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厨闲聊录|在李家伟的海鲜乐园,吃到爽

啊巧吃喝 2024-06-28 08:22:43

上海 La Bourriche 133 餐厅厨房的运水烟罩开动起来有一种轰隆隆的震动,和新加坡食阁(Food Court)里紧贴着地面的风扇声听上去很像。前者是为应对消防安全,在烧制荔枝木炭的高温火炉烟道口洒水降温;后者是出于卫生考量,为人来人往的大型公共用餐空间通风换气。两种相似的声音,都是李家伟熟悉的。

李家伟在新加坡出生,年少时奶奶在家附近的食阁里运营着一个小吃摊位,卖些潮州水粿,是新加坡常见的由华人「下南洋」带来的食物。小学就在旁边,每天放学后他都会去那里吃东西。从小学到高中,他的朋友一直记得他「总是翘着脚在那里吃小吃」。

下午 3 点半,后厨的基础准备工作进入尾声,早上新到货的帝王蟹和龙虾已经放进调配好盐度与温度的海水箱,晚上要用到的第一批荔枝木炭已经在火炉里初见雏形。李家伟指着炉中烧得红亮、已经开裂的炭块向我们介绍,新鲜的荔枝木进入火炉,先是变黑,表面烧透后会发灰、开裂、泛红,变成寻常木炭的样子;但这远远达不到他的使用标准,这些木炭必须在均温 600℃ 以上的定制烤炉里烧够 3 小时,其内部才会达到合格的温度和状态,这时候团队会把木炭取出,稍微晾制,再敲散放回火炉,等待使用。

午后的火炉烧着荔枝木。

La Bourriche 133 是一家现代海鲜(Modern Seafood)餐厅,烹饪方式包括明火炭烤(Open Fire),乍听上去颇为原始浪漫,但在厨师看来,远没有那么简单,「你知道,我的浪漫实际上就是他每天晚上砍木头、搬木头。」听到李家伟的话,正在一旁筛选木头的厨师也笑笑。像这样的木头,厨房每天平均要用 3 袋,每袋七八十斤。李家伟也尝试用过北京烤鸭的枣木,最终选定用荔枝木的原因也简单,「烤鸭要香气,我们要的是实打实的,耐烧。」

在加入 La Bourriche 133 之前,对于一个非「科班出身」的主厨来说,李家伟的工作履历算得上光鲜。在新加坡时,他先在米其林三星餐厅 Les Amis 实习,后工作于米其林三星餐厅 Odette,还曾在知名主厨江振诚的新加坡团队实习;来到中国后,他加入 The Pine 松涧,负责菜品研发。从大二开始真正走进厨房,李家伟见过许多「天才」,但他不觉得自己是有天赋的厨师,就像小时候学空手道 —— 他的空手道师父这样评价他,「你不是最聪明的那个,但你是走得最远的那个。」

说来也巧,这位空手道师父,同时也是他的美食启蒙老师。

那会李家伟正在准备国家队级空手道比赛,师父为了鼓励他,带他去吃了一顿大餐。「奶奶家那种大排档环境,对我来说很亲切,可是当师父第一次带我到高档中餐馆吃饭的时候,(我就感觉)哇,好高级!原来餐厅可以那么高级。」因为周末他会和堂兄弟一起在奶奶的小吃摊帮忙,所以在高档餐厅体验到的一切细节对他来说都是崭新的,「包括餐具、服务,以及所谓烹饪最高领域的要求,是多么地诱惑!他不仅教我空手道,还教我怎么待人接物,保持 humble(谦逊),我很感恩他。」

一家餐厅的细节体现在方方面面。

师父懂得教,也懂得吃。对生活和美食的热爱很快感染到李家伟,回家后,他就对爸爸说,「爸,我想当厨师,以后要念厨校。」无论是师父还是家人,都没料到一顿鼓励小朋友认真比赛的大餐会起到如此效果。直到高中毕业前夕,李家伟再次向爸爸提出想念厨校,「其实他(爸爸)在那里纠结了好几年,直到有一天他认真地和我说,『儿子,你知道老爸一般不阻止你学任何东西,但这次你就听我的,去读大学。』我心想,厨校也是大学啊!」带着一半不情愿,李家伟还是去读了一个管理学。

可是李家伟没那么容易认输,从小到大一直如此。空手道中的师承,在李家伟进入厨房后依然发挥着影响。大二暑假,对做厨师不死心的李家伟进入悉尼蓝带学校学习,此后每个假期都在不同餐厅工作、实习。

正在调配酱汁的李家伟。

第一次实习,主管让他学习拌黄油,他起初每次都要拌两三个小时,令主厨头疼不已;第一份正式工作进入 Odette,面对知名厨校毕业的同事,他并不知道自己制作的蛋白霜(Meringue)风格,只认准「这是 Chef(主厨)教我做的 Meringue」;在江振诚团队时,节奏极快的工作模式也让他花了很久时间适应,被主厨「骂得很辛苦」。

一段段经历中,李家伟总是记得那些认真教自己做事的人。他有很多位真正的师父,从不同师父身上学到的东西帮助他形成自己独特的烹饪理念:注重逻辑。从调味、流程,到食材选择,有逻辑地开展每一天的工作。其中,食材要注重深度和广度,广度指品类全,而深度指要去追求不同水域、温区和用户体验的食材。

「师父蛮重要的,很多(副厨)因为职位在那,也希望我不只是分担一部分工作,而是各种都让我尝试。他们想完全教会我,所以很努力、很刻意、很严格地教我。」正因如此,当李家伟自己开始带领团队时,也绝不松懈,「每个进来的同事,我都当作是一个做他们师父的机会。该学的都要学,你只要来,我就会教。就算是挨骂,只要第二天你还来上班、要学,我就会继续教。」

粉红胡椒。

兜兜转转,李家伟最终还是回到了让他「感觉很好」的厨房,但他丝毫不后悔自己选择了管理学专业。

他在公关公司实习期间,经理说,看得出你对厨房的热情,如果这么热爱这个行业就不要以 PR(公关)的身份加入它,去做厨师,你会做得很好。

餐厅门面朝西,午后直射的阳光让室内以深色调为主的陈设显得不那么真切,仿佛蒙上一层散光滤镜,让人看不清发光边缘内里的样貌。

李家伟记得自己刚从新加坡来到中国大陆时,先他一步来的同事「告诫」他:你一定会被中国的餐饮市场震撼到。等李家伟实际开始在大陆工作后,他发现同事说得没有错,这种震撼来源于两方面,首先是新加坡难以想象的庞大的市场体量,其次是上海消费者对于「新事物」的渴望。李家伟解释,新加坡有很多常客,他们能接受每次吃同样的菜。同时,新加坡是一个旅游业占比重的市场环境,有很多度假及商务旅行者客群,「在欧洲生活的一些客人,来吃一些季节的 Set(套餐),可能他们来 10 次,都还在吃鸽子,吃得很开心。」

店内陈列着龙虾和螃蟹的标本。

旅游业繁荣的市场,对非常驻游客的关注,使得新加坡的餐厅一年四季或只有两季菜单都不奇怪。然而,中国却不是这样。

李家伟在之前的餐厅担任研发主厨时,一季一菜单,但是当一个新菜单刚上一周,就被问下一个菜单什么时候上,「我开始不懂。有一次经理和我说,一位客人夏季菜单已经吃两次了。我就知道,要在上海活下去,你要跟得上消费者的节奏,而不是季节的节奏。」

法国沙丁鱼丨自制猪拉多(Lardo)。

La Bourriche 133 所在的洛克 · 外滩源占据着外滩北缘,临近苏州河、外白渡桥的黄金地段,商业体由历史保护建筑修缮而来,上海半岛酒店已在此深耕多年,而属于街区的餐饮业态却尚在萌芽当中,多数店铺的营业时间还没走过两个春秋。

随着豪华住宅楼盘释放出的开售信号,各行各业的人都对这个街区报以厚望,无论是连锁品牌的新内容(包含简餐的 Luneurs 外滩源店),抑或是成熟集团的多 IP 联动(新荣记旗下荣记 95、荣府、意大利菜 rosso e.bianco 同时进驻),甚至是文化品牌的餐饮跨界(naive 理想国书店酒吧上海首店),洛克 · 外滩源从不乏新意。这对于 La Bourriche 133 来说是个好兆头,毕竟消费者总是会在实体出现之后,才知道自己想要的「新」究竟是什么。

炭火,一种既传统又新鲜的烹饪方式正在城市中重新流行。

过去管理学的经验告诉李家伟,餐厅如果没有主题,就什么都不是;而餐厅主题,必须是专注小众市场的。「新加坡走不了大众(Massive)市场,所有 Business(商业)课程都会教你怎样去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所以当时在松涧,我就选择了没什么人做过的川菜法餐或江南菜法餐融合。到了 La Bourriche 133,海鲜餐厅的方向是主理人一开始就比较明确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和主理人一起开会,最终达成一致走向了『纯粹海鲜』的道路。」

只做海鲜,做不同于中式的、能够让消费者提起西式海鲜就想到的餐厅,团队最终确定了现代海鲜料理的主题,并以明火炭烤为呈现形式之一。前者的现代,是指勇敢追求突破,探索新领域,在一个逐渐求稳的市场中,保持先锋现代的态度。后者则源于李家伟自己的兴趣,他曾在 Burnt Ends(亚洲排名第 15 位的现代炭烤餐厅)主厨 Dave Pynt 的带领下一起做了马尔代夫的餐厅开幕。这种形式对他来说就像小时候第一次吃高级中餐,充满了崭新的细节和诱惑。

为巴斯克烤鱼淋上柠檬汁和热油。近距离烹饪也为客人带来感官享受。

La Bourriche 133 的餐厅面积并不大,除去吧台,只有 8 张桌,两个包间设在隔壁空间。不少客人觉得约 1500 元人均的海鲜餐厅不该如此「拥挤」,但作为客人很难看到,为了保护历史建筑、保证烹饪品质,整个餐厅将 70% 的面积都给了厨房,这在任何餐饮体系都是高得惊人的比例。或许会损失一部分客人和营业额,但在李家伟看来,为了确保更细致稳定的出品,这些牺牲也没什么。

此外,由于国内这类餐厅相当少,许多设备无法采购成品,只能定制。最初李家伟找了做烤鸭炉和意大利披萨炉的公司,但它们的使用均温在 200℃~300 ℃,远远达不到李家伟要求的 600℃~700℃;而用于熟成海鲜和鱼类的熟成柜,也与熟成牛排的设备有所不同,海鲜需要更低温度,自然也就需要更复杂的湿度控制,否则水汽会凝结在食材表面。

定制的海鲜熟成柜内挂着东星斑,在时间的分解中,会为鱼肉带来独特的风味和质感。

做纯粹的海鲜,意味着能玩的「玩具」少,在有限的框架下搭建出合理的逻辑,并让客人有完整的体验,需要有十足决心和勇气。

近来是休渔季,不少食材断供,或是难以拿货。由于菜单没有任何非海鲜菜式,情况就变得复杂,「做海鲜的餐厅,不能因为觉得菜单还差了点什么,就加一块牛肉。」眼下,法国贻贝会在周四到货,产自丹东的黄蚬子倒是每天都有,让李家伟最头疼的是新加坡螃蟹,因为他对尺寸的要求和近期市场波动,大的并不好拿;曾经有一道斑节虾,他调整了很久味道,终于发现了合适的烹饪方式,结果就断货了。最近他在研究鲍鱼和鲳鱼,二者都是中餐常用海鲜,人们对它们的风味想象也是中式的,那么能不能用它们做出符合餐厅主题的菜式?如果做出来,是不是也会让人感觉新鲜?

李家伟近来的新菜是一道用鱼肉做的法式肉酱,传统这种肉酱会用猪肉或鸭肉制作,保存在密封罐里,表面凝着一层香气四溢的油脂,但这种效果很难用海鲜达到。试了很久,他发现关键是要找对鱼。「新加坡是进口国家,所有食材只要看着目录选就行了;但中国不行,要真的去找,去海边、去农场,要认识供应商,要一起吃饭。『找食材』这三个字的定义,在两个国家是不一样的。」最后李家伟选择了来自黄海的蓝点马鲛鱼,他发现原来马鲛鱼在特定季节是可以生吃的,而且很好吃。这个发现虽然并没有立刻被应用在菜单上,但他也已经记在心里。

斑点马鲛鱼法式熟肉酱 | 烟熏鸡油。

「找到马鲛鱼,再去找人(供应商),又发现鱼要处理得像肉酱一样,要不要过绞肉机?又有问题。只能一直研发,但还是总觉得哪里不对。」过程中,他尝试过鱼油、鸡油,总是欠些香味;搭配的洋葱酱汁,到底要用红葡萄酒还是波特酒?一起吃的面包,应该用酸面包,还是布里欧修(Brioche)?每个细节都有选择,每个选择都需要更多细节去完整。最终,又经过几次调整,他将做好的鱼酱放进火炉里靠荔枝木烟熏带来新的风味;选择了布里欧修面包,因为其质地更细腻,与鱼肉更搭配。

这里的所有菜品比起他过去熟悉的法餐,看上去都更简单直白,然而其中的功夫不减。「主厨是闭着眼睛也能出菜单,但只有限制领域,有确定的主题,才能挖掘得更深。菜品的每个环节都可以有细分,有多重选择去做。」

在与李家伟的聊天期间,副厨包伟康(包子)已经完成了餐厅入口海鲜区最后的整理,贝类、生蚝、鱼子酱被整齐码放进冰盘,不同程度的熟成鱼挂在上面一格熟成柜里,而底层海鲜水缸的龙虾、帝王蟹和松叶蟹都已经就位。

包子正在检测海鲜水箱内的海水。

这一天由于清理水缸,海鲜放得比较晚,常规情况下,每天海鲜一到,它们就会被直接放进去。餐厅用到的所有海鲜必须由包子经手,李家伟给他的职位定义是 Chef de Atelier,意为「工坊主厨」。工坊,意味着他对待海鲜的严肃态度。

「我们最核心的命脉就是海鲜,海鲜没处理好,没收好,没有用好,都有他的责任在。我们去研发菜品,也要不断去勘测,按品种单独关注水缸里的事情。」包子每天要测量并调整水缸里海水的盐度和温度,使海产处于最佳状态,这种状态是顾客肉眼可见的。

一迈入餐厅,就能看见右手边的水箱养着生龙活虎的海产品。

把海鲜区设计成餐厅入门后的第一个区域,其用意也是如此。李家伟喜欢热闹、鲜活,充满生命力,在他看来,客人来吃海鲜,就必须要在一进门,就让客人知道自己会吃到什么。海鲜缸、炭炉的直白展现,比起所谓高级餐厅疏离的座椅和端庄的氛围,更能调动起人的食欲。

「这是厨房的能量,它能够感染到客人。我觉得人在拘谨的状态下,吃东西是不会香的。从一开始,我就想,要让客人吃到爽。」如何让客人吃得爽?李家伟觉得,餐厅要热闹,让人放松,要有沉浸感,像在「海鲜环球影城」吃海鲜的感觉。

传统西班牙风格的巴斯克烤整鱼。在一次次精进中,增加了很多细节。

因此,引导客人上手吃海鲜,相当重要。「我很喜欢看中国人吃瓜子,但是以前我没有理解嗑瓜子这件事的意义,为什么不能买一大盒剥好的瓜子?后来我老婆说,谁要吃瓜子?嗑瓜子的乐趣就在于『嗑』!」做海鲜也是如此,「这其实有点冒险,一开始我们就讨论这个巴斯克烤鱼,要不要给客人分?还有龙虾带壳上,万一客人让你拿回去剥好,但是剥好就凉了,该怎么办?我们有过很多讨论,这件事不是那么容易。他会觉得,到了一定的人均餐标,就应该有一些服务。」

以目前呈现的结果来看,李家伟没有妥协,而市场反馈在某种程度上也证明了他执着的意义,餐厅有不少「回头客」,大家也喜欢叫上朋友一起吃。「我当然也在非常正统的西餐体系中学习过,但可能我是从大排档里出来的,吃得轻松、开心对我来说更重要。有些西餐仪式,需要在当下的市场无偏见地重新思考,它到底应不应该?对不对?」

下午 5 点半,餐厅洋溢着客人到来前平静的幸福感。

当时钟的指针滑过 5 点,餐厅的一切几乎已经准备就绪,这是李家伟每天最喜欢的时刻 —— 海鲜水缸里咕嘟咕嘟,火炉里的炭已经发红发亮,餐桌上的餐具酒杯都摆放整齐,厨房里的食材切备整齐,他的心里洋溢一种别样的幸福感。让人想起家里的大排档,「我们每天的努力,就是为了服务好晚上的这些客人」,每一天,每一晚,每一位,日日夜夜。

他不断提及自己对「热闹」的追求,5 点至 6 点,就是静候「热闹」开场。期待带来满足,如同他年幼时等待着放学铃响,好跑到奶奶的小吃摊前,举起筷子,翘起脚。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