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解读——僖公十三年

左传解读 2024-03-09 01:20:43
僖公十三年仲孙湫瞒天过海 信口十年王怒不消 秦穆公不计前嫌 舳舻千里秦粮援晋 【经】十有三年春,狄侵卫。 【传】十三年春,齐侯使仲孙湫聘于周,且言王子带。事毕,不与王言。归复命曰:“未可,王怒未怠,其十年乎。不十年,王弗召也。” 僖公十三年春天,经中记载狄人入侵卫国。去年春天,诸侯帮助卫国修建外城,今年看来派上了用场。这说明狄人是时常来骚扰卫国的。此文无传。 传中记载了另外一件事,在这年春天,齐桓公派大夫仲孙湫到周国聘问。并且让他说一说王子带的事,大概意思是让王子带回国。但这个仲孙湫聘问之事完成后,却不和周王提王子带的事。回国后向齐桓公报告说:“这事行不通,天子余怒未消,看那样子,大概得等上十年光景。没有十年,天了是不会召他回国的。” 这一段中仲孙湫是领命而去,但他并没有完成齐桓公交给他的任务,甚至是压根就没提王子带的事,回来以后还谎报了事情的原委。那么这个仲孙湫为什么要抗命呢?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齐国的大臣在此事上的处理方式。齐桓公明知天子与这个王子带已经不共戴天了,为什么还得让天子接纳王子带?他自己接纳王子带已经不像话了,再完好无损地送回去,还得让人接受,这是不是有点欺侮人?齐桓公的内心:我收留了你的仇敌,你不能把我怎地;我现在再把他送回去,你还得好吃好喝接待他,甚至得给他职位,你愿不愿意听我话?至于此人再反不反你,我管不了,或者说我还乐于看一看这场大戏,反正你们王室谁当王都得听我的话! 齐桓公表面上是维持王室内的和睦,实则也是给王室挖坑。现在这个王子带在齐国,一定和齐桓公谈了许多不平等的条约,如果他自己能上位,对齐国来说好处大大的。但齐桓公不能明着拥立王子带,只能是让他先回国,如果有需要帮忙的时候,到时候再说,所以他派仲孙湫表面上是去聘问,实则说合王子带回国才是最重要的任务。 而仲孙湫明知这是个坑,所以他并没有按齐桓公交待的去处理。实际上这才是真正为王室稳定操心的人,所以他并没有提这个事,回去报告时还夸大其辞,说没有十年八年,天子的怒气是没有缓和的,我们就别劳这个神费这个力了。当然齐桓公明知他在说瞎话,但也无可奈何,不能把仲孙湫怎么样。 【经】 夏四月,葬陈宣公。   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鹹。 【传】夏,会于鹹,淮夷病杞故,且谋王室也。 僖公十三年夏天,经中记载了两件事。 第一件,在四月份陈国安葬了陈宣公。陈杵臼是在去年十二月份死的,到今年四月而葬,历时五个月,符合当时的规制。此文无传。 第二件,鲁僖公与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在鹹(xián)地会见,这个鹹地是卫国的地盘。传中对此事的解释是一方面因为淮夷威胁杞国缘故,一方面是为了谋划安定周王室。这里有一个信号,就是东南沿海的少数民族也在逐渐壮大,而且对中原地区产生了威胁。这是做为霸主的齐桓公要考虑的问题,所以要召集诸侯来商讨此事。当然此会的另一个议题就是关于周王室的问题,说白了还是王子带的事怎么解决,我自己说不行,那我们开了会,大家说怎么办就怎么办。这样集体的决议既有效力,也让对方怨不了谁。这种强国的流氓行径到现在仍然大行其道。当然明面上是要讨论如何防止戎人对周王室的骚扰。 【经】秋九月,大雩。 【传】秋,为戎难故,诸侯戍周,齐仲孙湫致之。 僖公十三年秋天,经中记载在这年九月,鲁国进行了雩祭,这当然又是过时之祭,经中记载以示不合规制。此文无传。 传中记载在这年秋天,诸侯因为戎人的骚扰周王室,齐桓公命令诸侯国派出了维和部队,齐国的大夫仲孙湫做为联军首领带领军队前去。 去年冬天,管仲平戎于王,说白了使王室与戎达成了一定的协议。那么现在戎人又撕毁协约,开始攻打周王室。从齐桓公派仲孙湫到王室说合让王子带回国没有成功之后,戎人又开始有所动作的现象上分析,很有可能当时齐国是向两面做了保证。对王室齐国说尽管放心,不会让你再受戎人的骚扰;对戎人说,王子带暂时在我那里,我们还会把他送回去,你尽可放心。这样两国罢兵,得到了暂时的安宁。 但王子带并没有回到国内,于是他可能又和戎人暗中勾结,让戎人去攻打周王室,于是戎人又一次撕毁了协约,反正你们说话总是不算数,也不能怪我。 此次齐国没法再搪塞,于是起兵保卫王室,所以仲孙湫带兵前来与诸侯一起戍周。 【经】冬,公子友如齐。 【传】冬,晋荐饥,使乞籴于秦。秦伯谓子桑:“与诸乎?”对曰:“重施而报,君将何求。重施而不报,其民必携,携而讨焉,无众必败。”谓百里:“与诸乎?”对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丕郑之子豹在秦,请伐晋。秦伯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秦于是乎输粟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曰“泛舟之役”。 僖公十三年冬天,鲁国大夫季友去了一趟齐国。此文仍无传。这里没有鲁僖公之命,也不是聘问,可见这是一个私自的行动。此次季友前来,很有可能是为了寻齐国的老友,目的是在紧要的关头为自己说人情打掩护,说白了就是巴结齐国的权贵来了。 传中另外记载了晋国向秦国买粮的事 在这年冬天,晋国连续两年收成不好。一年粮食不熟叫饥,连年不熟叫荐。晋国于是派人到秦国籴粮,也就是买粮。当时秦伯和子桑(公孙枝)商量:“你说卖还是不卖给他们?”公孙枝说:“如果再次对他们施以恩惠,而他们以后懂得报答我们,那君王您还有什么要求?如果再次对他们施以恩惠,而他们不懂得报答我们,那么他们的百姓也一定会和他离心离德,他们百姓与君主离心之后我们再去征讨他们,晋国因失去民众的支持一定会失败。” 秦穆公又和百里奚商量:“你说卖还是不卖给他们?”百里奚说:“天灾流行这种事,各个国家都会交替发生。援救灾荒周济邻国,这是正道。按正道行事会有福禄。” 公孙枝和百里奚都同意援救晋国,但他们两个人的格局却有大小之分。公孙枝是站在有利于秦国的立场的,而百里奚是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的,所以百里奚格局更大。如果说公孙枝把此次援助当作一次秦国的发展机会,而百里奚却是把此次援助看作是建立国际秩序的一次机会。但无论怎样,秦穆公的心里有了谱,无论是采纳公孙枝的意见,还是采纳百里奚的意见,都是对自己有利的,而且使自己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 当然也有不同的意见,当时晋国大夫丕郑的儿子丕豹正在秦国逃亡,他看到机会来了,于是请求秦国攻打晋国好为自己父亲报仇。秦穆公说:“我虽然厌恶晋国的国君,但晋国的百姓有什么罪?”于是拒绝了丕豹的请求,同时开始向晋国运送粮食以解救晋国的饥荒,当时运粮的车船从秦国的雍城到晋国的绛城相继不断,十分壮观。这次运粮被称为“泛舟之役”。 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秦穆公的胸怀。晋惠公从被秦穆公扶植上位之后,便翻脸不认人了,这就是后来烛之武说的“朝济而夕设版焉”。晋惠公不但没有兑现自己答应给秦国关于割让土地的承诺,反而当着秦使把丕郑及七舆大夫给杀了,这就等于和秦国彻底撕破了脸皮。但晋国遭了灾荒,他又不得不腆着脸来秦国买粮。秦穆公在天灾面前能不计前嫌,卖粮给他,而且是倾其所有地援助晋国,这才是真正的伟大胸怀。 弹词 临江仙 泛舟之役 成宙评 渭水载粮汾水下,舟舢相续盈江。亲仇恩怨放身旁,天灾行道义,国祚运绵长。 无信晋君秦厚义,穆公自此名扬。重施德惠救生粮,神灵能感应,庙宇绕馨香。
0 阅读:0

左传解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