部杀死,妻子及孙子也被流放西域。

邓艾实死于司马昭之手。

那么,司马昭为何要杀刚刚打了胜仗的邓艾呢?

很多人都以为是功高震主,但别忘了,当时蜀国刚降,吴国还在,功高震主稍显早了些,以司马昭的权谋还不至于在狡兔未死,飞鸟未尽的情况下自折臂膀。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他怀疑邓艾有反心。

史载,刘禅投降后,邓艾就以天子的名义擅自分封蜀汉君臣,他任命刘禅为骠骑将军,太子刘璿为奉车都尉,刘禅的其他儿子为驸马都尉,并任命自己的部将师纂兼领益州刺史,牵弘等人兼领蜀中各郡的郡守,蜀汉其他官员的职务也根据官职高低一一任命。

一系列操作下来,邓艾俨然成了蜀汉的新主人。

这就是以国家的分封来树立自己的恩惠,以公器竖私恩,司马昭自然非常不满。

另外,灭蜀后邓艾有点得意忘形。邓艾一开始是反对伐蜀的,但一战功成后,却立马来了个九十度的大转弯,他上书司马昭大讲灭吴战略,比如如何分兵镇守蜀汉,广树厚恩,建造战船,发展经济等等。

作为刚刚被任命的太尉,邓艾的确有上书言事的权力,但也只有建议权,决定权还是在司马昭手中。

但他的口气明显是准备这么做了,甚至有些已经撸起袖子开干了,比如在蜀汉广树恩惠,以为东吴之榜样。这就跟先斩后奏差不多了。

司马昭自然忍不了,于是邓艾只有被“牺牲”了。

四、岳飞

绍兴十年,金国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金兀术逃出开封退回北方,岳飞穷追不舍,进军朱仙镇。

这是岳飞三次北伐中规模最大,也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然而就在这时,赵构先以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后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杀害于风波亭,此后终南宋一朝再未打到过开封。

很多人认为,岳飞凯歌高奏却被杀的原因是功高震主,小编作为岳飞的粉丝,也无比希望他在面对12道金牌时,能够冲冠一怒,以“清君侧”之名杀回临安。但令人悲哀的是,就算岳飞功高,震主的可能性也很低。

岳飞虽然手握十一万战力极强的岳家军,但面对整个南宋朝廷,还是不够看。当时,南宋朝廷可以指挥的军队将近有70万,其中大约有15万是赵构的亲军,驻扎在临安一带,30余万的正规军分散在两淮、荆襄、川陕等地,另外还有不少于20万的地方部队。

而且,南宋正规军的战力并不弱,1140年,也就是岳飞被害前一年,刘琦就曾率1.8万以步兵为主的宋军,与10万金兵在顺昌鏖战,以少胜多,杀得金人丢盔弃甲。

更何况,整个岳家军也不是铁板一块,岳飞蒙冤时,坚定站在岳飞一边的统制只有张宪、牛皋等寥寥数人,而陷害岳飞的就有王贵、王俊、庞荣、姚政、李道等人,远多于支持的。

更不用说,岳家军根本没有后勤,全靠朝廷供应。

这样的一支军队,即便再能打,又谈何功高震主?

所以,岳飞之死,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坚持抗金,妨碍了赵构的屈膝求和之路,才冤死。

0 阅读:15

史说新读

简介:喜欢历史,正能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