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解读——宣公十八年

左传解读 2024-03-09 01:20:45
宣公十八年楚庄王不虞英年早逝 东门氏谋人被逐亡齐 【经】十有八年春,晋侯、卫世子臧伐齐。公伐杞。 【传】十八年春,晋侯、卫大子臧伐齐,至于阳谷。齐侯会晋侯盟于缯,以公子强为质于晋。晋师还,蔡朝、南郭偃逃归。 鲁宣公十八年春天,经中记载了两件事。一件是晋景公和卫国世子子臧联合伐齐。一件是鲁宣公讨伐杞国。传中对第一件有解释,第二件无文。 传中说在这年的春天,晋景公和卫太子臧联合伐齐,一直攻到阳谷。齐顷公在缯地会见晋侯与晋结盟。并让齐国公子强到晋国做人质。晋军回国。而被晋国拘捕的蔡朝、南郭偃逃回了齐国。 此次晋国讨伐齐国,主要是晋景公听从了苗贲皇的意见。高半路逃走的高固没有受到惩罚,而冒死前来的晏弱、蔡朝、南郭偃却被拘捕。这是使“反者得辞,而害来者”的作法,而这种作法直接的后果是“以惧诸侯”。的所以晋景公讨伐齐国,主要是针对高固的。但高固是齐国的权臣,所以齐顷公只得与晋景公结盟,并以公子强为人质来保证追随晋国。 卫国从鲁宣公十四年孔达为国自缢后,卫国彻底依附于晋国,所以此次伐齐,卫国也派了军队与晋一块伐齐。 晋国既然和齐国结盟,所以对那三个人看守故意放松,让他们逃走。实际上此事和去年的传文应联合起来看。并不是苗贲皇一劝说,晋景公就放松对他们的看守让他们逃走的。 关于第二件,鲁国讨伐了杞国,传中无文。这个杞国有一阵子没有出现在经与传中了。还是在鲁文公十二年时,杞国国君来鲁国第一次朝见文公。但这一次来是来申请休掉叔姬的,不但休掉叔姬,还要再从鲁国娶新人回去,当时鲁国强忍着答应了,因为杞国有了强大的齐国做外援,所以鲁国得罪不起,只得忍气吞声。现在齐国受到晋国的攻击,鲁国也顺便讨伐一下杞国,一血当年的耻辱。但经和传都没有说明,这是作者从前后文的关系上推测而来。 【经】夏四月。 【传】夏,公使如楚乞师,欲以伐齐。 鲁宣公十八年夏天,经中无记载。只是照例记作“夏四月。” 传中说这年夏天,鲁宣公到楚国去乞求援军,想以此来讨伐齐国。因为鲁宣公不事奉齐国,而齐国现在和晋国结了盟,再加上鲁国讨伐了杞国,各种情况的叠加,所以害怕了,于是到楚国请求援助。 但是鲁国虽不事齐国,但一直与齐国积极接触,而且宣公和与东门襄仲一家希望借助齐国的势力除掉三桓,所以此次出兵杞国传中没有解释,实则这是鲁宣公的一大败笔,把多年的努力葬送了。而伐杞之举可能也是三桓与宣公的斗争结果。三桓不可能不知道公孙归父去齐国的目的,所以趁此次晋国讨伐齐国之时,便逼着鲁宣公讨伐杞国,以此来激怒齐国,从而达到瓦解宣公与子家的目的。鲁宣公没办法,只得同意,但这下就正中了三桓的下怀了。所以现在鲁国没有办法,害怕齐国攻打自己,于是只得去乞求楚国,而去楚国求助,也应是三桓的主意。 【经】秋七月,邾人伐鄫子于鄫。甲戌,楚子旅卒。公孙归父如晋。 【传】秋,邾人戕鄫子于鄫。凡自虐其君曰弑,自外曰戕。 楚庄王卒。 楚师不出,既而用晋师,楚于是乎有蜀之役。 公孙归父以襄仲之立公也,有宠,欲去三桓以张公室。与公谋而聘于晋,欲以晋人去之。 鲁宣公十八年秋天,经中记载了三件事。第一件,邾国人到到鄫国把鄫国国君杀了。第二件,七月甲戌日,楚国国君楚庄王熊旅去世。第三件,鲁国大夫公孙归父出使晋国。 关于第一件,传中说这年秋天,邾国人到时鄫国把鄫国国君刺杀了。传中说,凡是从内部把国君杀掉的叫做“弑”,从外部把国君杀掉的叫做“戕”。那么邾国人为什么要去刺杀鄫国国君呢?这个传中也没有解释。实际上此事的缘由有点远了。 早在鲁僖公十九年时,当年正是宋襄公欲霸诸侯之时,宋襄公盟会,抓了邾国国君,当时鄫国国君实际上也想参加,但没赶上。后来他跑到邾国去说明情况,希望邾国向宋襄公美言几句,结果这个邾子直接把他抓了起来,送到了宋襄公面前。而宋襄公想杀鸡骇猴,于是让邾子把鄫子杀了祭了天,所以这两国就结下了梁子。所以邾国人此次是一次暗杀行动。 关于第二件,一代英豪楚庄王去世。而经中记载的是“楚子旅卒”。传中记载的是“楚庄王卒”这是因为楚国自己称王,所以经中直呼其名,以示僭越之意。 在《左传》中对楚庄王的事迹没有《史记》多。楚庄王在位二十三年,左传中主要写了记载了庄王灭鄘、问鼎中原、饮马黄河、铲除斗氏以用与晋反复争夺郑陈的事情。史记还有“一鸣惊人”“绝缨大会”“庄王葬马”“因猎求士”等故事,这可能是司马迁根据民间传说又加以改编而成的。 关于第三件,因为楚庄王的去世,所以鲁国求助楚国失败。楚国不出师,于是鲁国重新想办法。不久鲁国就利用晋军攻打齐国,因这一行为也引出了后来楚国侵鲁的蜀地之役。这是后话。 传中接着解释,公孙归父因为当年他的父亲襄仲立了宣公为君,所以他受到宠信,便想要去掉三桓来扩大公室的权势。他和宣公策划并到晋国聘问,打算利用晋国的力量去掉三桓。所以此次到晋国出使,这又是鲁国内部斗争的需要。因为三桓主张去楚国借兵对抗齐国,但楚庄王去世,人家楚国出不了兵了,所以宣公趁机便提出到晋国借兵来对抗齐国,那么三桓便没话可说了,所以公孙归父此次来晋其目的还是借晋国之力除掉三桓。 【经】冬十月壬戌,公薨于路寝。归父还自晋,至笙。遂奔齐, 【传】冬,公薨。季文子言于朝曰:「使我杀适立庶以失大援者,仲也夫。」臧宣叔怒曰:「当其时不能治也,后之人何罪?子欲去之,许请去之。」遂逐东门氏。子家还,及笙,坛帷,覆命于介。既覆命,袒、括发,即位哭,三踊而出。遂奔齐。书曰「归父还自晋。」善之也。 鲁宣公十八年冬天,经中记载了两件事。第一件,十月壬戌日,鲁宣公“薨于路寝”。在春秋中侯国只有鲁国国君去世记作“薨”,这个在前文中有介绍,不再赘述。而“路寝”是诸侯正的正厅,从记载上来看,鲁宣公是正常死亡,寿终正寝的。第二件,是公孙归你从晋国出使回来,走到笙地,听到国君去世,于是他逃亡到了齐国。 传中解释说,这年冬,鲁宣公去世。季文子在朝廷上说:“当年让我杀掉嫡子而立了庶子为君,从而失掉了强大的援助的,就是襄仲。”臧宣叔生气地说:“当时不能治罪,后人有什么罪?您想要除掉他,我臧许请求除掉他就是了。”于是就把襄仲的家族东门氏驱逐出国。公孙归父回国到达笙地知道了这个消息,于是筑土为坛,张开帷幕,向他的副手复命。复命之后,脱去左臂的衣服,用麻束发,在国君丧礼规定的位置上试痛哭,顿足三次,才退出来。然后就逃亡到了齐国。《春秋》记载说:“归父还自晋”,这是对公孙归父完成出使任务的一种赞许。 我们先说宣公之死,经中说是正常死亡,但史上对宣公之死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这也难怪。因为死亡的这个时间太巧了。鲁宣公死在公孙归父出使晋国的期间,也就是说公孙归父还没有回到鲁国鲁宣公就挂了,而在公孙归父出便之前他还雄心勃勃与公孙归父一起商量如何除掉三桓的宏伟计划。而此次去晋的目的三桓应是一清二楚的,所以宣公之死应该不是正常死亡的。而鲁史记载“薨于路寝”应该是个假象。 我们再说季文子,他看宣公已死,还有一个心腹之患,那就是公孙归父东门之氏。但他不明说,而是季婉地表达。说当年我杀掉公子恶及视,是襄仲逼得我没办法。后来立了宣公,而失掉了强大的援助。因为恶与视的母亲正是哀姜,是齐国之女,但是他把齐国的外甥杀了,所以说失掉了强大的援助,而这一切都是当年公孙归父的父亲逼着我做得啊。我现在后悔死了。这里他把杀嫡立庶与国家的兴衰连缀在一起,就是告诉人要想不让齐国来打我们,我们就得除掉东门之氏来讨好齐国。实际上当年的季文子是紧紧追随襄仲的。 臧宣叔当然很明白,但他不想听这套陈词滥调。他是鲁国的司寇,而司寇在鲁国是主管行刑的,所以他说你想除掉东门直接下命令不就行了,还拐弯抹角说这说那,我给你办了不就得了! 宣公十四年,公孙归父出使齐国时,晏弱就有预言:“子家其亡乎?怀于鲁矣。怀必贪,贪必谋人。谋人,人亦谋己。一国谋之,何以不亡?”所以公孙归父在鲁国实际上已成众矢之的,臧宣叔也不容他,只是臧宣叔没有季文子含蓄而已。 至于公孙归父,知道国君已死,家族被逐,回去一定是个死,但他还是要完成复命之礼与哭丧之礼,然后才逃亡,也算有始有终。但公孙归父为何要逃往齐国呢?实际上公孙归父先出使的便是齐国,欲借齐国之力灭掉三桓,至少他曾应该灭了三桓后给齐国一定的好处,所以才有晏弱说他谋人必被人所谋的话。所以他在齐国是有一定的基础的。至于去晋国,也是一个花招,当然寻求保护是一方面,但一真正的目的也是除掉三桓的。而现在鲁国已与晋国所盟,而自己却成了鲁国不容之人,所以逃到齐国是最好的去处了。 弹词 南乡子 楚庄王 成宙评 年少便坚强,回首不堪险命丧。被掳出逃成肉盾,无常,人有奇缘国运昌。 臣子也嚣张,斗氏相残蒍贾帮。问鼎中原河饮马,骄狂,邲战中原称霸王。 
0 阅读:0

左传解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