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饭局不是白吃的,你要付出等价的才能或忠心与之交换

白某观文史 2020-08-28 11:05:35

春秋战国之际,人才辈出,灿若繁星,这些人才很多有一个别称,叫“食客”,政治寡头豢养了一批辅佐自己的能人,我们今天称之为智囊团、专家库,而那时不分谋士、军师、刺客、间谍,一概视之为“食客”。

孟尝君的门下就有食客三千人,食客显然不是专门吃饭的饭桶,而是有能耐有本事的英彦俊杰,哪怕是鸡鸣狗盗之辈,这些食客中的旁门左道也都是身怀绝技,至于狡兔三窟的冯谖、脱颖而出的毛遂,更是在关键时候爆发出了惊人的能量,回馈了主子的厚爱。

这些英才之所以甘居人下,是因为主子善于借饮食来收买人心,让他们食有鱼、出有车,享受着优渥的生活。

封建时代,皇帝恩宠臣属,最为得体的方式就是请大臣陪他吃饭,皇帝食前方丈,山珍罗列,海错满笥,琼浆玉液,芳香盈席,在这种情形下,吃什么喝什么并不值得炫耀,荣光的是与皇上在一起吃饭,那个地位那份尊严是让人感到何等的意气风发,风光无限!

在饮食上受到皇上照拂的人自然是心存感激,效犬马之劳。《新唐书·马周传》里有这样一个趣闻:周每行郡县,食必进鸡,小吏讼之。帝曰:“我禁御史食肉,恐州县广费,食鸡尚何与?”榜吏斥之。

它说的是唐太宗时,为避免京官外出铺张浪费,要求他们不许吃肉。而他非常欣赏的监察御史马周最喜欢吃鸡,达到嗜鸡如命的程度。他当时经常出京巡察,不论到哪里都要有鸡吃,有个地方官员借机弹劾马周。

唐太宗就为马周开脱,说,我禁止他吃肉,是怕地方花费太大,可我并没有禁止他吃鸡啊,不要小题大做,诽谤朝廷官员。唐太宗爱惜羽毛,故意混淆逻辑,使得弹劾马周的官员弄得灰头土脸,马周自然对皇上的呵护感激涕零。

唐玄宗恩宠安禄山,赐给他的膳食无奇不有,不仅有“野猪鲊、鲫鮩鲙手刀子”,还命令射生官将鹿射杀,取血煎鹿肠,名热洛河,赐予安禄山,只可惜,三郎的一片苦心成了养痈遗患的笑话。

这说明借饮食笼络人心未尝不可,但要注意分寸,把握时机,如果无原则地对臣属赏赐膳食,就会靡费开支,助长奢侈,从皇帝方面来说,会一味地用小恩小惠培植、养成一大批奉迎、媚谄的小人;对臣僚来讲,一些人亦会趋从时风功利,邀功请赏,对整个朝局有害。

在政治活动中,借饮食笼络人心是政治家的惯用伎俩,清代皇帝为了征服知识分子,要在乡试发榜的次日,设“鹿鸣宴”招待主考官、工作人员及贡士,为了宣扬皇帝的恩荣和威仪,在礼部设“恩荣宴”、“临雍宴”,在文华殿设“经筵宴”,以示对人才的尊重。

元朝时,每年春季,皇帝带领大批属僚从大都到上都进行理政、避暑、祭祀等活动,期间大摆宴席,招待蒙古王公大臣,这种宴会称做“诈马宴”,皇帝在宴会上赏赐大臣,被赏者感激涕零。

而在清朝,为了团结蒙古的王公贵族,于除夕日在保和殿设“除夕宴”宴请外藩蒙古王公,用这些吃吃喝喝来接纳人心是皇上的拿手好戏。

政客们也是屡试不爽,设个饭局或搞个家宴,吃吃喝喝时就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在饭桌上让个座、倒个茶、夹个菜、斟个酒、递个毛巾都显示著关爱、关怀、关切、关心,更甭说推杯换盏、附耳私语、会心一笑都传递着某种情感,在共同进餐时,彼此之间的关系最容易拉近,更容易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也最容易找到共同话题。

“吃”,不仅仅是寻常百姓交流感情的重要渠道,还是政要们联络感情的利器,至于吃过之后的密室谈心或者寻欢作乐更是死党们套磁关系的通常做派。

0 阅读:0

白某观文史

简介:做一个有态度,有温度的文史记录者,尊重文化,敬畏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