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时代的江苏军阀:从冯国璋到孙传芳

洋凝说国际 2023-06-10 04:17:02

01

国民党与北洋军阀战斗的历史,可以看做一部挨揍、逆袭、反杀的历史——开局被北洋军阀从南京赶到广州,在广州摸爬滚打,白手起家,然后引入苏俄外援,趁北洋军阀内讧,举旗北伐,反推到南京,然后百万北伐军围攻张作霖,进占北京,反杀了北洋军阀。

民国建立之初,中国有三大政治重心:北京、武汉、南京。

北京是首都,政治中心,北洋军阀的大本营。

武汉是辛亥首义之地,黎元洪以副总统身份兼领湖北都督,成了北洋派与同盟会之外的第三股力量,几乎与北京、南京成鼎足之势,据全国之中,顾盼自雄。

南京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首都,也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的大本营,同时南京及其周边江、浙、沪还是全国经济中心。

1913年,三足鼎立之势被打破,先是老袁武力镇压二次革命,调北洋军南下攻占南京,以冯国璋为江苏都督,坐镇南京,之后老袁强逼黎元洪进京,以段祺瑞为湖北都督,坐镇武汉。

段虎、冯狗亲自出马,北洋军精锐尽出,可见老袁对这两个地方的重视程度。

此后,武汉算是废了,湖北军阀没成什么气候,但是南京不同,它在老袁死后迎来第二次高光时刻。

1916年老袁病死,副总统黎元洪转正当上了大总统,实权掌握在国务总理段祺瑞手中。

次年,孙中山因不满段祺瑞祸国,南下广州,与西南军阀合作组建了护法军政府。

从此,中国在名义上形成了南北对立的两个政府。

另一方面,冯国璋以副总统兼江苏督军的身份依然坐镇南京,他手下有一帮抬轿子的军阀,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派系——老直系,对北京的段祺瑞形成了强有力的制衡。

这一时期中国的三大政治重心是北京、广州、南京。

1918年冯国璋下野,老直系衰落,江苏督军李纯扛不起老直系的大旗,南京的政治地位下降,沦为普通省会城市。

1926年,国民政府发动北伐战争,国民革命军从广州出发,打下了武汉和南京,分别形成了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和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

宁汉合流,南京完胜武汉成为国民政府的首都,中国历史进入南京国民政府时代。

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进入北京,终结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张学良在同年改旗易帜)。

发现没有?北洋时期的全国政治重心,就在北京、南京、广州、武汉这四大城市之间兜兜转转,广州和武汉是陪跑,北京和南京是主角,老袁时代,北京压过南京,北伐战争,南京压过北京,把北京改成了北平。

扯远了,回到江苏军阀这个话题。从南京政治地位的消长可以看出,江苏督军的起点很高,位置举足轻重,只不过后来不行了。此外,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历任江苏督军(短暂代理的不算)没有一个江苏人,江苏本地军阀被压得死死的。

02

老规矩,讲一省军阀都得从辛亥革命讲起。

武昌起义爆发后,江苏巡抚程德全给清廷上了一份奏折,要求朝廷解散皇族内阁,向太庙和臣民发誓,颁布宪法,以安天下。

程德全的奏折很大胆,等同于造反逼宫,搁以前得抄家灭门,但这一次清廷选择留中不发,不讨论、不批复,就像没看到一样。

程德全见清廷死性不改,对其彻底绝望,宣布江苏独立,不久被推举为江苏都督。

程德全

江苏巡抚驻地在苏州,两江总督、江南提督、江宁将军驻地在南京,尤其是江南提督张勋,是大清的死忠,叫嚣:独立即造反,反则皆贼也!要率领手下江防营发动反扑。

想要维持江苏的独立局面,必须武力拿下南京。程德全从府库中提取了几十万两白银,作为军费,支持江浙联军(浙江和江苏新军组成的联军)进攻南京,两江总督张人骏、江南提督张勋、江宁将军铁良挡不住攻势,狼狈溜了。

至此,南京光复。1912年,苏州都督府移驻南京。

以前,历史评价程德全是一个投机分子,鲁迅先生讥讽他“为了表示革命要破坏,就用竹竿挑去巡抚衙门前的几块瓦片”——革命就走了个过场。

实际上,程德全是大清督抚中第一个响应革命的,从0到1是最难的,需要巨大的勇气。在程德全的影响下,东南六省五天之内相继起义。

而且,江苏的独立,使江、浙、沪形成鼎足东南之势,直接斩断了大清王朝的经济命脉。

清廷的灭亡指日可待。

程德全的一生非常传奇,他是穷书生逆袭命运的典范,是大清为数不多的能吏,也是有功于东北的英雄。不过,他不是军阀,不是今天要讲的重点。

民国初年的江苏情况很复杂,一方面民国的首都设在南京,这里是同盟会的大本营;另一方面,浙江立宪派力量强大,立宪派领袖程德全、张謇等人的主张,与革命党不尽相同。

老袁的北洋势力,虎视眈眈盯着南京,想通吃。

程德全不掌握军队,他所依靠的力量是士绅阶层,在有枪就是王的时代,士绅的支持软弱无力,所以程德全的都督当得很不顺。

1913年,老袁和国民党(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决裂,程德全在两大势力之间搞调和,想维持江苏的和平局面,没有结果,只得称病离开南京。

7月,老袁命冯国璋、张勋、雷震春督率北洋大军南下,镇压国民党(讨袁军)。

此前国民党已自废武功,加之内部混乱,无力与北军抗衡,北洋军攻占南京。

进攻南京前,冯国璋与张勋约定:先入城者为督。战斗中,张勋特别卖力,他麾下的辫子军成了此战的主力,率先破城。冯国璋军力更强大,但他风轻云淡,隔江观战。

事后冯国璋按约保举张勋为江苏都督,然而,张勋没干几天就被老袁换掉了。

张勋

03

南京的情况很复杂,张勋这个大老粗玩不转,只会凭借武力杀杀杀。

辫子军一入城,就大肆抢劫了三天,此后更是无恶不作,引起了江苏人的极大反感。

更重要的是,辫子军误伤了外国人,外国公使向北洋政府施压,老袁只得将张勋换掉,任命冯国璋为江苏都督。

冯国璋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绵里藏针,张勋的起起落落,很可能早在他预料之中。

打南京时他用承诺刺激张勋卖力作战,打下南京后让张勋在风口浪尖踩雷背锅,张勋被搞臭搞下台后,冯国璋出面拨乱反正,顺利上位。一切看起来那么自然,那么顺滑。

冯国璋

不过老袁也不傻,他任命张勋为长江巡阅使,移驻徐州,让冯、张二人相互牵制。还派齐耀琳为江苏巡按使(主管民政),分走了冯国璋的民政权。

此外,老袁还任命郑汝成为上海镇守使,让上海自成一区,削弱了江苏的经济实力,也给冯国璋埋了一颗钉子。

不管老袁如何布置,冯国璋作为老袁的左膀右臂坐镇南京,手下有2万虎狼之师,是雄踞东南最强大的实力派。

冯国璋政治上紧跟老袁,做了两年忠心耿耿的“冯狗”,替老袁把守东南门户。

然而,当老袁想更上一层楼时,冯国璋却不再紧跟,消极抵制。

1915年12月,老袁调冯国璋进京当总参谋长,想调虎离山,冯国璋称病不出,拒不进京,还暗中鼓动江苏军民挽留自己,利用民意对抗老袁的命令。

老袁担心把他逼反,只得退让。

1916年初,云南护国军发起讨袁战役,贵州、广西等省相继独立,冯国璋见老袁大势已去,领衔联络江西、浙江、山东、湖南四省将军,发出“五将军密电”反对老袁。

此时的冯国璋,已经学会了老袁当年在辛亥革命中两边通吃的绝技,他一边利用护国军向老袁施压,一边以北洋实力为后盾,与护国军谈判。

一时间,冯国璋成了北洋集团中反袁的头号人物,南北政局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俨然北洋各省督军的盟主。

老袁死后,段祺瑞主政中枢,冯国璋当选副总统。

段祺瑞对冯国璋的实力也颇为忌惮,对段祺瑞而言,冯国璋当选副总统是一件好事——可以把冯调到北京,然后慢慢整垮他。

冯国璋也不是白混的,他援引黎元洪当年以副总统兼湖北都督的旧例,在南京宣布就职,设立了副总统办事机构。

冯国璋不来北京,段祺瑞无可奈何,不过,段祺瑞可以让冯国璋在南京待得不安逸。

他派亲信杨善德为浙江督军、卢永祥为淞沪护军使,以张勋兼任安徽督军,仍然驻军徐州。

徐州本来是江苏的,却和安徽连在了一起,上海本来也是江苏的,却和浙江连在了一起。

安徽、徐州、上海、浙江,从多个方向对冯国璋构成了压制态势。

为了抗衡段祺瑞,冯国璋联合江西督军李纯、湖北都督王占元,形成了“长江三督”。

“段氏专政中枢,冯氏督军江左,两雄相忌,遂有直派、皖派之分”。

意思就是,段祺瑞和冯国璋的明争暗斗,导致北洋集团分裂,逐渐形成直系和皖系。

04

1917年,大总统黎元洪因张勋复辟下台,黎元洪逃到日本使馆签署命令:请副总统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务。

黎元洪已去,冯国璋代理总统,没有理由再待在南京了。

对冯国璋而言,去北京,还是不去,这是一个关系政治命运的大问题。

女婿陈之骥劝他:南京是经营多年的大本营,又有自己的军队,领袖东南不好吗?离开南京去北京,受制于人。

参谋长师景云认为:偏安东南,难成大业,中央无主,元首空悬,这正是主公干大事的良机,这个机会得把握住。

经过一番纠结,冯国璋同意北上,他提了进京的条件:调江西督军李纯,接替他空出来的江苏督军,升十二师师长陈光远为江西督军,接替李纯,还要求带1个师进京。

段祺瑞也有自己的人要安排,和冯国璋做了利益交换,同意了他的要求。

1917年8月1日,冯国璋抵达北京,江苏进入李纯时代。

李纯

李纯也是北洋老人,北洋武备学堂毕业,袁世凯小站编练新军的时候,李纯是督队稽查官,后来他调到了冯国璋手下做事,两人都是直隶人,关系逐渐亲密,1907年,李纯已升至北洋第六镇第十一协协统(旅长)。

武昌起义爆发后,冯国璋率北洋军南下镇压,李纯所部也编入冯国璋第一军,与革命军作战。共同的战斗经历,更加密切了李纯和冯国璋的关系。

第六镇统制吴禄贞被刺后,李纯接任第六镇统制。

1913年,江西都督、国民党人李烈钧在湖口誓师讨袁,老袁派李纯率领北洋第六师(镇改师)进攻江西。

李纯的军队很猛,连克九江、南昌,入城后极力清除、打压国民党势力,获得袁世凯信任,被任命为江西都督,与江苏都督冯国璋同气连枝。

冯国璋进京代理总统,担心基本盘有失,于是把李纯挪到了江苏。

冯国璋在北京与段祺瑞斗法,地方上,李纯便成了冯国璋的代言人,联合江西、湖北两省亲冯势力,与冯国璋遥相呼应。

为了对付段祺瑞,李纯还积极联合江苏本土势力,如马玉仁(淮扬镇守使)、张仁奎(通海镇守使)、朱熙(苏常镇守使)、杨春普(第十九师师长)、陈调元(第七十四混成旅旅长)等。

要搞定这些地头蛇,光给好处还不行,还得有实力震慑。李纯手上有嫡系第六师,师长齐燮元,还有冯国璋留下的第十六师,师长王廷桢,这两个师都是北洋劲旅,战斗力远超江苏地方部队。

李纯在江苏督军任上,干了两件大事,一是收回了江苏对徐州的控制权,二是追随冯国璋反对段祺瑞武力统一。

张勋倒台后,继任者张文生控制不住局面,徐州的定武军(原辫子军)接连发生兵变,继而演化成了匪患,段祺瑞为了继续打压江苏,派张敬尧为苏皖鲁豫四省交界剿匪督办,率第七师坐镇徐州。

李纯也以剿匪的名义,派陈调元带兵进驻宿迁,积极向徐州扩张势力,后来张敬尧第七师被调往湖南,张文生实力有限,陈调元渐渐控制了徐州。

李纯夺回徐州、控制淮北,对直系打破皖系的包围意义重大。

05

冯国璋是代总统,与段祺瑞明争暗斗时,他不便于轻易表明态度,很多话他也不方便讲。

这时候,李纯就成了冯国璋的传声筒。

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另立军政府,公开与北洋政府抗衡,段祺瑞叫嚣武力扫平西南。冯国璋反对武力统一,主张和平统一。

在冯国璋的授意下,李纯领衔长江三督,处处与段祺瑞唱反调,积极与西南军阀联络,段祺瑞武力统一受挫,被迫下台。一时间,李纯成了全国瞩目的风云人物。

不过,李纯没高兴多久。

李纯与西南军阀和谈,引起了北洋集团主战派的仇视,主战派不敢攻击冯国璋,把怒火投向李纯,骂他是北洋派的内奸,“卖团体以求荣,结民党以自固”。

护法军政府和北洋政府存在根本利益冲突,双方根本谈不拢,冯国璋的和平统一走不通。

皖系灵魂人物徐树铮趁势反击,他纠集支持段祺瑞的各省督军,召开了督军团会议,为武力统一扯火造势,又用手段拉拢了直隶的曹锟和奉天的张作霖,主战派的风头盖过了主和派。

徐树铮趁热打铁要搞掉李纯,他通电要求罢免李纯、启用段祺瑞组阁,主战派纷纷附和,甚至还派军队到津浦线,作出了武力解决李纯的姿态。

李纯迫于无奈,表示不再反对武力统一。

但再次上台的段祺瑞仍不肯放过李纯,他下令罢免李纯,冯国璋拒绝盖印,段祺瑞又建议调李纯为总参谋长,冯国璋也坚决反对。

曹锟、张怀芝见李纯已经屈服,从中斡旋,保住了李纯位置。

1918年10月,冯国璋代理总统到期,因皖系反对,没能连任,不过他下台时把段祺瑞也拉下了台,两人双双下野。

段祺瑞下野后,还有参战督办的头衔,可以继续操控政局。

冯国璋下野后手上还有两个师,不过此后他的心思更多地放在搞钱上,远离了政治中心,直到1919年底病逝。

冯国璋下野后,长江三督基本解体了,作为直系台面上的领袖和代言人,李纯失去了全国影响力,只能勉强保住江苏。

要不是曹锟、吴佩孚势力异军突起,吸引皖系的火力,段祺瑞肯定能整垮他。

值得一提的是:曹锟和吴佩孚的直系,与冯国璋的老直系不一样,曹锟之前并非直系,他在与皖系的较量中,逐渐与老直系合流,并凭借强大实力成了直系领袖。

总之,直系后起之秀辈出,老直系领袖李纯逐渐靠边站了,意志逐渐消沉。

1921年10月,李纯在任上暴毙。

因为死得太突然,引起了很多流言蜚语,有的说是撞见了姨太太和手下偷情被手下杀害,有的说和干女儿乱搞被女婿杀害,还有的说是继任者齐燮元弄了一出斧声烛影。

目前正史里面都倾向于李纯是自杀的,自杀的原因很多:在江苏督军位置上面临内忧外患,打不开局面,重用干儿子引起江苏各界反对,李纯本人比较要脸,好名声,被骂后心理压抑,加之又有其他疾病折磨,于是悲观厌世,用手枪自杀了。

06

李纯死后,齐燮元继任江苏督军。

齐燮元也是直隶人,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北洋第六镇做少尉排长,此人城府很深,会搞关系,在军队中蹿升得很快。

北洋第六镇改为第六师时,李纯是师长,齐燮元是参谋长,李纯当江西都督时,齐燮元任第六师第十二旅旅长,不久升任第六师师长兼督军署参谋长。李纯调任江苏督军后,齐燮元也跟去了,任第六师师长兼江宁镇守使。

总之,齐燮元长期在李纯手下当二把手,深受李纯信任。

李纯死前,齐燮元势力已经成了气候,逐渐尾大不掉。加之齐燮元比较会钻营,用小恩小惠笼络人心,李纯死后,他迅速控制了局面,赢得了朝中大佬们的支持,继任督军。

齐燮元

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战爆发,齐燮元支持曹锟、吴佩孚,获得了苏皖赣巡阅使的头衔。

曹锟是直鲁豫巡阅使,张作霖是东三省巡阅使,从官衔上看,齐燮元可比肩曹锟、吴佩孚。

齐燮元在江苏的统治乏善可陈,他的两个高光点:一是继任督军后为李纯举行国葬,二是发动江浙战争。

江浙战争,又叫齐卢战争,是江苏督军齐燮元与浙江督军卢永祥之间的战争。

前面说了,上海在行政上属于江苏,但是因为当年老袁埋雷,导致上海长期被浙江督军控制——上海护军使杨善德是皖系人马,杨善德当上浙江督军后,他的副手卢永祥任上海护军使,杨善德死后,卢永祥当上浙江督军,他的副手何丰林任淞沪护军使。

转来转去,在淞沪问题上,皖系一直在玩接力赛,独吞上海这块肥肉。

冯国璋、李纯曾多次出手,想夺回上海,但均以失败告终。

齐燮元不信邪,他一上台就声称:上海是我们江苏的一部分,一定要夺回来。

浙江督军卢永祥针锋相对:上海是浙江的门户,我们一定要保持。

经过长期的分化组合,齐燮元和卢永祥都找到了自己的靠山。

齐燮元是直系的,他的靠山是曹锟和吴佩孚,卢永祥是皖系的,他的靠山是张作霖、孙中山。

原来,第一次直奉大战后,为了对抗如日中天的直系,张作霖、孙中山、段祺瑞这三个失败者结成了三角同盟,而卢永祥是段祺瑞的代言人和唯一的残存势力。

卢永祥之子卢小嘉、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孙中山之子孙科举行了三公子会议,约定一旦直系对任何一方动手,另外两方要出兵增援。

1924年,卢永祥收编了两支从福建逃过来的军队,他们是孙传芳赶过来的。而此前浙江已与江苏、安徽、江西分别签订过和平公约,规定不得容留、收编“客军”。

齐燮元和孙传芳指责卢永祥破坏公约,要求他解散这支军队,遭卢永祥拒绝。

9月1日,孙传芳(也是直系)率先对浙卢宣战,第二天,齐燮元发兵进攻浙江,江浙战争打响。紧接着,孙中山、段祺瑞、张作霖根据盟约,分别通电讨伐曹锟、吴佩孚,更大规模的第二次直奉大战拉开帷幕。

07

江浙战争,齐燮元和卢永祥实力旗鼓相当,很快达成了僵持状态。

福建孙传芳瞅准机会,突然杀出,这时驻守闽浙天险——仙霞关的浙军突然倒戈,使得孙传芳兵不血刃进入浙江,与齐燮元南北夹击,卢永祥兵败如山倒,下野跑到了日本。

江浙战争,齐燮元拿下了梦寐以求的上海,孙传芳拿下了浙江(他把福建让给了把兄弟周荫人),任浙江督军。

然而,事件很快迎来了反转。

由于冯玉祥倒戈,直系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败了,大局崩坏,使得江浙战争的胜利变成了微不足道的小事。

1924年底,奉系控制的段祺瑞执政府下令撤去齐燮元江苏督军之职,以省长韩国钧代理督军,任命卢永祥为苏皖宣抚使。

韩国钧

次年,张作霖派张宗昌、韩麟春、吴光新等人率兵南下,护送卢永祥就任,齐燮元想和孙传芳结盟对付奉军,孙传芳需要时间来消化浙江,没有答应他。

齐燮元自知无力抵挡奉军,逃往日本。不久,段祺瑞任命卢永祥为江苏督办(督军)。

卢永祥

卢永祥这次反败齐燮元,靠的是奉军的力量,因此,他这个督办是个光杆司令,奉军将领专横跋扈,根本不鸟他。

1925年8月,卢永祥辞去苏皖宣抚使兼江苏督办,去天津做了寓公。江苏督办一职由奉军将领杨宇霆接任。

杨宇霆

奉军南下,短时间内收割了鲁、苏、皖、沪等地盘,势力扩张达到了巅峰时期,这给浙江的孙传芳形成了很大压力,同时也给福建、江西、安徽、江苏四省本土军阀造成了危机感。

举个例子,杨宇霆就任江苏督办后,目空一切,对江苏本土军阀刁难压制,动辄训斥,连表面上的和谐都不屑于维持,江苏军队四个师长陈调元、白宝山、马玉仁、郑俊彦对杨宇霆的不满与日俱增。

孙传芳获悉了各省本土军阀的危机感,开始派人与他们频繁联络,逐渐形成了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五省联军中,孙传芳是联络人兼带头人,实力又最强大,于是被推举为五省联军总司令。

1925年10月15日,五省联军向奉军发动突然袭击,奉军主力在北方与冯玉祥对峙,南方空虚且没有准备,一触即溃,退回到徐州。

26日,孙传芳亲率7万大军,与张宗昌率领的8万奉军在徐州外围激战,张宗昌战败,麾下白俄雇佣军伤亡殆尽,前敌总指挥施从滨被俘、被杀。

孙传芳拿下徐州,双方停战。

事后,北洋政府任命孙传芳为江苏督办,加上原来的闽浙巡阅使兼浙江督办,孙传芳可以名正言顺统治苏、浙、闽三省。安徽和江西军阀,不是孙传芳的对手,只能俯首称臣。

孙传芳

就这样,孙传芳正式在南京设立五省联军总司令部,开府东南,掌控了五省的军政大权。

孙传芳是北洋时代江苏最后一任督军(督办),他的政治生涯终结于北伐战争。

1927年3月,北伐军各路大军兵临孙传芳的老巢南京城下,23日,程潜所部率先破城而入,占领南京,孙传芳北上依附张作霖,并在此后的二次北伐中被彻底消灭。

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江苏(苏南)进入南京国民政府时代。

0 阅读:1

洋凝说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